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敦煌遊記

敦煌遊記

1.

敦煌鳴沙山~月牙泉被譽為敦煌三大奇觀之壹。我壹直對這個傳說中的奇觀充滿向往,這次西北之行正好圓了我的夢。

我們從嘉峪關出發,經過五個小時的車程到達鳴沙山~月牙泉。

景區很大,景區門口有很多租古裝的店。為了以後在月牙泉邊留下美好的畫面,我們壹起去的人都租了壹套。

當我們讀到“醉臥月泉邊沙,千沙萬泉無色”這句詩時,眼前的美景瞬間充滿了我們的眼睛。

我深吸壹口氣,立刻屏住呼吸,生怕打擾了這幅難得的畫作。

去鳴沙山的路上,右邊有個亭子。長長的木質棧橋可以到達,棧橋兩邊的蘆葦和芨芨草隨風搖擺,時起時落。似乎在向過往的遊客講述發生在這裏的傳奇故事。

沙漠,藍天,綠月牙泉,不遠處還有壹群騎著駱駝的遊客。無論妳用哪個視角觀看,都呈現出壹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

從遠處看,鳴沙山和月牙泉就像是壹對相親相愛的情侶。妳擁抱我,我依偎著妳。

清澈的月牙泉是不是因為深愛著流沙而固執地依附著流沙,在這無邊無際的大漠中靜靜流淌了千年?

當我們的視線越來越近的時候,矗立在眼前的兩座巨大的沙丘瞬間占據了我們的視線。

整個鳴沙山看起來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壹塵不染,沙山的形狀各種各樣。有的像金字塔,有棱角,高高聳立;有些就像河流,由彎道連接。

如果人從山上滑下來,腳下的沙子會發出“隆隆”的聲音。爬過沙山的腳印,第二天就不留痕跡了。

據史書記載,鳴沙山形成已有3000多年。

相傳鳴沙山是玉帝的寶庫。為了阻止那些貪婪的尋寶者,玉帝特意命太白金星用黃沙掩埋。所以它是空的,所以它發出“吶喊”的聲音。

壹些和我們壹起去的姐妹已經爬到半山腰並在那裏拍照。有些人打算爬上山頂俯瞰整個景區。

2.

我們赤腳在鳴沙山上慢慢行走。快到山頂的時候,壹陣風吹來,差點吹掉我的遮陽帽。我們幹脆不爬了,坐下來回頭看看山腳下的月牙泉。

她像壹彎新月,帶著那清澈的綠水,靜靜的睡在鳴沙山的四周。

從古至今,沒有人能解釋這個“山泉、沙水、山”的世界奇觀。按照人們的想象,鳴沙山又高又陡。風壹吹,壹定會淹沒山腳的月牙泉。

但古往今來,“鳴沙山與月牙泉”壹直是相互依存,和諧相處的。

我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看過壹個關於月牙泉的傳說:

“唐三藏西行取經,必經敦煌。漫天黃沙,無水無食。壹直陪著唐僧的白,也死在了路上。

就在唐僧快要死的時候,恰好被觀音菩薩看到了。為了救唐僧,她在金瓶子裏掉了壹滴金水。它變成了壹彎新月般的清泉。"

春在流沙,旱未盡,微風吹來,碧波蕩漾。水映鳴沙山,鳴沙山被月牙泉環繞。這美麗的風景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參觀。

我們還沒來得及爬鳴沙山山頂的時候,還沒去月牙泉周圍的幾個亭子。又到下午五點了,導遊的電話來了,我們只好遺憾地離開。

在這裏至少需要壹天的時間才能玩得開心。

隨著遊覽車越走越遠,鳴沙山在我們的視線中漸漸模糊,只有田震的《月牙泉》久久回蕩在我們的耳邊:

“在天的另壹邊,很遠很遠的地方。

有壹彎美麗的月牙泉,是天空的鏡子,沙漠的眼睛。

星辰沐浴的天堂,那年我走過月牙泉。

從那以後,靈魂壹直在做夢..."

3.

當我們還沈浸在月牙泉的畫面中時,導遊開始講述敦煌莫高窟的故事,這是此行的壓軸之作。

第二天參觀莫高窟時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歷史,晚上我們又看了大型室內情景喜劇《再看敦煌》。

當我們跟隨導遊進入壹個礫石鋪成的斜坡時,我們拐了幾個大彎才到達大廳。

細膩的黃沙鋪就的T型臺大道和意向性的絲綢之路。那些在敦煌歷史文化道路上做出貢獻的人物,壹個個向我們走來。

時光仿佛讓我們穿越到了幾千年前,從出使西域的張騫,到湘府公主,從出家的玄奘,到鳩摩羅什、張壹超、詩人王維...

他們風塵仆仆,穿越絲綢之路,穿越黃沙,把自己的故事帶回了千年敦煌。

當大家還沈浸在這個歷史畫卷中的時候,第二幕緩緩開啟。

這次有很多箱子。每個箱子看起來都很重,感覺裏面裝滿了寶貝。

就在大家驚訝的時候,壹道強光打在了賣國寶換銀子的道士王身上。

他的臉上寫滿了痛苦,他在告訴人們:“自從我發現了藏經洞,我就沒有過平靜的壹天。”

面對世人的唾罵,他向墻上的菩薩乞求、懺悔、哭泣...

但我是壹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那麽多珍寶流失海外,把所有的歷史過錯都歸咎於壹個道士是不公平的。

4.

看到前面的場景,我發現周圍很多遊客都在哭,氣氛變得凝重起來。

帶著心痛,我們來到了第四個場景,這次遊客可以坐下來看了。

在黃沙漫天,沙漠行軍的畫面中。張壹超派十名使者到長安向朝廷報告重開絲綢之路。

路途遙遠,路漫漫。使者有的被黃沙掩埋,有的在途中被凍死餓死。

最後只有壹個人到達長安,九死壹生...多麽悲慘啊!

“壹年有多長,壹瞬間?

壹生有多長,壹瞬間?

壹千年有多長,壹瞬間?

春去冬來,壹千年過去了..."

最後,劇情在壹位青年學者與詩人王維的對話中慢慢落下帷幕。

5.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0多公裏處。與鳴沙山共浴大漠,與月牙泉共眠陽光明月。

去過莫高窟的人都說,“越早去越好。妳應該少看壹眼。

人呼出的水和透射進來的陽光,會損壞洞內的壁畫和雕塑。我真的很擔心這個世界文化遺產有壹天會消失。"

這個見證了敦煌繁榮昌盛的景區,只在早上開放,每天都是限行。

它位於壹個不起眼的卡其色山脈的腰部。進入莫高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雄偉高聳的紅亭。

它大約有九層樓高。它依山而建,氣勢磅礴,尤其在洞穴間熠熠生輝。它的編號是96號洞,是參觀莫高窟的必去之地。

跟隨講解員的腳步,我們慢慢走進了這座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莫高窟有大小洞窟735個,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已經損壞,正在修復。

影響最深遠的是洞穴130。根據門口的石雕:

此洞開鑿於盛唐,形似大佛洞,有頂。彌勒佛像高26米,蓋著鬥形屋頂。東墻上有兩層明亮的窗戶,在隧道的南、北墻上開了壹個壁龕。

佛像莊嚴雄偉,又稱“南大像”。重量僅次於第96洞(北象)。

洞穴裏的每幅壁畫都很精彩,色彩鮮艷。洞頂壁畫又稱“千佛畫”。

每壹尊佛像都栩栩如生,或坐或臥。當我們贊嘆古人的智慧時,講解員又說:“敦煌壁畫和造像都是用天然礦物顏料制成的,這些顏料是由礦石研磨而成的,色彩明亮而厚重。”

那些寧靜祥和的佛像,那灑脫飛揚,那千手坐觀音,無壹不讓人嘆息沈迷。

就連腳下的蓮花方磚都是千百年來的瑰寶...

“壹個洞穴會延續壹生,壹個洞穴會延續壹個朝代,壹幅畫會講述壹個故事。”那些辛勤勞動者的汗水,那些工匠畫家的心血,創造了今天舉世聞名的藝術瑰寶。

在這裏,我們仿佛看到了壹代代默默無聞的工匠耗盡了體溫,溫暖了菩薩的慈悲。

讓這個地方永遠放射出信仰和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