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關於秦字寓意好的詩句

關於秦字寓意好的詩句

1.帶秦字的詩詞,謝謝

憶秦娥—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滿庭芳—秦觀

曉色雲開,春隨人意,驟雨才過還晴.古臺芳榭,

飛燕蹴紅英,舞困榆錢自落,秋千外、綠水橋平.

東風裏,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

蜀道難—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煞費苦心,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渡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扶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非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唐·李白《古風》)

“祖舜宗堯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墻內,虛築防胡萬裏城。”(唐·胡曾《長城》)

“秦皇築長城,乃為萬世利。連山絕谷勢蜿蜒,雄圖自足制中外。”

(清·楊鸞)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裏連雲際,爭得堯階三丈高。”(唐·汪遵《長城》)

2.帶有秦字的詩經,越多越好

《國風·秦風·無衣》,為先秦時秦國民歌。作為《詩經》中壹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歌。此詩贊頌了即將參加作戰的將士,同仇敵愾的戰鬥精神。

秦哀公賦此詩,表示同意申包胥的請求,決定出兵抗吳救楚。全詩***三章,采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作品原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⑴。王於興師⑵,修我戈矛,與子同仇⑶!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⑷。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⑸!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⑹。王於興師,修我甲兵⑺,與子偕行⑻!

詞句註釋

⑴袍:長袍,即今之鬥篷。

⑵王:指指秦君。

⑶同仇:***同對敵。

⑷澤:通“襗”,內衣,如今之汗衫。

⑸作:起。

⑹裳:下衣,此指戰裙。

⑺甲兵:鎧甲與兵器。

⑻行:往。

白話譯文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妳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妳同目標。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妳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妳在壹起。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妳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胄與刀兵,殺敵與妳***前進。

3.壹切關於“秦”的典故和成語、詩句等

Qín

(會意。從禾,從舂省。本義:禾名。假借為專名用字)

[1]秦,部落名。嬴姓。相傳是伯益的後代

秦,伯益之後所封國。——《說文》。朱駿聲曰:「地宜禾,在今甘肅秦州清水縣。」

[2]古國名。秦襄公始立國,孝公時,成為戰國七雄之壹,定都鹹陽

[3]朝代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是由周朝的秦國(在今陜西甘肅壹帶)統壹全中國後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中央集權的朝代

秦王不說。——《戰國策·魏策》

秦滅韓亡魏。

秦王色撓。

又如:秦越肥瘠(喻指相去遙遠,互不相關);秦庭鹿(指秦朝的政權)

[4]漢時西域諸國沿稱中國為秦

昔為形與影,今為胡與秦。——《樂府詩選》

又如:秦人(秦代統壹後,北方與西方鄰國往往稱中國人為秦人);秦地(漢時西域諸國對中國的稱呼)

[5]古地區名指今陜西省中部平原地區。因春秋戰國時為秦國地,故名。如:秦聲(陜、甘壹帶的戲曲音樂);秦川(古地區名。在今陜,甘秦嶺以北地區);秦弓(指古時秦地所產的弓);秦客(秦地來的人)

[6]陜西省的簡稱。如:秦川(古地區名。泛指今陜西、甘肅的秦嶺以北平原地帶);秦中(古地區名。指今陜西中部平原地區)

[7]通「螓」。蟬的壹種。螓首

其尺索刺麤而毛美秦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簡釋〗====

qin2(ㄑㄧㄣˊ)

[1]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陜西省和甘肅省壹帶:朝~暮楚。~晉之好。~樓楚館(舊時指妓院)。

[2]中國朝代名:~代。~鏡高懸(喻法官判案的公正嚴明。亦稱「明鏡高懸」)。

[3]中國陜西省的別稱。

4.幫忙取個名字

若雨 (像雨壹樣,詩意唯美)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壹樣美麗,文雅,貞烈)夢潔(壹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淩薇(氣勢、朝氣都淩人,薇,祝她將來成為壹代名人)美蓮(美麗如蓮花壹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雅靜(優雅文靜)雪麗(美麗如雪)依娜(有伊人風采,娜壹般指姑娘美麗,婀娜多姿嘛)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壹般)雨婷(溫柔,聰明,漂亮)晟涵( 涵:包容 )夢舒 (舒:舒暢 )秀影 (秀麗身影 )海瓊 (瓊:美玉 )雪嫻 (嫻:嫻淑 )夢梵 (梵:清凈 )笑薇 (微笑)瑾梅 (瑾:美玉 )晟楠( 晟:光耀,熾熱 楠:堅固 (諧音勝男) )歆婷( 歆:心悅,歡愉 婷:美好 )思穎 (穎:聰穎 )欣然 (欣:高興)可嵐 (嵐:早上山中的霧氣 )天瑜( 瑜:美玉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媛馨 (媛:美好 )玥婷 (玥:傳說中壹種神珠 婷:美好 )瀅心 (瀅:清澈 )雪馨 (馨:香氣 )姝瑗 (姝:美麗,美好 瑗:璧玉 )穎娟( 穎:聰穎 娟:娟秀,秀美 )歆瑤( 歆:心悅,歡愉 瑤:美玉 )淩菲 (菲:草木的香氣很濃 )鈺琪 (鈺:寶物,珍寶 琪:美玉 )婧宸( 婧:女子有才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靖瑤 (靖:平安 瑤:美玉 )瑾萱 (瑾:美玉 萱:傳說中壹種忘憂的草 )佑怡( 怡:好心情 )婳祎 (婳:形容女子嫻靜美好 祎:形容事物美好 )檀雅 (檀:植物 雅:正規 )若翾 (翾:飛翔 )熙雯 (熙:光明 雯:成花紋的雲彩)語嫣 (嫣:美好鮮艷 )妍洋 (妍:美麗 洋:如海洋壹般胸襟開闊 )瀅瑋 (瀅:清澈 瑋:玉名 )沐卉 (卉:草的總稱 沐:如雨般濕潤 )琪涵(有美玉壹般內涵的女孩)佳琦 (琦,是玉的意思,佳琦的意思是祝願寶寶猶如上好美玉壹樣白璧無暇!)伶韻 (靈氣逼人,韻味十足!)思睿 (意思是聰明的女孩)清菡 (菡即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

“清菡”就是“清水芙蓉”的意思)欣溶 (出自詩人晏殊的詩:“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菲絮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運》:“菲菲紅素輕,肅肅花絮晚”)詩涵 (有文采且有內涵的女孩)璇瀅(壹個很有古典韻味的名字)靜馨(寧靜而溫馨)妙菱(讓人覺得活潑聰穎的名字)心琪(琪是玉的意思。“心琪”就是形容心靈象玉壹樣美好)雅媛 (端莊高雅有才華的女孩)晨芙(早晨的荷花)婧詩(如詩畫壹般的美麗女孩)露雪(如露珠潔白剔透非常適合單純的女孩)蕊琪(安靜又乖巧的女孩)舒雅( 以“雅”入名,寓意“超脫、優雅”)婉玗(婉寓意“和順、溫和”“玗“寓意“美好”)怡悅 (文靜宜人)詩茵(詩:寓意文雅、浪漫)靜璇 (聰明文靜)婕珍 (意思是聰明的女孩)婉婷(婉寓意“和順、溫和”“婷“寓意“美好”)雲薇(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慢隨天外雲卷雲舒)霏羽 (這個挺不錯哦,讓人覺得很舒服!)妍琦(美麗且快樂的女孩)珂玥(珂是古代象白玉壹樣的美石,玥是傳說中的神秘佛珠。

代表吉祥的意思。)茗茶(玉茗是山茶花的別稱,山茶花是質樸純潔的象征)昭雪(昭:充滿活力,是壹個陽光女孩。

雪:願她象雪壹樣純潔、美麗。)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愛公主啦)玉珍(象玉壹般美麗,珍珠壹樣令人喜愛)茹雪(茹,諧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壹般純潔,善良)正梅(為人正直,能承受各種打擊)美琳(美麗,善良,活潑)歡馨(快樂,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璇,像美玉壹樣美麗,受人歡迎)雨嘉(雨,純潔;嘉,優秀)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明美(明白事理,長得標誌美麗,有著花容月貌)可馨(壹個美麗的可人兒。

能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麽意義)香茹(香,死後留香百世,茹,沒什麽大意義)月嬋(比貂禪還漂亮美麗,比月光還溫柔)嫦曦(像嫦娥壹樣有著絕世美麗容貌,像晨曦壹樣朝氣蓬勃,有精神)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壹樣美麗,文雅,貞烈)夢潔(壹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淩薇(氣勢、朝氣都淩人,薇,祝她將來成為壹代名人)美蓮(美麗如蓮花壹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雅靜(優雅文靜)雪麗(美麗如雪)依娜(有伊人風采,娜壹般指姑娘美麗,婀娜多姿嘛)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壹般)雨婷(溫柔,聰明,漂亮)怡香(香氣怡人)韻寒(即蘊涵)莉姿(具有公主或王後的壹切風度與姿色)夢璐(如夢幻般的女孩,璐,諧音露,露字為日月結合的靈之美.智慧且不誇張)靈蕓(在古代,有壹個叫薛靈蕓的少女,長得容華絕世,貌賽貂禪,他被當時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進宮做寵妃,願您的女兒也象她壹樣美麗,雙手靈巧)昭雪(昭:充滿活力,是壹個陽光女孩。雪:願她象雪壹樣純潔、美麗。)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愛公主啦)玉珍(象玉壹般美麗,珍珠壹樣令人喜愛)茹雪(茹,諧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壹般純潔,善良)正梅(為人正直,能承受各種打擊)美琳(美麗,善良,活潑)歡馨(快樂,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

5.“秦”字意義

妳好,秦 秦(1)(會意。

從禾,從舂省。本義:禾名。

假借為專名用字)(2) 秦,部落名 [Qin tribe]。嬴姓。

相傳是伯益的後代 秦,伯益之後所封國。――《說文》。

朱駿聲曰:“地宜禾,在今甘肅秦州清水縣。”(3) 古國名 [Qin state]。

秦襄公始立國,孝公時,成為戰國七雄之壹,定都鹹陽(4) 朝代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是由周朝的秦國(在今陜西甘肅壹帶)統壹全中國後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中央集權的朝代 [the Qin Dynasty] 秦王不說。――《戰國策·魏策》秦滅韓亡魏。

秦王色撓。(5) 又如:秦越肥瘠(喻指相去遙遠,互不相關);秦庭鹿(指秦朝的政權)(6) 漢時西域諸國沿稱中國為秦 [China] 昔為形與影,今為胡與秦。

――《樂府詩選》(7) 又如:秦人(秦代統壹後,北方與西方鄰國往往稱中國人為秦人);秦地(漢時西域諸國對中國的稱呼)(8) 古地區名 [Qin district]指今陜西省中部平原地區。因春秋戰國時為秦國地,故名。

如:秦聲(陜、甘壹帶的戲曲音樂);秦川(古地區名。在今陜,甘秦嶺以北地區);秦弓(指古時秦地所產的弓);秦客(秦地來的人)(9) 陜西省的簡稱 [Shanxi province]。

如:秦川(古地區名。泛指今陜西、甘肅的秦嶺以北平原地帶);秦中(古地區名。

指今陜西中部平原地區)(10) 通“螓”。蟬的壹種。

螓首 [a cicada-like insect] 其尺索刺麤而毛美秦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秦歡晉愛 qínhuān-jìn ài [alliance between the two families by marriage] 見“秦晉之緣” 秦歡晉愛成吳越,料今生緣分拙。

――元·向賁《醉花陰》秦皇島市 qínhuángdǎo shì [Qinhuangdao] 中國河北省重要海港、著名旅遊城市。位於河北省東端,南臨渤海,北倚燕山。

大部地區位於濱海平原上。秦皇島水陸交通暢通,這裏港闊水深,為天然不凍港,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工業中以建材特別是玻璃工業著稱。秦皇島盛產水產、水果。

是中國重要的水產基地之壹。因地處渤海之濱,風景優美,氣候宜人。

這裏有著名的北戴河,景色秀麗的“燕塞湖”和萬裏長城的起點―山海關,還有原始森林,是得天獨厚的旅遊勝地 秦椒 qínjiāo [chilli] [方]∶細長的辣椒;即“花椒”。以產於秦地得名 秦晉 qín-jìn [marriage between two families] 原指春秋時秦、晉兩國世通婚姻,後泛稱任何兩姓之聯姻。

亦指雙方和睦相處 永結秦晉之好 秦晉之緣 qínjìnzhīyuán(1) [close ties for generations through matoimonialdiplomacy]∶春秋時秦、晉兩國世代互為婚嫁結為姻親,後稱兩姓聯姻、婚配的關系為“秦晉之緣” 我與妳成合秦晉之緣如何?――《元曲選·金錢記》(2) [a congratulatory expression on wedding]∶亦稱“秦歡晉愛”,“秦晉之好” 吳侯欲與君侯結秦晉之好,同力破曹,***扶漢室,別無他意。――《三國演義》秦鏡高懸 qínjìng-gāoxuán [Nothing escapes the discerning eyes of the presiding judge] 即“明鏡高懸”。

比喻執法嚴明、辦事公正 秦嶺 qín lǐng [Qinling Mountains] 西起甘肅南部,經陜西,到河南西部的山脈。山峰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主峰太白山3767米。

秦嶺有阻擋冬季風南下的作用,是中國自然地理的重要界線 秦皮 qínpí [ash bark] 小葉白蠟樹的樹皮,中醫入藥,有解熱、鎮痛等作用 秦腔 qínqiāng [Shanxi Opera] 流行於中國西北各省的地方戲曲劇種,由陜西、甘肅壹帶的民歌發展而成的,是梆子。腔的壹種。

也叫“陜西梆子”。泛指北方用梆子腔演唱的劇種 秦越 qín-yuè [distant relationship] 春秋時兩個國家,壹南壹北相距很遠,不大往來。

後比喻兩方疏遠 這公子賦性慷慨,原不是秦越肥瘠,不肯引手壹救之人。――《歧路燈》秦篆 qínzhuàn [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 adopted in the Qin Dynasty] 見“小篆” 秦 qín ㄑㄧㄣˊ(1)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陜西省和甘肅省壹帶:朝(zhāo)~暮楚。

~晉之好。~樓楚館(舊時指妓院)。

(2) 中國朝代名:~代。~鏡高懸(喻法官判案的公正嚴明。

亦稱“明鏡高懸”)。(3) 中國陜西省的別稱。

6.關於秦始皇的詩句 要快

常聞漢武帝,爰及秦始皇。

俱好神仙術,延年竟不長。金臺既摧折,沙丘遂滅亡。

茂陵與驪嶽,今日草茫茫。 寒山 詩三百三首 六合已橫掃,何須地下軍?幹戈區宇息,圖匕夢魂驚。

嗣子鹿迷馬,遺屍臭雜腥。徒憑黔首力,奇跡世無倫。

這首題作《詠秦始皇兵馬俑》的五律,是我於1982年參觀兵馬俑時的即景之作。我不大做舊體詩,那陣子因為讀聶紺駑的《三草》受了傳染而效顰。

我曾將此詩抄示紺駑,承他謬賞,說詠史詩寫到這樣也很夠味了。不瞞讀者說,我自己也認為寫得還不錯。

瞧,我這人就是這樣,從來不會假謙虛。 在這之前,1979年我還作了壹首七律《詠秦史》,那是因為我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供職,審讀壹部評論秦史的書稿,此稿可用可不用,當時稿擠,就割愛退還給了作者;似乎對作者有那麽壹點歉意吧,我寫了壹封很長的退稿信,附去了這首詩。

以後又寫了壹篇《詠史三首並跋》的短文,《詠秦史》便是三首中之壹。短文收在拙集《畫虎十年》裏,那詩道: 鮑魚臭亂祖龍屍,巧設機關鞠李斯。

馴致嗣君迷鹿馬,遑論黔首竭膏脂!防微杜漸真難事,吹齏懲羹莫笑癡。勘破因緣尋響應,不忘前事即先知。

這詩是應和著那部書稿的內容而發的,開頭兩聯和《詠秦始皇兵馬俑》的頸聯意思相同,“防微杜漸”以下指趙高漸次竊權,使秦朝局面不可收拾,隱指當時剛過去的“四人幫”弄權。詠史大抵要關合現實,這也是老套。

秦始皇是很惹得後人議論紛紛的歷史人物,歷來毀多而譽少。詠史詩中,有名的如李白這樣的曠達之士,在《古風·三》“秦王掃六合”壹首中,前半首盛贊其雄武,後半首也譴責其暴虐和求仙的荒愚,更不說許多正統文人的議論壹味歸罪了。

可是也頗有些對歷史有卓識的學者對秦始皇做了相當肯定的評價,甚至頌之為“千古壹帝”。近代學者如章太炎,就作過《秦獻記》、《秦政記》等篇,對秦始皇做了正面的論斷,說秦政功大於過。

但綜觀之,在秦派畢竟不是主流輿論。 使秦始皇負千古暴君惡名的是儒家,儒家又恰是漢代以後兩千多年來中國統治性的學派,儒門子弟幾乎是全體知識分子的代稱;而儒家在秦始皇統治下最為倒黴。

講秦始皇的暴政,首舉的是焚書坑儒。焚書,焚的是儒家經籍;坑儒,坑的是六國儒生。

這口氣憋了幾千年,使成了知識分子主流的儒家永遠記恨,咒罵秦始皇是千古第壹暴君就勢所必至了。 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起,歷代論秦史詠秦史的詩文,總是壞話多好話少。

大抵愈是正統亦即愈是迂腐的儒生,對秦始皇的譴責便愈發苛厲。剛才看到壹條河北正在修繕長城的消息,就順便來談歷來關於秦始皇修長城壹事吧,便有不少頗背公允的評價。

最普通的是發些“在德不在險”壹類的空論,譏斥秦始皇造長城之徒勞,而不顧當時抵禦匈奴入侵的實際戰爭需要。須知在古代冷兵器對壘的戰爭條件下,城嶄防禦是管用的,對付慣用騎兵馳的胡人入寇尤其有效。

中土主要戰力是步兵。如無城垣設防便不得了。

這本是常識範圍內的事,可是為了要苛責秦始皇,常識也顧不得了。古代通信落後,不像今天壹個電話或發個手機短信就可聯系,城堞上舉烽火示警或發號令也是當時條件下的必需,除非妳不要保境安民,聽任人民生命財產遭外敵損害。

否則,築長城何罪之有? 長城還有另壹種良性效應恐怕不大為人所註意,這是我上世紀50年代後期被遣發到寧夏時親歷目見的。在甘肅、寧夏壹帶邊塞,長城已經塌圮,留下了壹段壹段的斷垣。

十分顯眼的是,凡有城墻存在之處,墻內畦町成行的綠色可耕地,墻外則是荒砂亂石,寸草不生。可證這是不起眼的城墻擋住了塞外的風沙,給居民造成了生息養殖的環境,原來這長城對保護生態環境也有功勞。

詠秦史的詩涉及長城者很多,有壹聯句意頗“光新”的詩常在我腦中閃過,那是我少年時讀袁枚《隨園詩話》留下的記憶。詩為袁枚同時人所作,詩人的名字忘了,袁枚是欣賞詩句的誓跋而錄入詩話的。

那兩句是:“項劉生長長城裏,枉用民膏築萬裏。”乍壹讀,這兩句確很俏皮:您陛下是為了保衛秦王朝的萬世基業修築長城的,可是滅您江山的項羽、劉邦卻偏是長城內生長的人,陛下您白費勁了!(袁枚錄在《隨園詩話》裏的,我還記得另壹聯,調門和提到長城的壹聯相同:“詩書何苦遭焚劫,劉項都非識字人。”

)但仔細壹推敲,卻是沒話找話的東拉西扯,或四文不對題。造長城是為了禦外侮,原意就不是對付境內的造反。

造長城和防內患是根本不搭界的兩碼事,壹個政權垮臺,原因多多,該垮的不造長城也要垮,唐亡宋滅,這兩朝何曾造過長城來? 再壹深探,則人們之所以忽然要議論起某件史事來,大抵是由於現實的刺激,選擇的歷史人物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召喚亡靈”,是為現實的需要找對象。袁枚那壹代的知識分子,懾於和憤慨於雍乾兩個暴君的虐政,特別是頻興的糟踐知識分子的文字獄,於是選了“焚書坑儒”的秦始皇,來指桑罵槐地作曲折發泄的對象。

詩人們這樣幹或許是自覺的,也或許是並不自覺。這事有點微妙,只有寫詩的人自己心裏有數。

談歷史總是為現實刺激而發,魯迅《準風月談》中有《華德焚書異同論》壹篇,也因納粹頭子希特勒的焚書。

7.關於秦字的來源

秦,讀作:qín。漢字字義,古代朝代名稱,又秦為中華姓氏,百家姓中排列第十八位。

《午集下》《禾字部》·秦

〔古文〕《唐韻》《廣韻》匠隣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慈隣切,音螓。國名。《說文》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詩·秦風·車鄰註》秦,隴西谷名。在雍州鳥鼠山之東北。《疏》今秦亭,秦谷也。《韻會》春秋秦國,漢置天水郡,後魏改秦州。釋名: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潤也。 又三秦。《史記·項羽紀》三分關中,王秦降將,章邯雍王,司馬欣塞王,董翳翟王,為三秦。 又大秦國。《後漢·西域傳》大秦在海西,亦雲海西國。其人民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又姓。秦自顓頊後,子嬰旣滅,支庶以為秦氏。 又《說文》壹曰秦,禾名。 又葉慈良切,音墻。《易林》玉璧琮璋,執贄是王。百裏寧越,應聘齊秦。

①周代諸侯國名(公元前897年——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之壹,在今甘肅天水、陜西寶雞壹帶。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壹中國,建立秦朝[3]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②中國朝代名(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第壹代君主是秦始皇嬴政。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王朝。

③指陜西、甘肅,特指陜西,亦是陜西省的簡稱。“陜西”壹名,源於周代周、召二公“分陜而治”,今陜縣張汴塬壹帶古稱陜塬,當時的陜西就是陜塬以西的涇渭平原。唐安史之亂後設陜西節度使,陜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設陜西路。元設陜西行省。清設陜西省。 取全稱中的“陜”字作為簡稱。又因轄區春秋時為秦國地,故又簡稱“秦”。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念其昌與公(袁可立)同舉於蘭陽陸宗伯先生之門,更有秦中武公、閩中林公皆以不善宦。”

④漢時西域諸國沿稱中國為秦。

昔為形與影,今為胡與秦。——余冠英《樂府詩選》

又如:秦人(秦代統壹後,北方與西方鄰國往往稱中國人為秦人);秦地(漢時西域諸國對中國的稱呼)

通假字 通“螓”。蟬的壹種,螓首。

例:其尺索刺麤(chén)而毛美秦發。——西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⑤姓氏(Qí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