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雲貴高原上的“蘇州”背後藏有怎樣的秘密?

雲貴高原上的“蘇州”背後藏有怎樣的秘密?

安順地處貴州中西部,因黃果樹瀑布而聞名世界。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安順作為當年明軍進軍雲南的?襟喉?之地,被譽為?黔之腹,滇之喉,粵蜀之唇齒?。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國之初,全國上下動蕩不安,尤以雲南元朝舊部梁王巴匝剌瓦爾密為最,擁兵10萬與朝庭分庭抗禮。

洪武十四年(1381年)八月,朱元璋令征南將軍穎川侯傅友德率明軍30萬南進攻打雲南。十二月十壹日,傅友德進入貴州,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進攻大理,滅了段氏政權,平定雲南全境。為防禍亂再起重蹈覆轍,朱元璋下令20萬征南大軍就地駐紮,屯兵駐守,威懾四方。於是,來自江南、中原的精銳部隊沿著橫貫雲貴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建立衛所,按照明軍的編制駐紮下來。

然雲貴高原地廣人稀,?地僻處而輸糧艱?,於是朱元璋聽取?備邊在足兵,足兵在屯田?的建議,下令屯田。同時,明朝政府通過?就寬鄉?的移民政策和?三丁壹抽?的辦法,將江南湖廣地區的100多萬漢家子弟遷徙至黔州各地,以計長久。

六百年的風雨飄搖,當年被作為朱元璋和征南將領手中的"棋子"而被迫遷居黔州山地的江南子弟在這裏開荒墾地,修屯建堡,修橋建屋,生生在這貧瘠的土地上修建了壹座座江南小鎮。還是那中原口音,還是那鳳陽服飾,還是那江南建築,即使背井離鄉六百年多年,他們依然固執地保留著家鄉的壹切。

習慣在去壹個地方之前先查查當地的歷史文化,如余秋雨先生壹樣,?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比起聞名世界的黃果樹瀑布,我更期待有?明代歷史活化石?之稱的屯堡。

遊完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天,與同行朋友道別,獨自前往位於安順市以東十五公裏的雲峰屯堡。坐的是老式班車,走的是鄉間馬路。沿途陸續有人上車,其中大凡上了六十歲的老年婦女都做同壹種打扮,若非事先了解,壹定以為又是貴州某個少數民族。

閑著無聊便細細觀察起來,青色或藍色的大袖長袍,衣長及膝,領口、袖口、前襟邊緣都鑲著流繡花紋,腰前系著壹塊青黑色圍裙,長到腳踝,腰間還系有黑色寬帶。她們的發飾是從未見過的,都挽著髻,雙耳用小撮頭發遮住,包著黑色的頭帕,插著銀制或玉制的十字。

壹直坐到終點下車,便是雲峰屯堡了。隔著壹片農田看過去,房屋建築果然與貴州其他地方的不壹樣,更似江南小鎮,還有高高的碉樓。此時,原本還是熱得灼人的天又開始暗淡下來,強風四起,烏雲層層壓過來。貴州的雨是說下就下的,壹場暴雨似乎又是無法避免了,於是急急走進寨去。

待走近了才發現房屋都是石頭建的,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道石頭的墻,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瓦蓋最是奇特,壹塊塊方形的石板壹層壹層地疊著,最下面的石板棱角朝下蓋過屋檐,錯落有致,煞是好看。有壹個小小的低矮的石門,大概只能容三四人並排通過,靠巷子的墻體,墻面好些都剝落了,露出裏面的磚來。墻上大多留著較小的窗戶,木制的窗框,還是古時的格制,完美的對稱。比人還高了幾丈,往裏看黑乎乎的,像是遍布於巷子中的深遂槍眼,簡直壹夫當關、萬夫莫開。

雨開始淅淅瀝瀝地飄起來,遊人並不多,偶爾三五結伴地慢慢走著看著。都是與貴州建築風格迥異的封閉式四合院,三面都是房屋,只留了壹面做正門。院子很小,有些已經沒有人住了,但很多東西還留著,墻上掛著各種破舊的竹編農具,門框上的紅色對聯也已經剝落。

突然就暴雨傾盆,雷聲轟隆隆地,夾著白色的閃電,從遠方滾過來。

走進就近的壹家宅子躲雨,原來是屯堡民居陳列館。裏面已有好些遊客在躲雨,有些坐在房裏的木制舊椅上閑聊,有些慢慢地踱著步東看西看。正屋的陳列特意保存了古時原貌,正對門是神龕佛臺,兩側木制桌椅對稱排列。有小門通向兩側廂房和裏屋,房間都不大,但各個房間的陳列物品都不壹樣,有雕花木床,有木石農具,有休憩桌椅。裏屋還有後門,走出去又是壹個小院子,另壹面靠著山,擡頭看去山腰上坐落著壹座碉樓,據說這曾是寨中的防禦據點。

雨漸漸停了,大家又開始行動起來。與壹對西安過來的年輕夫婦結伴走,小心翼翼地進壹家住了人的院子,主人家坐在門口聊天,壹個中學模樣的孩子坐在旁邊寫作業,廚房裏飄出飯菜的香氣。見是來參觀老宅的,主人熱情地迎我們進去,又給我們介紹,?妳們可以看這個,以前的老木窗,手工雕花的,現在可難見得到了。?她又指著正屋前的兩根柱子說道,?那柱子下面的石墩也有雕刻,很講究的。?聽得出她聲音裏濃濃的自豪,與去年在鎮遠傅家大院的主人為我們介紹老宅時的自豪如出壹轍,那是對自家文化的自豪。因著她這份自豪,我也欣喜起來,走過去蹲下來瞧石墩,規規整整的六個面,每個面上都雕了不同的圖案,風化得嚴重,模模糊糊瞧不清具體,猜是幾種奇禽異獸。

古人崇尚木雕、石雕,大凡有點錢財家世的,家宅建築必有雕刻,奇花異草,奇禽異獸,壹為鎮宅辟邪,二來也美得賞心悅目。比起現代鋼筋水泥的千篇壹律,古人的審美真是不止高了壹點半點。不過,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審美標準,歸根結底取決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說不定千百年後的未來人也會感嘆著21世紀的建築之美求而不得呢。

正想著,轉身看見主人頭上插著壹小截柳枝,門上也插著,我好奇地問這事做什麽用的。她笑答,?清明插柳啊,我們這裏的風俗,可以辟邪的。?清明插柳,怕不只是這裏的習俗,早在《齊民要術》裏就有記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只是我直到現在才真正親眼見到這個習俗,在我的老家,端午插艾草的習俗都越來越少了。所以我常想,貴州如此豐富的民族文化得以較好地保存下來,與它長期以來的封閉不發達不無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