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珠江三角洲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

珠江三角洲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

南海絲綢之路-珠江三角洲自古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上就有許多路線。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海上陶瓷之路和運輸其他貨物的海上醫藥之路,它比陸上絲綢之路歷史更悠久。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外交通、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這條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從廣州和泉州出發,因此也被稱為南海絲綢之路。古代中外交通、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後中外交流的主要渠道。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發展於三國隋,興盛於唐宋,變遷於明清,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線。隋唐以前,海上絲綢之路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補充形式。到了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戰亂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火阻斷,取而代之的是海上絲綢之路。到唐宋時期,隨著中國造船和航海技術的發展,中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和非洲大陸的海上航線相繼開辟和延伸,海上絲綢之路最終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港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是廣州。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港口,也是舉世聞名的東方港口城市。從廣州經南海和印度洋到波斯灣國家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航線。到了元代,廣州作為中國第壹大港的地位被泉州取代,但廣州仍是中國第二大港。在海上絲綢之路2000年的歷史中,與其他沿海港口相比,廣州被認為是唯壹經久不衰的港口。明末清初,廣州長期處於“壹條龍”的局面。絲綢之路探源——南越《漢書·地理誌》記載“南漳塞、徐聞、合浦的船船...有長譯,屬黃門,都隨報人下海,有珍珠,有有色眼鏡,有奇石,還有混金的。..... "說明“海上絲綢之路”是漢武帝滅南越後興起的。東漢時期(尤其是後期)船只使用風帆;大秦(羅馬帝國)第壹次通過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來自中國的官方商人也抵達了羅馬。這標誌著真正橫跨亞非歐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先秦時期嶺南地區的海上交通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如今能記錄南越歷史的“書”是廣州的南越王墓。南越王墓是西漢初年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梅的墓。趙梅,趙佗的孫子,被稱為文帝,從公元前137年到公元前122年在位。南越王墓被拆成陵墓。石山在距湘鋼山頂20米處劈開,鑿出壹個平面“凸”形豎洞。然後從前端東西兩側開橫洞形成耳室,南面開壹條傾斜的墓道。墓室由仿照前殿和後寢的紅色沙石砌成,墓室頂部用24塊大石頭覆蓋,然後層層壓實。這座墳墓是仿照故居建造的。墓室坐北朝南,前七間,後三間,前四間,寬12.5米,長10.85米。墓主人住在後面的中房,前堂後庫,前面的耳房,後面的側房。殉道者***15人,其中嬪妃4人,仆從7人。前前廳四壁及頂部均繪有水墨緞紋;東耳房用於餐飲,有青銅編鐘、石編鐘、酒桶、錢幣、鐃鈸等酒器,還有六局棋盤。兩耳室是武器、戰車、馬匹、盔甲、弓箭、五色麥飯石和日常用品的寶庫,尤其是來自波斯的貴重銀盒、非洲象牙、漆器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這些文物證明,在南越早期或更早的年代,廣州就與波斯和非洲東海岸有海上貿易。後面的主室在正中央,是墓主人棺庫的主室。墓主人穿著絲綢玉衣,帶著九個印章。最大的壹個是金印的龍鈕“溫蒂興Xi”,此外,還有“隱帝”鈕。龜鈕“太子”的金印和墓主人“趙薇”的玉印也在其中。東房是妃子的藏房,四個妃子都有1的夫人印章。西房是廚房服務的地方,葬了七個人,沒有棺材,房後放了豬牛羊三種動物。後儲物室是存放食物的倉庫,有近百件大型銅、鐵、陶瓷炊具和容器。出土文物千余件(套),金印是我國出土的第壹枚漢代皇帝的金印。南越王墓的金器除了金印,還有金帶鉤、金花泡、杏形金葉等,都是飾品。金華泡沫壹般被認為是從海外引進的“洋貨”。在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壹個白色的銀盒特別醒目,閃閃發光的花瓣特別突出。這個扁圓形的銀盒,高12厘米,腹徑14.9厘米,重572.6克。出土時,主棺室內有十盒藥丸。從造型、紋飾、口周鍍金圈等工藝特征來看,與我國傳統器物有較大區別,但與古波斯帝國(公元前550-330年)遺物相似。經過化學分析和專家考證,認為是波斯制品,銀盒裏的藥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藥。所以銀盒不是南越制造的,而是從海外進口的。這些出土文物對研究南海絲綢之路具有重要價值。絲綢是中國祖先的偉大發明之壹。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以發展絲綢貿易聞名於世。西方國家從絲綢認識中國,說中國是“絲綢之國”。嶺南地區的絲綢生產歷史悠久。《漢書》記載海南島“女子蠶織成就”,表明南越國時期已有養蠶絲綢生產。從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綢來看,絲綢隨葬品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數量巨大。尤其是西耳室西面,約2.8平方米的範圍內,絲綢制品層層疊疊,全馬隨葬有帛、繡帛、朱羅、朱絲、繡“紗”、超細帛、軋光帛等品種。不幸的是,出土時布料已經完全碳化了。碳化堆積層厚20 ~ 30厘米,估計隨他陪葬的絲綢不少於100件,折疊層有700多層。用絲綢包裹陪葬品也很常見,有人估計有300多件。用於包裹的絲綢數量驚人,就像現代人使用的包裝紙壹樣,可見南越皇室的奢華。墓中出土的絲織品不僅有平紋絲織品和紗線,還有平紋織錦、二色鏡、重經織錦等,種類非常豐富。有這麽多的絲綢制品隨全馬陪葬,還有大量的包裹物,說明南越的絲綢制品相當豐富,會出口。據估計,墓中出土的象牙、銀盒、香料等舶來品也可能與絲綢制品交換。絲綢之路連接點——肇慶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它控制著上半部的蒼梧和下半部的南海。是粵西咽喉,被譽為“中國硯都”。肇慶是嶺南名縣,歷史悠久。早在南越國時期,洛越王安陽就曾在北方的豐溪(今封開境內)建都。趙佗擊敗安陽王後,在楓溪地區建立了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在中國古代思想中,只有“天下”的概念,沒有“天下”的概念。直到1583年9月,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壹人”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編鐘、日晷、世界地圖等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來到肇慶,並於1585年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座天主教堂“花仙寺”,繪制出版了第壹幅中國世界地圖《山海陸全圖》。從此,逐漸受到影響的廣州,形成了19世紀初“看世界”的聲音。就這樣,海洋文明先落戶廣州,再輻射到其他地方。絲綢之路走廊-當人們今天談論珠海時,他們認為它只是壹個最近25年逐漸發展成為特區的小漁村。事實上,在2000多年前的漢唐時期,珠海及珠江口周邊的壹些島嶼恐怕就已經是海上交通的重要錨地了。無數滿載絲綢和瓷器的商船在這裏供應淡水或食物,甚至等待風吹雨打。2000多年前的漢唐時期,那些為盈利而沿廣州-波斯灣海上絲綢之路航行的各國商旅,不要忘記在海圖上標註珠海為節點。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在珠海的溫州島、外伶仃島、荷包島、南水等地,陸續發現了數百件漢唐乃至元代的精美陶瓷。在中國的大多數朝代,絲綢、陶瓷和茶葉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而珠海則是從廣州到大連的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星羅棋布的島嶼擁有天然的避風港、淡水和食物資源。那些漂洋過海的密密麻麻的商船,如何抵擋這種“海上錨地”的巨大誘惑?珠海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走廊”。到了唐代,廣州更早取代徐聞、合浦等地,成為東方貿易大港。作為唐代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中國瓷器開始沿著廣州-波斯灣路線出口。在這條航線上,從廣州出發,珠海成了水路的必經之地。黃巢起義失敗後,義軍殘余逃往珠海,成為真正的移民,移居珠海生活繁衍。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立象山鎮。當時修建的山場村城隍廟,令人驚訝的是既供奉北帝,又供奉城隍,而不是沿海漁民傳統信仰中的媽祖等神靈。中原的這些人,來到海上以後,仍然相信這些掌管農業和氣候的神。他們不僅把這種宗教文化帶到了珠海,還帶來了農耕文化和農業生產。到了唐代,珠海已經有了中原文化的精髓。絲綢之路古港深圳蛇口赤灣港區早在唐宋時期就非常活躍,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港口。近年來,大量宋代囤積的銅錢在深圳出土,與宋初成立的“士伯士公司”主持下的物流有關,說明赤灣已成為當時進出口貨物的重要商埠。清代嘉慶年間編纂的《新安縣誌》中有記載,赤灣是古代海外交通船停留的地方。新安就是今天的深圳。這個縣誌上說:“新安赤灣天後宮是省城圍欄之地,外國要點占城、爪哇島、真臘、三佛齊,須乘船來此。“世界上東西方之間,自古以來就有壹些路徑:絲綢之路、香料之路、瓷器之路。只是時間久了,人的足跡可能會湮沒在煙霧、雜草、沙漠、遺忘中。在傳說的大海裏,可能有浮沈的破碎的事實。歷史有時不得不重新開始,重新發現。隨著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沈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商船“南海壹號”的打撈,以及唯壹能夠見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沈船,其文物將有可能解開更多海上絲綢之路的秘密,對研究和恢復海上絲綢之路的造船史、陶瓷史和航海史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世界上東西方之間,自古以來就有壹些路徑:絲綢之路、香料之路、瓷器之路。只是時間久了,人的足跡可能會湮沒在煙霧、雜草、沙漠、遺忘中。在傳說的大海裏,可能有浮沈的破碎的事實。歷史有時不得不重新開始,重新發現。隨著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沈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商船“南海壹號”的打撈,以及唯壹能夠見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沈船,其文物將有可能解開更多海上絲綢之路的秘密,對研究和恢復海上絲綢之路的造船史、陶瓷史和航海史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