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廣西壯族自治區淩雲縣名山金礦

廣西壯族自治區淩雲縣名山金礦

廣西壯族自治區淩雲縣名山金礦位於淩雲縣羅樓鎮龍滾屯,是廣西最早發現的細粒金礦之壹,是目前廣西最大的金礦勘查基地。該礦床由廣西第二地質隊於1987根據地球化學異常發現並評價,於1993提交普查報告。礦床從地表到淺部的工程控制達到詳查水平,提交C+D級金礦資源量21.7 t,預測金礦資源量55 t,1994普查報告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評估,金礦規模達到較大規模。1998 65438+2月項目獲國土資源部“找礦成果”三等獎。

名山金礦已查明的金礦主要為原生礦,氧化礦已停止開采。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黃金選冶技術的提高,黃金價格不斷上漲。2007年,中國黃金總公司對廣西名山金礦進行了詳查,勘探開發了名山金礦原生礦,對改變革命老區的貧困狀況,提高當地社會經濟效益具有現實意義。

1區域成礦地質環境

1.1大地構造單元

礦區位於右江再生地槽西林-百色斷褶帶東部巴河背斜的西南翼。

1.2區域地層

區域出露地層主要為泥盆系、二疊系和三疊系,形成壹套灰巖、白雲巖、泥灰巖、灰巖夾煤層、砂巖和泥巖。三疊系砂巖和泥巖與下伏的二疊系灰巖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1.3區域構造格局

礦區位於巴河背斜西南端和唐油向斜西北端的交界處。本區褶皺和斷裂十分發育,主要為NW-NE向斷裂,次級構造極為發育,與成礦關系密切,東西向和南北向附近有少量斷裂。

1.4區域巖漿作用

根據衛星解譯,在羅樓至蔡家坪至金牙壹帶發現壹條北北東向深大斷裂帶,走向約25°,長27km,與金、銅、銻礦化關系密切。

1.5成礦單元

區內成礦單元為I-5華南成礦域、II-14上洋子成礦省和III-48滇黔桂成礦帶。

2礦區地質特征

2.1含礦地層

礦區地層為三疊系泥巖夾砂巖、粉砂巖。礦區東部地層為單斜構造,走向近東西,傾角170 ~ 230,傾角15 ~ 30;礦區西部地層呈軸向接近東西向的向斜,兩翼地層傾角較緩,壹般為15° ~ 30°,後期與二疊系灰巖呈斷層接觸(圖1)。

白峰組二段第壹、二層()為主要含礦層位。巖性主要為淺灰色和綠灰色中厚層狀細砂巖,局部有回旋狀層理。巖石含白雲石20% ~ 50%,水雲母13% ~ 76%,黃鐵礦3% ~ 5%。巖石化學成分見表1。

圖1明山金礦區地質示意圖

T2b3 (2) ——中三疊統白峰組三段,分為兩層;T2B3 (1) ——中三疊統白峰組三組壹層;T2 B2(3)-中三疊統白峰組第二段第三層;T2 B2(2)——中三疊統白峰組第二層;T2B2 (1) ——中三疊統白峰組二段分層;p 1m——下二疊統茅口組;1-金礦體及其編號;2-燕山期石英斑巖;3-故障和數量;4-地質界線;5-巖石產狀;6—勘探線和編號

表1石油化學分析結果w(B)/%

名山金礦含礦地層中三疊統白鵬組的含金豐度約為2.9×10-9,接近地殼平均值,略高於石英斑巖,但壹般不會超過5×10-9,說明改造某壹地層不可能使礦石富集,因為該地層金的品位只有富集500以上才能達到1× 65448

2.2礦區巖漿巖

石英斑巖(局部為花崗巖)侵入礦區北部和東部,年齡80.9~84.9 Ma,屬燕山晚期。發現巖體與圍巖關系為斷層接觸,形態為脈狀、透鏡狀。礦物成分主要為應時(36% ~ 42%)、鉀長石(25% ~ 34%)、白雲母(< 1%)、絹雲母(25% ~ 30%)和褐鐵礦(3% ~ 4%)。石英斑巖的化學成分見表2。

表2明山金礦區石英斑巖化學成分對比w(B)/%

繼續的

註:測試單位為廣西地質二隊區域調查單位。

從表2可以看出,本區巖漿巖中Na2O含量較低,K2O、SiO2和Al2O3含量較高。鐵、鈦、鈣、鎂、磷遠低於國內同類巖石的化學成分。同時,巖體富含正負離子水,有利於巖漿的演化、富鉀含金溶液的形成及後期的交代成礦作用。因此,礦區應時斑巖脈與金礦化有壹定的成因聯系。

2.3控礦構造

礦區內斷裂構造較發育,礦體主要受近東西向斷裂F1控制。根據鉆井資料,斷層的傾角和延伸長度大於500米。次級構造包括F2、F8等。,傾角大於F1,平面上與F1大致平行,剖面上呈倒“中”字形排列,為礦區容礦構造(圖2)。主要有兩期容礦構造,早期斷裂為金的遷移提供了空間。早期含礦帶形成後,由於構造應力的作用,早期構造復活,巖石被擠壓形成早期斷裂帶的碎巖,是良好的容礦構造,是礦液沈澱富集的好地方。斷裂構造控制著礦體的形態、產狀和分布。

圖2明山金礦19勘探線剖面圖

T2b3 (2) ——中三疊統白峰組三段,分為兩層;T2B3 (1) ——中三疊統白峰組三組壹層;T2 B2(3)-中三疊統白峰組第二段第三層;T2 B2(2)——中三疊統白峰組第二層;T2B2 (1) ——中三疊統白峰組二段分層;P1m—下二疊統茅口組。1—石灰巖;2-泥巖;3—粉砂質泥巖夾砂巖;4—細砂巖和粉砂巖;5—金礦體及編號;6-故障;7—鉆孔和編號;8—隧道和編號

礦區內褶皺不發育(僅見少量層間褶皺),構造以斷層為主,主要分為北西向和北東向兩組。北西向斷層規模大,延伸長,性質多為壓扭性,次級構造非常發育。NE向斷層規模相對較小,形成時間晚於NW向斷層。礦區礦體主要產於北西向或近北西向斷裂及其次級構造的構造破碎帶中。

2.4圍巖蝕變

礦區圍巖蝕變與金的形成密切相關,其分布範圍壹般與金礦化壹致,是金礦找礦的重要標誌。沒有蝕變帶很難找到金,各種蝕變疊加處的礦化往往較好。

2.4.1矽化

熱液攜帶的矽質成分沿頂板和底板巖石中的破碎帶和裂隙充填置換,使應時顆粒重結晶,或增加矽質膠結,或形成沿裂隙充填的應時細脈,壹般使巖石變硬變色。前者含金量較高,後兩者含金量略低。

毒砂和黃鐵礦化

熱液攜帶的硫化物硫沿基底構造上升,沈澱在斷裂構造頂底板地層的原生孔隙中,經歷充填交代作用。它的鐵和砷可能是天然存在於巖石中的,也可能是由熱液攜帶的,或者兩者兼有。這兩種硫化礦物是主要的載金礦物,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碳化

分布在斷層帶和巖石裂縫中,白雲石通常與氧化鐵粉末膠結,白雲石在應時沿縫隙和裂縫重結晶或填充,並溶解和破壞應時邊緣。

絹雲母化

沿應時的縫隙、裂縫或邊緣以及壹些硫化物礦物和粘土礦物被溶解和交代,使其成為纖維狀分布的絹雲母。因此,絹雲母通常含有硫化物礦物和應時包裹體,是礦區含金量最大的脈石礦物,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3礦床的地質特征

3.1礦體特征

礦床分為東、中、西三個礦段。東礦段含No。⑩礦體呈透鏡狀,長度> 400米,傾角195 ~ 214,傾角60 ~ 80。中段包括②、③、④三個礦體,其中②礦體呈脈狀,長延伸近1km,傾角180 ~ 215,傾角5 ~ 82,③、④礦體呈透鏡狀,延伸不大。西礦段包括①號和⑧號礦體,其中①號礦體呈脈狀,厚度小,延伸最長,礦體產狀稍緩,傾角168 ~ 280,傾角40 ~ 50,⑧號礦體呈透鏡狀,厚度大,傾角182。

3.2礦石特征

3.2.1礦石礦物成分和組構

礦石中礦石礦物較少,僅占4% ~ 5%,其中黃鐵礦2% ~ 3%,毒砂0.6% ~ 0.8%,輝銻礦0.5%,鈦鐵礦0.2%。脈石礦物占95% ~ 96%,主要有應時(44% ~ 64%)、長石(1% ~ 3%)、白雲母(2%)、黑雲母(1% ~ 2%)和水雲母(15% ~ 20%)。

礦石結構以粉砂、泥質粉砂為主,細粒、結晶、破碎;構造呈層狀、浸染狀、角礫狀和裂隙狀。

礦石的化學成分

礦石的化學成分見表3和表4。

表3礦石的化學成分

註:檢測單位為廣西第二地質隊實驗室,1991。

表4礦石光譜半定量分析結果w(B)/%

註:檢測單位為廣西第二地質隊實驗室,1991。

3.2.3礦石礦物組合特征

礦石礦物組合有兩種類型:①應時-黃鐵礦-絹雲母-毒砂,分布於西礦段;②應時-黃鐵礦-毒砂-公(母)黃-輝銻礦-碳質,分布於中段和東段礦段。

3.2.4天然礦石類型

根據氧化程度、顏色和結構,礦石可分為氧化礦石和原生礦石兩種。

1)氧化礦。壹般用鐵渲染,顏色為棕黃色帶灰白色和紫紅色。肉眼可見褐鐵礦呈顆粒狀或不規則狀分布在礦石的裂隙和孔隙中,極少或沒有星形多形黃鐵礦,有時可見黃鐵礦的部分風化孔隙。礦石矽化明顯,沈積巖的結構特征難以保留或大部分已發生變化,後期發育應時細脈。該類礦石分布於1 ~ 10m地表,占整個礦區礦石的2% ~ 3%。

2)原生礦石。礦石呈深灰色,與深部地層顏色壹致,局部含碳,顏色為灰黑色,多角礫狀構造和碎塊狀構造。可見細小的應時、方解石和白雲石細脈沿斷裂貫穿,少量氧化鐵在斷裂面呈現黃褐色,各種晶形的黃鐵礦和毒砂清晰可見。分布於地表1 ~ 10m以下,是該礦床的主要礦石類型。

3.2.5礦物組合、礦化期和礦化階段

礦區內的礦物組合及伴生關系較為清晰,可分為以下三類:應時-白雲石-水雲母-有機質-黃鐵礦組合;它是含礦巖石中固有的礦物組合;熱液作用形成的應時-方解石-水雲母-黃鐵礦組合,即矽化、絹雲母化、碳酸鹽化和黃鐵礦化的產物;黃鐵礦-閃鋅礦-毒砂組合,與晚期應時脈有關。

礦床的形成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和四個成礦階段。

第壹個是構造-熱液期:①應時-黃鐵礦期;②應時-黃鐵礦-絹雲母-白雲巖;③應時、方解石-雄黃;二是表生富集期;④表生氧化。

3.3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

石英斑巖中微量元素測試結果(表5)表明,反映深源信息的Co、Ni含量低於我國花崗巖的維氏平均值,表明石英斑巖具有淺成-超淺成殼源特征。

該區地球化學異常包括Au、Sb、Hg、As異常,各元素異常區沿上古生界碳酸鹽隆起與中三疊統砂泥巖地層的內外接觸帶分布,異常區基本重疊。

3.4金的富集特征

根據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在礦石可選性試驗過程中對金的賦存狀態的研究,名山金礦金的賦存狀態尚未查明,原因是金的粒度過細,電子探針無法分辨。認為金主要以細-超細顆粒的形式分布在黃鐵礦、毒砂和粘土礦物中(表6)。

中國典型金礦(三)

註:根據廣西第二地質隊區域調查隊。

表6礦石中主要載金礦物的分布

礦體產於破碎帶及其兩側,礦石為鐵礦化碎巖和角礫巖,裂隙發育,透水性強。根據地表工程和深部工程揭示的取樣分析,從2號礦體的垂向和垂向投影圖來看,近地表的塊段Au品位略高於深部的塊段,可能是含金礦物風化淋濾使Au元素富集並留在地表的結果。不同巖性的礦石含金量也不同。矽化粉砂巖礦石壹般比泥質礦石含金多,這是由於粉砂巖孔隙大、滲透性強,也與黃鐵礦、毒砂、應時、粘土等含金礦物的數量有關。

4礦床成因及找礦標誌

4.1礦床成因

根據上述資料,雖然成礦過程中的熱液活動是多期多階段的,但總體礦物組合反映的成礦溫度屬於中低溫範圍。結合礦床嚴格受構造破碎帶控制的特點,明山金礦床的成礦機制應是:成礦物質來自含礦地層(T2b2),該區地層褶皺、斷裂產生的熱效應加熱了在地層中循環的地下水和大氣降水,巖漿巖的侵入供給了熱液和成礦物質, 從而使分散在地層中的金活化溶解形成礦液,在構造應力的驅動下,運移至有利巖性和斷裂破碎帶,如次級構造復合部位。 含礦構造的多次活動導致了多次疊加富集的金礦化。

該礦床屬於中低溫地下熱水同生硫化物交代細粒浸染型金礦床。

4.2找礦標誌

4.2.1結構標誌

不同構造單元的邊緣帶或結合帶存在區域性多條北西向斷裂。

4.2.2地層巖性標誌

中三疊統白峰組壹段和二段含有鐵、白雲石砂和泥巖。

4.2.3古代地理標誌

隆起區邊緣的坡腳是成礦的有利場所。

礦物標誌

金與輝銻礦、水晶和砷礦物共生。在三疊紀砂巖和泥巖中,輝銻礦和雄黃出現的地方,金往往富集。

4.2.5圍巖蝕變跡象

矽化、黃鐵礦化、毒砂化、雄黃化、輝銻礦化等蝕變發育區,黃鐵礦氧化後形成“鐵帽”標誌。

4.2.6地球化學異常標誌

Au、as、Hg、Sb關系密切,Au > 20× 10-9、As > 60× 10-6異常值的異常區是細粒浸染型礦床的找礦靶區,Sb、As、Hg可作為金礦找礦的地球化學指示元素。

參考

崔斌,翟玉生,孟壹峰,等2000。廣西大瑤山-西大明山金銀成礦系統研究。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5 (4): 352 ~ 355。

黃永權,崔永勤。廣西淩雲名山金礦床巖漿巖與金礦化的關系。廣西地質,14 (4): 22 ~ 28。

王力德。1998.廣西明山微細粒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誌。廣西地質,11 (3): 21 ~ 25。

王力德,1986年生,小李強人.2008.廣西明山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礦產與地質,22 (5): 381 ~ 386。

(作者張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