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漯河附近的旅遊景點?

漯河附近的旅遊景點?

1,賈湖文化遺址:

賈湖遺址位於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南距舞陽縣城20多公裏,東距北舞渡鎮3公裏。是裴李崗重要的文化遺址。自古以來,這裏氣候濕潤,河流縱橫,是人類生活繁衍的理想之地。場地附近寬闊的沙河水面從西北方向奔湧而下,在距場地約3公裏處向東流去。格雷河在廠區以西4公裏處蜿蜒流過,在北舞渡流入沙河。距離遺址最近的是泥河,距離遺址只有1公裏。泥河源發源於葉縣,在遺址西8公裏處流入舞陽縣,縱貫全境,在出口處匯入漓江。灰河和泥河之間有壹個小湖,就是賈湖,賈湖村就在賈湖北岸。賈湖村以東為泥河窪滯洪區,面積約103平方公裏,中心區最低點海拔63.8米。這個蓄滯洪區主要是在汛期到來時對流沙河的洪水進行分流,以保護遺址以東30公裏的京廣鐵路免受洪水的威脅。

場地位於賈湖村東部,平面呈不規則圓形,總面積55000平方米。1962年,舞陽縣文化館文物專業戶朱智被錯劃為右派,發配到賈湖村勞動。有壹次他在幹活時,在村東的溝底發現了許多陶器碎片,於是他對這壹帶進行了仔細的調查。他還在廢棄的井壁、懸崖和溝壑上發現了許多人骨和燜土,還在燜土上發現了稻殼痕跡。紅燒粘土通常是指經過烘烤、玻化處理的粘土塊,多為磚紅色,壹般與被大火燒毀的房屋有關。這些都表明可能有原始人類居住過的村落遺跡。

1975年8月,舞陽縣出現暴雨,沙河、泥河、格雷河、李河出現大暴雨...壹起決堤,洶湧澎湃,奔流千裏。在這場洪水中,賈湖村和周圍的許多村莊壹樣,成了汪洋,遭受滅頂之災。洪水退去後,賈湖的村民團結起來,在廢墟上重建家園。為了防止洪水,他們在村子周圍建了壹座大壩來阻止洪水。村堤在遺址中間貫穿南北,當時挖出了大量陶器、石器和人骨,對遺址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1978秋天,賈湖村民又修了壹條村護堤。堤基寬14m,高2m ~ 3m,堤頂海拔69m。在取土築堤過程中,在堤東側形成壹個深1米、寬26至42米的取土坑,坑內文化層被完全破壞。

壹天,賈湖的小學老師賈建國帶領學生們平整堤外的土地,發現地上散落著石斧、鐵鍬和碎陶片。他知道這些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就和學生們壹起收集,送到縣博物館。朱智這時是縣博物館的館長。他在賈湖工作的時候就知道那裏有古文化遺址,壹直打算去考察。當時裴李崗遺址的資料已經公布,在國內外學術界都很有名氣,影響很大。他對比研究了兩地的器物,發現兩地的文化特征基本相似,於是確認賈湖遺址是裴李崗的重要文化遺址。198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賈湖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彼岸寺所建:

碧安寺的經典建築,俗稱“龍塔古璽”,造型優美,高度12.18米。建築以八角形海池為基礎,雕刻有海浪、海洋動物、人物、高山流水、亭臺樓閣等。這座經典建築構圖簡潔,韻味十足。底層為六角須彌,每角雕有兩根龍柱,上下雕有石榴花,其中有佛龕和天王龕。建築的每個角都是八角形的角柱,上面是紀念碑,高3米多,重9噸多。上面刻著小篆的彼岸寺碑文。經典樓中間的碑文是刻的,書法家無考。全書犀利蒼勁,記錄了彼岸寺的興衰和經典建築的創建。碧安寺自唐代以來被視為海上名寺,建築年代不詳。位於漯河市郾城區郾城實驗中學。相傳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東京尉氏縣七宗法師到鹽城遊覽,看到寺廟破舊,便籌款重修。清乾隆年間,占地200多畝,近千間。宋代大文豪蘇軾曾寫過贊美其古老的詩句:“我見過大白公明寺,卻未曾見過天涯。這樹好叫子,其他山只能當孫子。”

唐代的韓愈、杜甫、劉長卿、公孫大娘,宋代的蘇轍、蘇軾,元代的元好問等名人都在碧安寺留下了足跡。直到建國前,北京、各省等地的名人、官員經常來此拓片。後來有壹個縣令,不堪迎送之擾,用滾蠟破壞碑體。比安寺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小上橋:

小上橋位於漯河市郾城區上橋鎮107國道西側。它是壹座平拱敞肩的石拱橋,其結構與河北趙州橋的結構基本相似。專家推斷,這座橋可能是趙州橋的實驗橋,所以比河北趙州橋早,堪稱“天下第壹橋”。該橋長21.3m,寬6.45m,凈跨12.14m。橋體由壹個主拱和兩個腹拱組成。主拱的主孔和兩側腹拱的小孔是由20個紅石拱券並排而成。拱石由咬鐵連接。可以看到,主拱和腹拱的兩側都雕刻有天馬蔡赟、雲龍、蓮花、牡丹和三角形幾何圖形等圖案。主拱中間龍門石上的浮雕是傳說中的吸水獸。名字叫饕餮。此外,主拱與腹拱結合處還突出壹個獸頭,北端為龍,南端為龜。這些雕刻圖案形象奇特,風格古樸,工藝精湛,為研究我國古代石雕藝術提供了重要而豐富的材料。

4.許慎墓:

徐申,東漢昭陵(今漯河市昭陵區積石鄉徐莊)人。東漢時期的經學、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有壹次縣官進貢連笑,到太尉南閣獻酒。賈逵,儒家大師,學古,學了很多經典。著有《五經》十四卷、《淮南子註》、《小古文》、《說文解字》。其他作品很多,只剩下《說文解字》。清代陳壽祺編纂《五經異義》,並編註。

許慎墓位於漯河市召陵區,積石鄉許莊村東土崗上,新北環路東段(沿京珠高速行駛,在漯河北站下車,向南至漯河北環路大轉盤,再向東約3公裏路北側)。在漢代古城昭陵東南3公裏,沙河(即潭水)以西1公裏處。這座墓高5米,周長33米。墓前立著清順治十三年(1656)郾城縣知府景啟佑重修的墓碑,以及康熙四十六年(1707)、光緒二年(1877)知府“韓孝廉、徐公之墓”墓碑,其子徐沖墓在徐莊村西北。村北原來的許慎祠堂已經廢棄。村裏大部分都是許慎的後代。1986年,許慎墓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昭陵古鎮:

昭陵古鎮位於昭陵大寨西北。齊桓公點將臺遺址位於昭陵村南門外。路的東邊有壹個平臺,高3米多,周長83.3米。學者們說,“齊歡將是壹個平臺”。如今遺址依然存在,195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6.楊再興墓:

楊再興墓位於臨潁縣黃帝廟鄉小上橋村東,俗稱“楊大師墓”。陵園呈長方形,坐北朝南,占地1.2萬平方米,滿園翠柏。楊再興墓前有壹座紀念廟,廟前矗立著康熙、雍正、道光、同治五座古碑。其中康熙年間有兩塊碑:楊將軍墓為宋所控制,楊將軍陵園碑為宋所控制。這兩塊碑是清代名臣沈寫的,滕知虎寫的是丹。碑文表達了他們對將軍的欽佩。其他碑文記載了將軍的功績和後人的頌詞。寺廟後面是壹座墓,高約7米。墓前有壹座殘破的碑,依稀可以辨認出“回春之墓”四個字。據說是嶽飛用槍頭刻的。墓周圍有壹座半月山,山後建有新廟,廟內塑有嶽飛、楊再興等塑像。1963楊再興墓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