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柳江旅遊船

柳江旅遊船

漓江屬於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是支流桂江上遊的總稱,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傳統意義上的漓江起點為桂江源頭嶽城嶺帽兒山,現代水文定義為興安榕江鎮靈渠口,終點為平樂三江口。漓江上遊為大蓉江,下遊為桂江的傳統名稱。靈渠河口是桂江大蓉江和麗江的分界點,荔浦河和恭城河口是麗江和桂江的分界點。漓江全長164公裏。沿河河床多為卵石,泥沙少,水質清澈,河岸多為喀斯特地貌。著名的桂林山水在漓江上,旅遊資源豐富。

漓江,是西江(珠江上遊幹流)支流桂江上遊的總稱,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漓江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花江鄉貓兒山以北,嶗山界以南,海拔1.732米(黃海底)。漓江的主要源頭五桂河在南部與龍塘河匯合,在東部與黑孔河匯合。這三條河流匯合後,被稱為劉冬河。向南流到司門口與黃柏江、川江匯合,稱為大榕江,再在榕江鎮附近與淩河匯合,稱為漓江。漓江流經靈川縣和桂林,在平樂縣平樂鎮北部匯入恭城河,全長164公裏。平樂鎮以下簡稱桂江。河水繼續向南流向梧州,匯入西江。[1]

在興安縣,榕江鎮口與古運河靈渠相連,是漓江的起點(古代水文認為靈渠是漓江的上源[3]),再與小榕江相連後出境。

在靈川縣,在小榕江村進入境內。漓江流域面積2173.29平方公裏。全長45公裏,分為兩段:上段33.5公裏,河面平均寬度160米。從小榕江村出發,流經下北、巖頭、三街、浮丘渡、渡頭、雙潭、崔家圩、三岔圩。先後匯集了白雲江、廬江、贛江、瀑布水、三百元河、甘棠河,沿秦俠至大面尾流入桂林。下段11.5km,江面平均寬度220m,河底為卵石混砂、淤泥。從大圩鎮上裏角村經幹興、大圩鎮至南村,接黃河、建沙河、朝天河,向南流至清水潭接古水,出桂林、下陽朔縣城郊區。[4]

在桂林市區,漓江在靈川縣秦家進入桂林市區,由北向南穿過市區,在桃花江匯合後流向鬥雞山,在穿越靈川大圩鎮後向南蜿蜒,在曹平鄉嚴觀進入陽朔,流經市區49.3公裏。桂林水文站(船山鄉樟木村末端),流域面積2762平方公裏,流域平均寬度39.2公裏,幹流長度105公裏。盆地的形狀是壹條上窄下寬的長的多支流水系。大蓉江至桂林為喀斯特峰林平原,河床比降0.94‰,市區平均河床比降0.44‰。[1]

在陽朔縣,它從楊堤鄉嚴觀村流入縣城。進入縣城流經楊堤、興平、福利、陽朔鎮、城關、溥儀、納山背河、土嶺河、大源河、張貴河、雙月河、田家河、雙橋河等支流。,在普益鄉馬曹平進入平樂縣,全長69公裏,占漓江幹流(通常稱興安至平樂段為漓江,全長6544公裏)。[5]

在平樂縣境內,漓江(荔浦河、漓江、茶江)在平樂鎮匯合,稱為桂江,向南流入昭平縣境內。

河床特征

漓江桂林段兩岸地面高程在154 ~ 132米之間,屬於壹級階地沈積。上部為粉質粘土,壹般厚度2 ~ 4米,下部為砂卵層,最大厚度20 ~ 30米。渠道寬度在125 ~ 585米之間,河堤高度3 ~ 5米。河床由沙子和鵝卵石組成,壹年四季都有水生植物。河床與沙灘相間,沙灘又長又深。漫灘主要分布在董家巷、新頭、解放橋、象山、漓江橋、白果樹村、吳家麗、王嘉莉、柘木鎮、小龍門村附近河段。枯水期灘地水深壹般小於1m,灘地長度壹般為500 ~ 1000m,其中吳佳灘最長,達1970m。河床上的深潭主要分布在白石潭、泗州灣、木龍渡、富博山、九娘碼頭、象山、楠溪山、景平山、虎子巖、龍門村、馬家放附近。河流到達深池時,水深均在6米以上,最深的是錦屏山池,水深超過14米,其次是楠溪山和馬家放,水深超過12米。[1]

漓江陽朔段兩岸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也是廣西最美的河段。漓江從陽朔縣附近的錢景村開始,進入峽谷地區,蜿蜒在群山之中。這個山谷有400米深。漓江不僅河谷深,而且河床坡度大,平均千分之四,形成了許多沙灘、大陸、峽谷和落基山脈。全縣漓江有38個沙灘。兩岸分布著29個不同寬度的河漫灘和漫灘,面積2397畝,土層深厚,質地松軟,有機質豐富,酸堿度適中,自然肥力較高。[5]

3水文特征

漓江上遊的花江、川江、鹽田、山東、高寨是我國暴雨高值區之壹。中心區年平均降水量2600 mm,三小時最大降水量271.9 mm,24小時最大降水量425 mm,是漓江洪水的主要來源。靈川三街、桂林地區年平均降水量1900 mm,流域內降水量自西北向東南遞減。

漓江的地表徑流來自流域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雨洪時地表水滲入地下水。枯水和枯水期,地下水補給河道,形成漓江徑流過程。漓江桂林水文站斷面實測年平均徑流量40.3億立方米(1941 ~ 1990),實測最大值56.3億立方米(1968),實測最小值23.3億立方米(1963)。徑流的年內月分配與流域降水的年內分配相似。其中3-8月徑流占全年的77.5%,5-6月占37.7%,為全年高值期,次年65438+2月至65438+10月占4.5%,為徑流低值期。高價值期和低價值期相差8.4倍。據實測,漓江桂林水文站瞬時最高水位147.43米(1952),最大流量5200立方米每秒(1952),最低水位140.18米(1989)。

1941 ~ 1990桂林市平均徑流深1120mm,年徑流量6.33億立方米,來水量38.8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451億立方米,人均用水量65438。

漓江泥沙主要來自上遊的興安、靈川和桃花江沿岸,是暴雨洪水沖刷地面和河岸形成的,以懸浮泥沙為主。含沙量的變化取決於暴雨和洪水。洪水期含沙量較高,桂林水文站斷面實測最大值達到10.3kg/m3 (1977),枯水期含沙量較低。每年的1、2月、11、12往往接近於零。多年平均含沙量0.084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34.3萬噸。漓江上遊流經山區,植被茂盛,覆蓋度高,表土流失少。司門口以下河床主要由卵石和砂組成,含少量淤泥。同時,其河床上有深潭,起到沈澱泥沙、澄清水色的作用,造就了壹條清澈見底的河流,成為廣西含沙量最小的河流,贏得了“使河流成為綠化帶”的美譽。[1]

具體到陽朔縣,有以下特點:

(壹)相對流量充裕。根據陽朔水文站資料,年最大徑流模數為55.8立方分米每秒平方公裏,平均為38.8立方分米每秒平方公裏,僅次於柳江,高於紅水河和郁江。但1984和1985比多年平均值小10%。這與流域植被破壞嚴重有關。

(2)夏漲冬枯,大起大落。從1967到1985的數據來看,漓江枯水期最小流量與汛期最大流量相差514.6倍,為廣西最高,而廣西排名第二的南流江相差僅240倍。1974年最大流量為6330 m3/s,而同年最小流量僅為13.1 m3/s,其出現日期為165438+10月30日,較其他年份早。1972的最小流量只有12.3立方米每秒。

大起大落對壹年四季旅遊船的航行極為不利。陽朔水文站實測資料顯示,1974(珠江基面以上)最高水位為111.75m,最低水位為102.64m,壹般相差8-9m。導致通航水位(103.20m)保證率低,天數少,最高年份(1982)為304天,最低年份(1974)僅為180天。

這是由於漓江流域河流深,河道窄,河床比降大。每次遇到暴雨和山洪,河水暴漲,水位急劇上漲。暴雨過後,河水消退,水位急劇下降。尤其是桂林,秋季幹旱多,冬季雨水少,導致水位最低,水位差較大。此外,流域內植被的破壞也很重要。比如,位於漓江流域的白沙鎮班固村,上世紀50年代森林面積1,000畝,到處都是幹凈的水。目前,全村132山頭中,26個剃了光頭,83個被砍成了蠍子,23個稍好。森林覆蓋率從59.8%下降到30%,近5000畝森林被毀。所以森林涵養水源的功能降低,溪流經常斷流。秋冬季節,有些地方的人要去1多裏的地方打水吃飯。

(3)汛期長。由於夏季東南季風提前到來,秋季受臺風影響,漓江雨季較長,區域水文站確定的汛期為3月1至9月1,歷時半年。

(4)含沙量少。1967 ~ 1984,平均含沙量為0.131 kg/m3,年輸沙量為1.72萬噸。1969最低平均含沙量僅為0.053 kg/m3,年輸沙量52.2萬噸。是廣西比較清澈的壹條河。但70年代以後,含沙量比1969高出壹倍多。最嚴重的1971年,高達每立方米0.241公斤,1984年,高達每立方米0.15公斤。主要是由於流域內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此外,過往遊船形成的海浪沖擊海岸,也帶來了泥沙。1980,洗綠面積980米,1987長37206米,其中164處,最小2米寬,最大20米寬,平均4-6米。被沖走的竹林1856株(叢),被沖走的竹林2234株(叢),其中最大的竹林土方量為50立方米。另外49120新建幼林被沖走。

水質:陽朔六段1980,除溶解氧和大腸桿菌數量外,各項指標均達到壹級標準。1981中鎘濃度升至二級,其他指標與1980相同。1982,溶解氧和鎘濃度等指標均達到壹級,大腸桿菌為二級,水質有較大改善。1983與1982相同。1984大腸菌群上升到第三級,其余保持在第壹級。但在1985,溶解氧升至二級,大腸菌群數量嚴重超過三級標準,其余均為壹級。可以看到漓江水質從1981改善到1983,1984和1985水質再次惡化:大腸菌群數量劇增,溶解氧下降。這是由於桂林市上遊斷流影響較大,1983後蔣小東河、涼風河、寧遠河、楠溪江等支流汙染程度加重。此外,楊堤-興平-陽朔沿江城鎮的垃圾和糞便沒有得到妥善處理,下雨時被沖入河中。隨著旅遊船的迅速增加,船上的排泄物和垃圾排入河中,遊船撞擊河岸帶來的懸浮物。根據1985監測,楊堤至興平斷面溶解氧為二類,大腸桿菌為三類。陽朔大橋斷面上,大腸菌群數量是三類標準的3至6倍。為保護漓江水質,陽朔鎮桂花溝治理工程於1986投入使用,縣城汙水經氧化塘凈化後排入漓江。此外,還將在旅遊船上設置垃圾、糞便收集設備,集中上岸定點處理。1986陽朔漓江大橋2月份斷面采樣檢測監測數據顯示,漓江水質有所改善:平均大腸菌群連續幾年達到三級標準,年均溶解氧達到壹級標準,其他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壹級標準。根據縣環境保護監測站1988年4月對縣汙水氧化塘的監測數據,1986年以來的年平均值顯示,化學耗氧量去除率為85%,生化耗氧量去除率為91%,菌落總數去除率為58%,大腸桿菌去除率在60%以上。出水(即入漓江)溶解氧達到4.70-7.66 mg/L,懸浮物去除率為67.2%。[5]

4水利概況

漓江曾是溝通嶺南與中原的重要水道,在民族團結和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監國石魯在興安縣開鑿運河,連接長江和珠江。元初至元二十四年(1287),鎮南王托桓率師簽趾,立銀江立郡東。明洪武二年(1369),漓江縣內設錢球峽、白石潭、瀘天城三個巡檢司。20世紀30年代以後,漓江的航運地位和作用逐漸被公路和鐵路所取代。

據統計,解放前漓江靈川段有堰壩17座,竹水車176輛,灌溉農田4078畝。現在取而代之的是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漓江儲沙豐富,是優質的建築材料,尤其是三界河沙。[4]

陽朔縣有五個主要渡口(雙泉、興平、陽朔、福利、溥儀)和四個主要碼頭(楊堤、興平、陽朔、福安)。[5]

5旅遊業發展

漓江風景有“青山、秀水、奇洞、美石”四絕之譽。漓江桂林至陽朔段83km,是漓江的精華,也是“深潭、險灘、流泉、瀑布”的美景。它是典型的、豐富的、集中的喀斯特地形區,濃縮了桂林山水的精華,給人以“航行在碧波之上,人在畫卷世界中遨遊”的感覺。

1982 165438+10月“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列為第壹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需要特殊保護。1991年65438+2月麗江景區在國家旅遊局公布的“中國旅遊景區40強”榜單中排名第二。1996 165438+10月漓江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13河流之壹。1997年4月,桂林-陽朔航線被廣西交通廳評為“廣西水路運輸文明航線”。1998年5月,桂林至陽朔旅遊航線被自治區授予“廣西水路運輸文明航線”。1998年7月,被確定為首批“全國文明景區示範點”。1998 65438+2月,自治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桂林至陽朔航線為“廣西文明航線”。5438年6月至2000年2月,交通部授予桂林至陽朔航線部級“文明航線”;授予磨盤山碼頭為“壹級文明客運站”,珠江碼頭為“三級文明客運站”。漓江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2001、1被譽為“黃金水道”的漓江航線,被中國交通運輸企業管理協會水路客運旅遊管理委員會評為“部級文明航線”。2002年4月,以桂林市交通局為主體的漓江旅遊管理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保護管理體系、OHSASI8001職業健康安全三項國際管理體系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