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獺窟的浮山、獺窟、獺江三名來歷

獺窟的浮山、獺窟、獺江三名來歷

浮山、獺窟、獺江三名來歷。

未有浮山村,先有浮山寺。

壹、《浮山》:唐朝僖宗光啟間(885—888年),浙江杭州靈隱寺慧遠禪師,雲遊南下,衣缽渡海到此島上,見其風光秀麗,景色幽雅,且四面皆海,與陸隔絕,仿如世外桃源,是出家人靜修之佳境。於是雇小船、募民工、運材料在此地建寺。寺建成後名壹時難定,但見此海島四面波浪湧動,宛若浮懸海中,故稱“浮山寺”。南宋時,外地居民日漸住進島上,於是村落逐漸形成,村也因寺而得名。

二、《獺窟》: 相傳有兩種說法:①堪輿家以地形像獺,故名。②南宋間,江浙人避亂入閩,托跡沿海,於是島上居民稍盛,以捕魚為生,或貿易於江浙湖廣之問,往來眾多船舢停泊港口,水獺常來船上覓食,並出沒棲息於海邊礁石間的窟窿裏,所以這裏又叫獺窟。

宋、元時期,獺窟島海上交通發達,船舶眾多,大都通行南洋群島。明、清兩代又轉航臺灣。後該地居民因通商貿易或向外拓基創業,紛紛遷往臺灣、廈門及海外,“獺窟”這個地名隨之傳遍五洲四海。

三、《獺江》:據《獺江新考》載:“先是余與吾鄉吳君希然登高而望,謂堪輿家以地形像獺,絕不類似;思有以易之。既而吾祖希聲公以品行、文學聞,時稱“獺江先生”。於是把“獺窟”更名為“獺江”。

(洪鍾,字希聲、號獺江。明洪武年間安溪訓導)。

現小學、中學、老人協會都以獺江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