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養成整理習慣的心得體會

養成整理習慣的心得體會

人們常說:“三歲看老。”美國教育家約·凱恩斯的名言“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也有力地說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能為幼兒壹生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不良習慣壹旦養成,要再改就會比較困難,花費的精力也就更多,而且,還會由於“泛化影響”,養成今後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新《綱要》在社會目標中也提出:“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因此幼兒從壹進入我們幼兒園,我們班的老師們就取得了教育的壹致性,現就從如何在壹日活動各個環節中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整理習慣談談我們的做法。

壹、教師做良好榜樣,幼兒潛移默化及模仿。

《綱要》明確指出:“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這裏,非常明確地強調了教師的榜樣作用。我們堅決不因幼兒園教師因為教具、操作材料、搜集的廢舊物品較多,又加上幼兒園工作雜,而養成的隨手亂放教玩具的還習慣。大家互相監督、督促,也使之內化。

如,因為幼兒此階段的特點,要求老師們對班級裏的物品都要固定位置擺放,讓大家都知道物品擺放的固定位置,並且規定了“哪裏拿,哪裏放,用完了就放回去。”的規則,老師們也逐漸都遵守了。教師有了良好的整理習慣,櫃子上、鋼琴上、活動室到處整潔了,沒有看到多余的東西了,孩子們在不經意間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了。只有自身正,才能正孩子。孩子好模仿的特點明顯,否則,上梁不正下梁歪,就起不到良好的示範意義了。

二、 幼兒積極參與環境設置,記憶深刻。

為了讓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也使之印象更深刻,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環境的創設。如在數學區裏,引導幼兒分組把制定的教具有序地放進制定的盤子裏,再把幼兒親自整理好的教具按自己的意願放在數學區教具櫥裏,最後教師幫助給整個教具櫥照片,貼在教具櫥上作為參照。這樣,由於教具是自己親手整理的,教具盤是自己親自放進教具櫥裏的,又有照片參照,收拾起來就很容易歸位。壹次、兩次……,多次反反復復後,幼兒的收拾整理習慣就養成並內化了。環境也更加凈化、美化了。看著我們自己動手塑造的清爽整潔的活動室,每個孩子天天都露出了快樂的笑容。

2、建立規則,養成好習慣。

有了整潔有序的環境,就需要保持,而這是最困難的。教師如果經常說教,就會導致孩子反感或者盲從。新《綱要》把情感和態度作為幼兒發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處處滲透“尊重意願,滿足需要”,凸現“自主、自信”的主體精神,所以我們提倡讓幼兒自己建立規則,寓教育於日常生活之中。如剛開始做操後,幼兒隨手就把脫下來的外套扔在桌子上,我也不說。等會兒我們要畫畫了,這下小朋友嘰嘰喳喳地犯急了:老師,怎麽辦呀,畫紙畫筆都沒地方放了?老師桌子怎麽這麽亂呀?老師……。這時我認為引導的時機成熟了,我拋給大家壹個簡單的問題讓幼兒自己去思考,去商量:那應該怎樣對待這些脫下的衣服呢?孩子們踴躍地想了許多許多的辦法,最後取得壹致的意見就是:衣服脫下後就隨手折疊好(這時我還適時地教給幼兒簡單的折疊衣服的方法:抱壹抱,抱壹抱,彎彎腰)放在自己床鋪枕頭的外邊。又如吃完飯,引導孩子討論怎樣保持整潔,孩子們討論出吃完要把桌子掃幹凈,把碗放在固定的位置並疊整齊,湯匙放在統壹的壹個碗裏。把餐巾放在筐裏。平時,發現有教育價值的機會,緊緊抓住教育契機,日常生活中的隨口壹句“妳疊的衣服真整齊。” 整個寢室裏的床上都整齊了;壹句“妳的桌面真幹凈。”飯後,就會有好多孩子把自己的桌面整理好,碗盤整理整齊,還有小朋友當起了小老師提醒其他孩子呢。美術區的材料比較多、雜,就引導孩子們壹起動手動腦,制作出了每個塑料筐貼上壹種顏色的貼貼紙,擺放的櫥子相應位置上也貼上相同顏色的貼貼紙。幼兒活動後,按顏色把玩具框放回櫥子中相同顏色的位置裏,就不再出現不知放哪裏的現象了。我想,只有尊重孩子,讓孩子積極參與規則的建立,不斷強化,才有利於好習慣的養成。而且,由幼兒自己參與整理的整潔有序的環境,也給了幼兒充分的自信和成功感。在習慣培養過程中,教師良好的教育機智和教育藝術充分發揮了作用。

三、信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陳鶴琴先生指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就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想的,就讓他自己想。”孩子會做許多事情,但由於我們帶的是小班的小朋友,剛開始時老師們總是願意事事親為,處處小心謹慎,把孩子庇護在自己的翅膀下。壹會兒覺得疊衣服太難了,壹會兒覺得整理活動場地會添亂,結果事事包辦。其實,只要相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讓他們自己去幹。如引導孩子幾個人在壹起幫忙搬桌子,建構玩具亂了,有的幼兒不知道怎樣收拾,就提醒他請能力強的同伴來“幫助妳”……。信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師要收回不放心,做孩子的參謀,支持他們的活動,創造壹切條件,只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相信他們都能做好。信任孩子,讓孩子自己整理,不僅能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更能促進孩子能力的發展,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師幼關系,創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圍。

四、不斷強化,使之內化

幼兒在幼兒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是確保其個性、心理健康發展的壹個重要方面。壹些良好的行為習慣若能在幼兒期就得到及時的強化,那麽, 就會有助於這個孩子今後在這方面形成永久的好習慣。因為, 此時幼兒的行為表現具有反復性、重復性的特點, 任何行為習慣在幼兒期都處於萌芽階段。既易於養成好習慣,壹些壞習慣也易於得到糾正。

斯金納認為, 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為,任何習得行為, 都與及時強化有關。因此, 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或改造兒童的行為。兒童之所以要做某壹件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註意。”如果幼兒的壹個行為發生後, 成人立即予以註意, 如加以贊揚、或加以呵斥, 都會起到強化的作用。如果壹個兒童出現了不良行為,如憤怒發作或無理取鬧, 成人可以暫時不予以理睬, 采取“冷處理”,排除對他的註意。兒童的這種不良行為由於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消退。對於孩子來說,是否多次得到外部刺激強化 (尤其是成人對其行為的反應),是他衡量自己行為是否妥當的唯壹標準。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這樣壹種現象: 某位幼兒因良好的表現, 好不容易獲得了教師的壹次表揚, 但是, 過壹段時間以後, 這位幼兒的表現又不那麽好了。這時, 教師就會非常失望地對幼兒說:“妳看,老師剛剛表揚過妳沒幾天, 妳的老樣子又來了, 看來, 妳這個人是不能表揚的。”其實,這問題不是出在幼兒身上, 而是出在教師身上。幼兒在等待教師的第二次表揚, 但是, 幼兒等啊等, 結果沒有等到, 幼兒的良好行為未能得到應有的強化, 不良的行為當然就趁機擡頭。這能怪孩子嗎?而許多老師也不會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評價出了問題。所以, 我們認為作為壹名幼兒教師決不能辜負孩子::不能辜負孩子對鼓勵的期待、不能辜負孩子對成功的期待、不能辜負孩子那顆易受傷的心。同時作為老師也不要“吝嗇”:不要吝嗇於壹絲欣賞的微笑、不要吝嗇於壹句贊揚的語言、不要吝嗇於壹次親切的撫摸。

教育的對象是幼兒, 而幼兒都是有個性的,每個幼兒都有自己適合的強化方式。比如, 有的幼兒喜歡在公開的場合得到表揚、獎勵, 而有的幼兒則喜歡教師私下的鼓勵;有的幼兒喜歡教師的口頭表揚, 而有的幼兒則喜歡教師給予壹個贊許的眼神、壹個親切的微笑;有的幼兒喜歡物質的獎勵,而有的幼兒則喜歡精神的激勵, 等等。此外, 教師在運用強化手段時, 除了應考慮幼兒的個性外, 還應考慮幼兒的年齡因素。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對強化物的選擇也是有所不同。比如,對小班孩子來說獎勵壹顆糖果是非常有效的強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