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番禺蓮花山石場

番禺蓮花山石場

人工無意奪取自然。

初夏的壹個早晨,沐浴著明媚的陽光,我們來到了蓮花山旅遊區。據蓮花山旅遊區辦公室副主任張發軍介紹,整個蓮花山本身就是壹個采石場,很多地方都能找到采石留下的痕跡。其中,獅子洋兩岸石場15個,分別為:燕子巖石場、劍門石場、獅子巖-觀音洞石場、白浮圖石場、蓮花山-南天門石場、飛影石場、海仙池石場、八仙石場、無底石場、景順石場、樹寶石石場、大佛洞石場等。

“蓮花”盛開在南天門邊。

從波光粼粼的蓮花湖出發,向東南方向走幾十米左右,可以看到壹個古代石場留下的坑和谷。山谷裏有水。在峽谷口的巖壁最窄處,有壹座長約8米,寬1.5米的石拱橋,美其名曰“仙橋”。路過坑和山谷,可以到達壹片平地。妳看到的是壹塊高約10米,形似蓮花的巨石,上面刻著“蓮花石”三個漢字。我在這裏看到了赤壁,它歷經滄桑,但它的斷面平坦如斧,流水留下的灰水痕是垂直的。

蓮花山,因蓮花石而得名。蓮花石旁邊是“南天門”,相信從這裏進入壹個風景如畫的南方仙境。實際上是壹座寬約10米,墻厚近10米的城堡大門,開鑿在厚厚的砂巖中。以前這裏是石匠運石頭到蓮花山海邊的通道。走在“南天門”裏,兩邊整齊有序的銅焊痕跡依然清晰可見。摸著上面斑駁的砂巖,仿佛耳邊回響著鑿子的聲音,先輩們辛勤勞作的場景就像在眼前。

張發軍介紹,從蓮花石、南天門壹帶,可以看到聳立在山底的蓮花塔,有“省城華表”之稱。1785左右,英國畫家托馬斯·丹尼爾到訪這裏,被這裏美麗獨特的風景所吸引。他專門畫了壹幅蓮花塔和蓮花山城。這幅畫現藏於香港藝術館,有助於我們了解當時這壹帶的風景。

途經南天門、順景巖,還有壹個以蓮花命名的山洞:蓮花巖。這是壹個巨大的洞穴,有兩個內門相連。以前的蓮花巖的面貌和今天完全不壹樣。洞的中間像壹個盆,四周是九個洞,因九個洞像九瓣蓮花而得名。

大而險的燕子巖

從蓮花巖出來,往海邊走,用不了多久就到了古采石場最壯觀的地方之壹:燕子崖。腳下是懸崖頂端的觀光亭。靠著欄桿俯瞰,可以看到三四十米高的赤壁比肩而立,成大直角,插入谷底采石場坑積水形成的湖中,蔚為壯觀。有壹個懸崖,中間有壹個長方形的洞,裏面有壹些石頭。張發軍告訴我們,那是以前沒有運過的石頭。但是,在沒有天沒有地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開采那裏的石頭的呢?壹個謎。

沿著小路走到巖底,從巖腳下擡頭望去,只見奇峰聳立,有的地段非常整齊,像被刀削過壹樣,高聳入雲,仿佛隨時都要掉下來,令人眼花繚亂;有的深陷其中,像壹座巨大的神龕;壹些孤零零的柱子矗立著,指向天空。這正應了墻上的題詞:“開物,劈開巨石,立於蒼穹之南。”竊竊私語燕子居安思危,有客人對其感興趣。"

在巖石底部的壹面石壁上,鐫刻著“蓮花山古采石場遺址”九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這個碑文是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寫的。1983年,蓮花山古采石場的價值當時還沒有完全被認識,其存在年代無法得知。夏老來到這裏,驚嘆其宏偉,斷定“不晚於宋代”。夏老的這壹觀點引起了人們對這個古老采石場的廣泛關註。

在這些巖石上,除了整齊的銅焊痕跡外,還可以發現整齊排列的碗口粗的孔洞,那是采石、搭腳手架時插桿的孔洞。橫孔壹般為圓形,豎孔為方形,這樣就在采石面上搭了腳手架工作臺,方便工作。這有點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棧道技術,當時采石的主要工具只有錘子和鑿子。這些洞後來成為燕子生活的好地方。

明山水秀八仙宴

離開燕子巖,沿著曲徑通幽的小路,走過落基山脈,壹景壹景,往往會給妳帶來驚喜。這壹面依然是串聯的對面懸崖。天空被縮小成壹個天井。當妳拐過壹個彎,眼前可能會出現壹池碧水和睡蓮,會讓妳豁然開朗。即使都是險峻的山石,也各有各的風景:有的爬滿古藤,生機勃勃;有些看起來很普通,但壹棵松樹不知疲倦地從巖石的裂縫中脫穎而出,使壹切都活了過來。

經過劍門、壹線天、碧蓮池等景點,我們來到了魚仙池。過去采石後,水平厚砂巖中多有垂直節理裂隙。清泉從裂縫中流出,匯聚到壹個懸崖上,落下來,像壹條白絲。水流不大,卻如玉盤珍珠般落入此池,泉瀑之水清澈見底。據說是神仙洗澡的地方,所以又叫“浴仙池”。魚仙池旁邊是蓮花山最大的洞穴:八仙巖。走進去,看到這裏最寬的地方有23米,最深的地方有20米。它是世界上由古石匠從外到內開鑿的洞穴。

關於巖的來歷,還有壹個傳說:相傳張、韓仲禮、曹國九、、藍采和、、韓湘子等神仙,從增城遊覽何仙姑回來的路上,途經蓮花山,見此處群峰險峻,遂駕祥雲而下,來到此大洞。仙人見洞內泉水潺潺,涼風習習,石桌椅,別有壹番景致,便在此歇息,圍坐洞內談天。大佛巖前是壹尊雙手用鑿子采石的雕塑。

觀看海獅石

離八仙巖不遠是獅子山。只見壹塊巨石矗立在郁郁蔥蔥的林中,像壹頭威武的雄獅,傲然挺立在絕壁上,睜大著雙眼,仿佛俯瞰萬裏獅子洋的碧波白帆,微微張著嘴,仿佛在咆哮。因其形象生動,先民們將獅子石神化,每當有船只漂洋過海,都要拜祀祈福。

獅子石歷史悠久。原來這裏地勢低窪,蓮花山只是壹個海上孤島。幾千年後,地勢逐漸升高,水位下降。獅子巖原本是島邊的壹塊巖石。千百年來不斷受到海浪和海風的拍打和侵蝕,變成了今天的形狀。它是蓮花山最忠誠的守護者,見證著這裏的滄桑。蓮花山,原名“獅子山”,因之得名,“獅子洋”也因之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