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虎丘》的介紹內容是什麽?

《虎丘》的介紹內容是什麽?

號稱“吳中第壹景”的虎丘,又名海雍山、海雍峰、胡夫,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距閶門3.5公裏。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約20公頃。這座山是由one hundred and fifty中生代侏羅紀時代的巖漿凝結而成的流紋巖。

在古代,虎丘曾是海灣中壹個隨潮汐而出現又消失的小島。歷經滄桑,終於浮出海面,成為平地上孤立的壹座小山。人們稱它為海雍山。“大海什麽時候來?霹靂破地脈,裂穿千尺,斬蒼白壁。”詩人鄭思肖的詩歌意象道出了虎丘的由來。雖然現在虎丘離海很遠,但人們還是能感受到海的痕跡和信息。人們來到虎丘,並未踏足頭山門,卻看到河對岸的墻上嵌著“滄海桑田”四個大字。進入山門後,壹座石橋橫跨周圍的山川。這座橋叫“海永橋”。山路沿途有些奇石,光滑的石身是海浪沖刷造成的;憨憨泉又叫“海泉”,因為它潛入海中;在崔永山莊嶽家軒,有壹尊清代學者錢大昕題寫的“海永豐”石刻。虎丘曾有望海樓、海泉閣、海晏閣等景點。歷代文人筆下,虎丘與大海的淵源可見壹斑。“海在亭的兩側,山在殿的中央。”(白居易)“城堡在城垛附近,群峰從海上來。”(顧瑛)“疑似海峰的味道從天而降。”(王偉)虎丘的人文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和蘇州古城壹樣長。相傳,春秋時期,這裏是吳王闔閭離宮的地方。公元前496年,闔閭在吳越之戰中負傷而亡,其子夫差葬於此。據《史記》等書記載,當時招募軍民十萬人進行建設,用大象作交通工具,鑿土過池,積土成丘;棺槨上蓋著壹個三重青銅棺,池中放滿了水銀。裏面埋著金玉大雁,還有何呂最愛的“朱弁”、“魚腸”等三千把寶劍,藏在幽宮深處。據說黃金經過三天的掩埋,煉成了壹只白虎,取名虎丘。"宋代蘇州國學教授朱認為虎丘因形似臥虎而得名,並說:"然觀其巖壑自然,疑先有丘,何呂為之葬。清朝的李鴻皇帝也同意:“原來巖石和山谷善於自然,老虎被稱為黃金和氣體。相傳,在吳國滅亡後的幾百年間,越王勾踐、秦始皇、東吳的孫權先後來此尋寶、尋劍,但壹無所獲,無功而返。

虎丘從六朝帝王陵墓成為佛教名山和旅遊勝地。東晉時,司徒和他的兄弟司空·王敏都在山上建了別墅。鹹和二年(327),兩房都是虎丘山寺,仍分東寺和西寺兩處。劉宋高僧朱道生從北方來此講學、傳播佛法,留下了“講真、點頭石”的佳話和公共平臺、千人坐、點頭石、白蓮池等。六朝時,虎丘有佛塔。陳時張、、有“遙望銀臺,洞塔瑤山莊”之詩。“和諧”寶塔矗立在高高的山脊上,穿過太鎮嶺頭。“這句話可以作為證據。這是虎丘最早有記載的塔,已經被破壞很久了。

隋文帝隋文帝,結束南北朝分裂,統壹中國,信佛。仁壽年間(601 -604)命各郡建造佛塔,由“司造樣品”送往當州,即附上佛塔式樣,以供統壹規定。於是,虎丘歷史上出現了第二座塔,位於山頂東晉王欽臺舊址。但據古建築專家劉敦楨考證,它只是壹座方形木塔,早已銷聲匿跡,絕不是以磚結構為主的八角塔。這個結論是毋庸置疑的。

到了唐代,為了避免唐高祖的祖父天蠶土豆隱姓埋名,虎丘曾壹度改名為烏丘,寺名也改為烏丘寺,至今仍分兩寺。顏真卿詩曰:“不到東西寺,今年五十春。”的句子。當時虎丘離城很近,但是沒有道路和河流可以通過。遊客們不得不穿過田野,如遇雨天,還得涉水前往,交通極為不便。鮑莉元年(825年),五十四歲的白居易成為蘇州祭司。這位熱愛蘇州風光,對虎丘情有獨鐘的大詩人,感受到了這壹點,於是帶領蘇州人從長門到虎丘挖河渠,沿河修壹條塘路到山前,種上千株桃李,加以美化,並在山周圍開渠引水,形成壹條繞山溪流。事後詩人作詩《烏丘寺路》:“山寺路自開以來,水陸頻繁,銀樂引驕馬,花舟載美荷,桃李猶新,好住河岸,久留。”虎丘下溪流倒影帶,碧波徐徐,遠看似海上仙島;從此水陸方便,遊客絡繹不絕。後人為了紀念白居易的功績,稱唐璐白公堤,即今天的山塘街和今天的山塘河,全長七裏,所謂“七裏山塘”。1100多年後,山塘成為聯系長門和虎丘的唯壹紐帶,是蘇州城到虎丘的必經之路。它不僅是長門市場的延伸,也是虎丘景區的前奏。從歷史上看,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明清時期虎丘的許多山誌,都把山塘包括在內,壹起描寫。

然而,不到20年前,唐武宗李嚴當政時,白居易鼓吹佛教,發動了大規模的滅佛運動。會昌五年(845年),聖旨沒收寺院土地和財產,毀壞佛寺佛像,強迫僧尼回歸世俗,史稱“會昌滅佛”。遠在長安的蘇州也未能幸免。建了500多年的虎丘東西二廟立即被拆除。但沒過多久,佛教就恢復了。重建後的虎丘山寺和二道寺合二為壹,從山腳搬到山上,逐漸形成格局,壹直保存至今。山下建有東山寺、西山寺,以紀念住在此的王、王民兄弟。五代時期,中原四分五裂,江南壹隅相對太平。當時蘇州是吳越國錢政權下的重鎮,僅次於都城杭州。錢的第四個兒子錢元和統治蘇州幾十年,建造了佛教寺廟和園林。據記載,乾元“每次遊虎丘寺,前面的路都是興奮的。”相比之下,就要計劃修理了。“虎丘的寺廟和景點也在此期間得到了維護和發展。特別值得壹提的是,根據現代塔修復建築中發現的文物文字年表和塔的形制,虎丘現存的寶塔是五代末年後周顯德六年(959),即吳越國王洪倩十三年,北宋劍龍二年(961)的建築。建成十七年後,吳越國“奪地還宋”,蘇州正式納入宋朝版圖。

北宋至道學時期(995-997),蘇州周知魏堯將虎丘山寺改為雲巖寺,並由律宗改為禪宗。景元年(1034),聖旨藏於寺內,內有《宋真宗趙恒禦書》300冊。為此特地在四年(1037)修建了禦書亭。帝初(約1044),殿改為十住持。此後,這裏經常成為禪僧掛錫的地方。南宋紹興初(約1131),高僧紹隆到虎丘講學。當時眾多僧人雲集,聲名鵲起,從而形成了禪宗林濟宗的壹個派別“虎丘派”。大師的大名在余是響當當的,在海外他也有所耳聞。“法Xi正處於巔峰狀態。東南叢林取名‘五嶽十寺’,虎丘是其中之壹。”紹興六年(1136),紹隆死於虎丘。虎丘的老龍祖塔在東山寺附近。過去日本使節來中國訪問蘇聯,必拜龍祖塔,可見影響之大。在宋代,還有孟贏觀音堂(石觀音堂)、轉輪藏堂、水陸堂、陳公樓(雙井橋)、錢清雲歌和和靜書院。

元至元(1338)至鄭錚(1344)時期,雲巖寺有大規模的修建,塔的維修也是第壹次有記載。現存的二山門(斷梁堂)就是當時修建的。同時對大佛殿、千佛閣、三大師殿、平原殿、小武軒閣、華雨閣等建築進行了修繕重建,鑄造了壹口巨鐘,疏通山澗6000余尺。元末群雄並起,鄭錚十六年(1356),張士誠占領平江(肅州)稱王。為了守城,選擇了處於水陸十字路口的虎丘守備。在清淤環山溪流的同時,沿著溪流修建了壹座山城,將人們登上的景區變成了戒備森嚴的軍事要地。曾有“山上塔下城,竹器襯少人。”但是虎丘土城在軍事上並沒有發揮作用。鄭錚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攻克張士誠,圍困孤城平江(蘇州)十個月。相傳徐達的攻城指揮部設在虎丘,而常遇春也在虎丘駐軍,並在山塘至長門南北壕壹帶與張士誠軍激戰。

明朝是虎丘歷史上多事之秋。有三次火災,被摧毀和重建。第壹次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僧舍未止火,廟中焚,延至浮圖。”至永樂初(約403年)建寶塔,建大佛殿、文殊閣。十七年(1419)至十九年,修建了妙莊嚴亭、千佛亭、大悲亭、轉輪藏殿、天王殿、武林佛選場。第二次,宣德八年(1433)“僧院火復,浮圖比災。”距離第壹次災後重建完成只有十二年。巡撫周琛和知府況鐘得知雲巖寺方丈秋楠·立誌起死回生,帶頭捐款。蘇州官民紛紛給予財物。鄭桐二年(1437)至景泰四年(1453)十五年間,先修復佛塔,重修大佛殿,後建藏經閣、三大學堂、珈藍神殿堂、香積堂、海。嘉靖萬歷和天啟年間。在知府胡贊宗的倡議和贊助下,萬佛閣(妙莊嚴閣)、西殿、加拉太殿、天王殿相繼建成。千手觀音寺、大悲亭、轉輪廳、千佛閣、武石軒、和敬寺、五賢寺、沈工寺、蘇陽樓等。,塔被重新建造。但沒過多久,崇禎二年(1629)第三次失火,大雄寶殿、佛閣、方丈樓觀壹夜之間被毀。十壹年(1638)至十三年(1640),巡撫張國威捐資重修大雄寶殿、千佛塔,並修塔。根據劉敦楨教授的考證,塔的第七層是當時重建的。

在清代,虎丘經歷了壹個繁榮和衰落的過程。虎丘興盛於康熙至乾隆。康熙皇帝葉璇和乾隆皇帝李鴻六次遊覽虎丘。每次下江南,都是留在山上。有幾次,他們從浙江經蘇州回到北京,重遊虎丘。兩代人在虎丘寫了幾十塊匾額對聯,背了二十多首詩。現在掛在頭山門的“胡夫廟”豎匾是葉璇所寫。因此,從康熙二十七年(1688)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虎丘先後修建了萬歲樓、禦碑亭、文昌閣,以及宏偉的宮殿“韓暉山亭”,後又重修了大雄寶殿和千佛閣。乾隆十五年(1750)再次全面整修。十九年(1754)建觀音殿、地藏殿,三十八年(1773)建塔。當時山前、山後有亭臺樓閣5080余座,景點200余處。白堤素有“虎丘十景”之稱,春來春來,荷池芬芳,月中有月,雪峰風谷泉,平林遠野,石溪養鶴,書臺松影,西溪綠花繞,夜觀小吳。虎丘衰落時,鹹豐十年(1860)至同治二年(1863)毀於火。1860年,太平天國忠君李秀成從天京(南京)向東進軍,迅速逼近蘇州。戰敗的清軍在城外的喬峰、虎丘、山塘、上塘、下塘、南濠、北濠放火,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俞平伯的詩被譽為“紅塵中壹等風流之地(《紅樓夢》第壹回)。蘇州長門,繁華的商業城市,虎丘和寒山寺等。,頓時變成了壹片廢墟。1863年,虎丘成為太平軍防守蘇城的西北前哨,附近修築工事。戰後,在虎丘,只有斷壁殘垣和破敗的梯田,只有破敗的雲巖寺寶塔和二山門。二仙亭、石樓在野煙野草中挺立;危塔上的黃昏烏鴉,西風的余輝,人跡罕至,蒼涼無比。同治十年(1871年)後,山寺的廟宇、殿宇略有恢復,但規模不如從前。光緒十年(1884),狀元洪鈞與詩人鄭集資,在寒寒泉山坡上建立山莊。辛亥革命後,1918年,吳中名士金松岑、費、王鼎丞集資在山莊北建亭,並在旁植紅綠梅數百株,成為賞茶賞梅的勝景。歷經十余年,先後建成了頭山門、石觀音堂、沈工寺、三全閣、智雙閣、克重閣。然而八年抗戰期間,景區年久失修,樹木被砍伐,荒涼景象再次出現。

建國後,虎丘的景點才真正開始全面整修。從1953到1963的短短十年間,對滿目瘡痍、開裂的雲巖寺塔進行了修復加固,重修了二山門、大雄寶殿、千手觀音堂、小武軒、百步、十八疊、崔永山莊、沈工寺、五十三參、禦碑亭、上山路。新建了邱東亭、何方亭、孫武子亭、湧泉亭、海湧橋,疏浚了劍池、三泉、環山河,元末在張士誠土城遺址上修了壹條山路。同時,在保護古樹的同時,大規模種植樹木2.2萬余株,山前山後綠意盎然,改變了過去貧瘠的面貌。1961、雲巖寺寶塔、二山門,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在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期間,虎丘的修繕建設不僅陷於停頓,而且遭到人為破壞,石刻、佛像、匾額、楹聯、字畫等損失嚴重。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虎丘進入了壹個加速恢復和發展的新時期。到198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時,對年久失修、破損未售的建築、石刻、匾額等逐步進行維護、修復,重建了千畝雲歌、五賢殿,新建了粉翠閣、蘭月閣、雲仔茶景、萬家煙花等景點。1980至1982,在東山寺、龍祖塔院遺址壹帶新建“萬景山莊”盆景園,蘇式樹樁盆景、水石盆景數千盆。從1981到1986,對雲巖寺寶塔的塔基和地基進行了加固,使傾斜2至34米的千年古塔轉危為安。多年後重修二山門,重修朝雲廊、平遠堂、洋河澗、頭山門兩廊,疏通了三泉至洋河澗經劍池、千人石、白蓮池的古水系,將繞山、山坡小路的崎嶇石板路全部鋪成平坦石板路。同時大力種植竹子、茶葉、香樟、冷杉、松樹、柏樹、李子、肉桂、櫻桃、楓樹、玉蘭、銀杏、石榴、枇杷、柿子、大棗、柑桔、板栗、杜鵑等。如今,西邊的紅梅、青梅,東邊的櫻花,後面的竹子、杜鵑、白雲茶,都成了森林;人工栽培的麥冬、麥冬、常春藤等草本植物也取代了山坡、路邊的野生雜草。春花、夏蔭、秋果、冬綠、四季美景、千古名山,生機勃勃。

年,虎丘因其整潔優美的環境、有序的管理和優質的服務被評為全國十大文明景區之壹。

年,蘇州山城虎丘山景區最近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此前,鳳山景區已被評為“中國十大文明示範景區”和國家旅遊局確認的高等級“AAAA”景區。此次通過質量管理體系和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標誌著景區邁上新臺階,將從科學精細管理、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進壹步優化品質、刷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