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漢江的記憶——漢江

漢江的記憶——漢江

韓江古鎮歷史悠久,位於泉州灣南岸。

早在宋代,漢江就是壹個居民密集、帆船頻繁的港口,到了元代海上貿易空前繁榮。

漢江是光之城,是東方第壹大港刺桐的門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魯崗的穿越始於1784。清朝在這裏設置了渡江口岸,並在漢江設置了海防署。現在海防署的管轄範圍是泉州,所有與臺灣省過境的船只都要從這裏進出。

回憶麗江古鎮的鼎盛時期,我們找到了這段歷史最好的見證。

石獅漢江石湖西南側,有壹座古渡口,由巨石砌成,引堤30尺,寬9尺,高10尺5尺。它叫臨亂渡,也叫通濟橋。

在這裏,千帆曾經在世界各地比賽和航行。在中外海上貿易空前繁榮的時代,它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古老的碼頭矗立在浩瀚的大海上,緊緊依靠著天然巖石,巨石排列有序,堅實牢固,上面留下了無數航海家的足跡。

據史料記載,鄭和船隊下西洋前曾在這裏停靠過。解放後,鄭和船隊留下的“鐵錨”在渡口的淤泥中被發現。如今,它被帶到“海角關”收藏,成為見證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文物。

離林亂渡不遠,有壹座飽經風霜的亭子,叫重借亭。

“重借亭”是壹座平頂拱形石亭,有四根柱子。它是明代漢江周邊軍民為紀念“曾應,據禦史”而建立的。“再借亭”壹詞及其題詞是明代大學者、書法家張瑞圖所寫。

曾穎在任期間,廉潔奉公,精心管理,開辟海域,“巨輪出海”,讓居民在海上交易;加強海防,讓人民安居樂業,讓興泉路學校繁榮昌盛。

然而,最能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還是六勝塔。

在漢江鎮石湖的柴進山上,矗立著壹座雄偉的塔,它被稱為六勝塔,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壹絕。

此塔為花崗巖仿木閣樓結構,五層八角樓,坐北朝南,底部周長47米,高36.06米。它雕刻精美,氣勢恢宏。

六勝塔的名字據說來自佛教的“六勝命運”。到南宋景炎二年,寶塔被元軍破壞。相傳1276年,南宋端宗在福州舉行,被元軍逼迫,流放閩南,被蒲守庚封殺。他未能進入泉州城,曾在石湖避難,在此建宮,後從石湖出海,卒於廣東。石湖被元軍洗劫壹空,六勝塔也未能幸免。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座塔是元順帝富商淩惠福於至元二年重建的。

時至今日,它在我們心中還是那麽神聖。它帶領著那個時代的人們在海洋中辛勤勞作,成為這座城市獨特的風景。

劉勝塔下的漢江和石湖是泉州古代重要的對外口岸,矗立在海邊,是當時海外交通繁榮的歷史見證。相傳當年這裏有18艘渡船,停泊著近百艘亞非國家的船只,海上交通十分繁榮。清朝初期,它成為大陸和臺灣省之間的中心碼頭。六勝寶塔歷經800多年風雨,猶如壹支巨型紅燭,放射光芒,照亮了海上“絲綢之路”,為航海家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鋪平了道路,指引著兩岸同胞的親密交往。當人們慢慢爬到塔頂時,可以俯瞰浩瀚的海峽和穿梭的船只。

海上絲綢之路興盛時期的文化交流是歷史上最開放自由的時代,也是中華文化最繁榮的時代。

昨日六勝塔,為古人遠航指明了方向。今天,他們像太陽和月亮壹樣明亮,指引著石獅人民的進取方向。這種“愛拼敢贏,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所蘊含的競爭、進取、冒險、創造的精神。爭強好勝,敢為人先,天不怕地不怕,敢沖敢試敢冒。他們渡海的時候,打開了幾十條通往五大洲四海的海上通道,闖出了自己的壹片天空。

港口城市經濟文化的繁榮,就是要與外來文化交流,吸收外來文明成果。外國藝術、宗教、風俗和其他文化已經融入中國社會。

經過數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傳播,閩南本土文化體系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壹個奇怪的現象讓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壹個問題。為什麽各種宗教沖突能在閩南不斷碰撞,為什麽能各行其是,相安無事?

佛、道、儒三神相得益彰,也說明了海上文化交流帶給我們的是這個地域的特質——兼容。和諧,和諧,發展。

麗江建了很多宗教寺廟,只有壹個村子有九堂十宮之名。

在東嶽廟裏,有三個神:東嶽大帝、觀音大帝和文昌大帝。

被稱為“海峽保護神”的五王宓,供奉著答王爺等五位神靈,還有“金在星”號主權船,吸引了大量臺省信眾進香。

兩岸同胞崇拜的神靈壹脈相承。

歲月悠悠,星移星移。

壹千多年後,漢江古鎮呈現出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

這裏是南音的發源地之壹,是燈迷的故鄉,還有獨特的民俗——海上潑水節。

漢江南音歷史悠久。

沿襲隋唐雅樂的音階和曲式結構,吸收唐大曲的特點,並與昆曲、閩南歌謠相融合,使這種既富有閩南鄉土氣息,又顯示其東方古樂絢麗色彩的獨特風格,成為壹種南音。

這種古老而極具生命力的藝術之花散發著迷人的芳香,經久不衰。

說到謎語,人們不得不想到漓江。

早在清朝光緒年間,福建省最早的燈謎社團之壹——潭柘樓就已成立。經常在節日裏,掛燈謎,與臺灣省、廈門等地進行謎語交流。

近年來,邗江神秘人廣泛而持續地開展活動,推動了當地神秘事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麗江鎮西前村舞獅隊以表演文藝獅子聞名海內外,多次應邀赴日本、香港、澳門演出。

然而,漢江最著名的民間活動是海上潑水節。

“雲南陸上潑水,河海潑水”是壹項早已聞名於世的傳統民俗活動。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壹。漢族人從中原遷徙到八閩發展,帶來了中原地區紀念屈原的端午節習俗,與閩粵民族的“龍子節”相交融,形成了八閩傳統的趣味習俗。

石獅市的韓江端午節有獨特的習俗。明清時期,韓江曾是泉州的總入海口,與臺灣的鹿港相交。端午節時,兩地人民身著盛裝,在同江的船上潑水,友誼交融,逐漸形成了全國乃至世界的獨特習俗。

端午節,漢江古渡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湧向海邊。我看到白鴿飛速駛過泉州灣。人們在各種勺子和水桶裏裝滿海水,互相追逐著倒酒,熱鬧非凡。人們把這種水視為“吉祥水”和“幸福水”。為了吉祥、幸福和繁榮,讓這聖水浸透吧...

在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早已消失的漢江端午潑水節又復活了。每年都舉辦,越潑越紅火。不僅婦女上船,鄰近的漁村也參與其中,這大大提高了漢江文化古鎮的聲譽,促進了僑鄉旅遊業的發展。特別是通過潑水活動,增進了兩岸同胞的交流和友誼。臺灣同胞蜂擁而至,尋根、祭祖、交流、投資...像潑水節的熱潮,浪起壹浪接壹浪!

海上龍舟賽邀請賽的同時,還有海上潑水、港臺及海外燈謎展、船上南方合唱,構成了壹幅壯闊壯觀的“海峽情”民俗畫卷。節日期間,整個古渡口都沈浸在濃郁的鄉情和醉人的鄉音中,讓兩岸同胞久久流連,重溫生活的節奏。血濃於水,漢江端午海上潑水節,灑出了真情、激情、海峽情!

再看漢江古鎮,歷史文化悠久,傳承下來的習俗讓這個時代多了幾分韻味。雖然過去的壹切都成了漸行漸遠的歷史,卻給後人留下了沈甸甸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