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對聯的特點

對聯的特點

特性

1,字數相等,句子壹致。除了刻意留出壹個字的位置以達到壹定的效果外,上下對聯的字數必須相同,不能多也不能少。

2.詞類要相對,位置要壹致。壹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古代漢語的詞類分類與現代漢語不同),相當於現代漢語中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量詞對量詞,副詞對副詞,關系詞必須在同壹位置。

3、要做到平實平實,色調和諧。對聯的平仄要求是“平而平”,即如果上聯的韻腳是平的,那麽下聯的韻腳就要以平聲結尾,這就叫“平而平”。至於對聯,偶有“平而平”的現象,但應視為文體的變化,而非對聯的普遍做法。

4.要內容相關,上下貫通。上下聯的意思要互相聯系,不能重復。(無情夫婦不包括在內)

擴展數據:

分類

壹.按目的分類

1,春聯:過年專用對聯。如:九州柳吐綠;桃杏爭春五月。

2.祝福語對聯:用於生日、婚禮、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場合。如:壹對為了四化的紅心;兩副新手繪的圖。(西聯)幸福如東海;生活比南山更美好。(首聯)

3.挽聯:用來悼念死者。如:書有強大的未來,會震驚世界;讓精神永放光芒,然後造福人群。

4.送禮:贊揚或鼓勵他人使用它。如:風、雨、讀書、耳邊的聲音;家事國事天下事無所不關心。

5、自我鼓勵:自我鼓勵。比如關於國家的書經常看;沒有什麽是對身心無用的。

6、行業協會:不同行業張貼在大門或店內。如:雙手劈開生死之路,壹刀斬斷是非之根。(屠夫)如果妳想知道永恒的事物;我必須讀五本書。(書店)雖然是幹幹凈凈的生意;但卻是頂級功夫。(理發店)春夏秋冬迎客;招待東西南北的人。(酒店)

7、顏之璉:野心的利用。如:我寧願做趙的鬼;不是為他,部長。(楊邦)小澤龍方被蟄,中原鹿肥。(袁世凱)

8.生日對聯:今天去南苑,明天去北海,什麽時候再去古長安?嘆李玟膏血盡,只為壹人唱慶。五十到琉球,六十到臺灣省,現在東北三省!通池郡國,焦慮不安,每有長命,新疆無願。

第二,根據位置

1,對聯:掛在柱子上,用於住宅、機關、傳統建築等場所。

2、門聯:貼在大門上。

3.正廳對聯:掛在客廳和臥室顯眼的地方,與字畫相配的對聯。

第三,根據藝術特點

1,重疊:同壹個詞連續出現。如:鶯鶯燕燕,翠紅相間,處處和諧;跌宕起伏,花花草草,年年如此。(上海豫園)海水相向而下,雲長且長(秦皇島孟姜女廟)

2.復合詞組合:同壹個詞不連續重復出現。如:好山好水,好風好月,千年好地;傻逼的聲音,傻逼的夢想和癡心,幾代傻逼。(朱元璋)

3.頂真連接:前壹個子句的腳字作為後壹個子句的頭字。如:無錫錫山無錫;平湖是壹個水平湖。(唐寅)

4.鑲嵌對聯:包括鑲嵌序數、方位、節氣、年號、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藥名)等。如:茅屋裏的烏鴉聽風雨;Godun的文章很糾結。(老舍送給茅盾)

5.拆字對聯:把對聯中的壹個組合字拆成幾個獨立的字;有人把它細分為“分詞、合詞、析詞”。如:此木來自柴山;因為著火了,所以有很多煙。

6.音韻聯想:包括同音字、同音異義字和押韻字。如:桐樹,樹男孩,男孩打桐樹,桐樹落男孩開心;屋前花園外,屋外,花園外,花園外,花園外,花園外,網外。

7、幽默聯想:取幽默之意。如:南通府,北通州,北通州連接南北(甘龍);東當鋪、西當鋪、東當鋪都是東西(紀曉嵐)。

8、沒有感情:上下對聯的意思無關緊要,但字字工整。大多數無愛情侶都很有趣,同時可以歸為幽默聯想。如:宮門李濤光榮日,法、荷、比。三星白蘭地;六月黃梅天。(何丹茹)

9.回文:倒著讀,倒著讀,意思完全壹樣。如麻鞋、華萊士來到中國。(事件報紙頭條)上海的自來水來自大海,黃山的落葉松樹葉黃了。

10,最長對聯:作者是鐘,晚清重慶江津縣人。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寫《擬江津縣臨江塔對聯》以表憤怒,共1612字。

歷史

自秦漢以來,就有掛桃符的習慣。到了五代,文字開始刻在桃符上。在之後,常命令翰林學士辛在桃符板上寫下吉祥的話。後來,對聯在明清時期盛行,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在中國使用對句。商周兩漢以來詩人的對句,魏晉南北朝以來辭賦中的對句,為後世對聯做了文字上的原始積累。

漢字詞義和漢字字形的特點決定了使用和書寫漢字的文人對“對偶”這壹修辭手法情有獨鐘。盛唐以後形成的格律詩和格律詩,對偶嚴謹,對仗句已經是詩歌的組成部分,獨立性在逐漸加強。

對聯是由格律詩的對句和駢文的對聯發展而來,保留了格律詩的壹些特點。所以古人把吟詩作對比,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者的關系。

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就有春節掛桃符的習俗。驅鬼鎮邪。這種習俗延續了壹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開始在紅木板上寫對聯。據《松石蜀家》記載,五代以後蜀國的宗師孟昶寫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副對聯:“新年余慶,甲節長春”。

宋代以後,中國人在新年掛春聯已經變得相當普遍。北宋詩人王安石的詩中“千戶總換新桃換舊桃”是當時過年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與桃符密切相關,古人也將春聯稱為“桃符”。

直到明代,人們才開始用紅紙代替紅木板,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春聯。據《毛雲樓雜言》記載,大年三十前,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命官員、文人墨客在家中加掛壹副春聯,親自出門微服私訪,挨家挨戶觀看,尋歡作樂。

從那以後,所有的學者都把對仗視為壹種高雅的東西。明代顧憲成撰《無錫東林書院聯》題:“風雨聲為讀書聲,聲聲相聞;家事國事,事事關心。”

到了清代,對聯壹度興盛,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對聯。民國時,劉士亮諷刺袁世凱:“袁世凱是永恒的;中華民國壹萬年。”上面的“袁世凱”和下面的“中華民國”這幾個字是“不對”,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