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敦煌旅遊的最佳時間

敦煌旅遊的最佳時間

是古代中原王朝在敦煌和聯通西域的重要據點。它也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樞紐。許多古建築和文化遺產被完美地傳承下來,被後人景仰。這是去敦煌旅遊的最佳時間。

什麽時候去敦煌旅遊最好?

最好的季節是每年的五月到十月。

5-10月通常是敦煌的旅遊旺季。建議遊客盡可能避開黃金周假期或公***假期。

建議妳花2-3天時間玩,基本可以讓妳逛遍敦煌所有重要景點。

敦煌,隸屬於甘肅省酒泉市,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甘肅、青海、新疆三省交匯處。甘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自然見證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遷徙與融合。想去參觀敦煌,主要是想去參觀莫高窟。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裏,鳴沙山東麓的懸崖上。從敦煌市區出發向東南,穿過月牙泉,繼續向南,可以遠眺三味山。

走到妳面前,可以看到三維山的對面是鳴沙山,鳴沙山擁抱著莫高窟。莫高窟,靈魂千百次出沒的莫高窟。千百年來,許多能工巧匠前赴後繼,紮根在這片大漠深處,揮灑筆墨,揮灑著不同的時代風貌。

早在千裏之外的莫高,就已經是風起雲湧。當妳壹絲不掛,面對著壹張歷經千年風沙打磨的肅穆的臉,在佛菩薩的腳下沈默不語,那種震撼,已經不足以形容那顆激動地怦怦直跳的心的負荷。眼淚是自然的。

這是壹個讓人不想去想邪念的地方。周圍的壹切都是那麽平和安詳,他們接受著不同時代的觸摸。有壹天,沈睡了千年的身體被壹個眼神呆滯的破落道士搖醒,她醒了。

駐守邊疆的身體依然強壯,她平視的眼神依然慈祥。只是現在還不是醒來的時候。醒來太丟人了。她神聖的身體不應該遭受這種羞辱。敦煌哭了,20世紀莫高窟的哭聲感動了世界,就像於闐國王眼角的血淚。

仰望九層樓閣,歷經千年風沙打磨,我依然深沈從容地面對蕓蕓眾生的來來往往,沒有壹絲牽掛和留戀,壹如既往地不為自己所驚。

面對千年記憶能夠完整保存,遊客們不禁潸然淚下,臉上卻掛滿了塵封的笑容。沒有比這更完美的時刻了。最原始的起點就是這樣的簡單和質樸,當妳徜徉在歷史的古道上,看看我們祖先生活過的地方,看看他們的音容笑貌。

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沒有樂諾和尚的慧眼看透所有的金光,也沒有大師級的畫家來描繪我們眼中的世界。我們只有壹顆追求真善美的赤子之心。

環顧洞內和洞頂,佛像、飛星、藝妓、仙女、裸女等。無處不在。有佛教故事畫、經卷畫、佛教歷史畫,也有神仙畫、資助人畫像,還有各種精美的裝飾圖案。

我們不斷贊嘆祖先神奇的創造力,壹次次被視覺沖擊所感動,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們像屍體和鴿子壹樣無私地愛著這個世界,中國古代藝術的輝煌剪影也不過如此。

說起莫高窟的來歷,就不得不提樂尊大師。公元366年,樂尊大師路過敦煌,這片富饒友好的西域留住了他。絲綢之路上的馬蹄駝鈴,敲響了希望的曙光。機緣巧合,這位路過的僧人有幸瞻仰了莫高窟的佛光,遍地金光,正是根植於這種劃時代的獨特歷史敘事方式。

在這片寬容和誠實的土地上,每個人都稱自己為信徒,來自nobl

此後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雖在長時期內遭到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但鳴沙山上壁仍有四百九十余個洞窟,長達三裏。它們充滿了彩色佛像和以佛教故事為主題的壁畫。據說,如果壹邊連接起來,可以布置成壹條長達50多裏的長廊。

外界對莫高窟的評價是:“看到敦煌莫高窟,就相當於看到了整個世界的古文明。”敦煌作為歷史上祖國向西的大門,壹直保持著兼容並蓄的姿態。雖然明朝時期政府閉關鎖國切斷對外交流,但民間的禮尚往來從未停止,直到清朝雍正年間重新開放,並鼓勵隴右54郡的移民擴充人力。佛教聖地總是在燒香。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但任何壹個參與敦煌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跌入這塞外的廣闊天地,仿佛所有原本的悲歡離合都不再被重重壓抑,是時候釋放那些積攢太久的世俗枷鎖了。

在敦煌廣場看到彈琵琶的飛仙,心情瞬間飄到了千年前的絲綢之路上。“天滿衣,墻滿風。”追夢或名利路上所有的煩惱和痛苦都釋然了,只留下壹顆真誠赤誠的心在佛前深深膜拜。

真的很佩服三毛豪爽灑脫的性格。壹個通過撒哈拉進行心靈感應的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冷靜地要求自己壹半的生命葉子落回神奇的日月潭,另壹半則流亡在敦煌月牙泉附近的鳴沙山上。

選擇融入沙漠。正如詩人所說,人是宇宙中的壹粒沙,壹滴水。在見證了千年歷史演變和朝代更替的沙礫面前,壹個個體真的渺小如茫茫煙海中的壹粒塵埃,根本不需要放棄。

在大飽眼福的同時,也難免觸碰到傷害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傷口。“敦煌學者,中國學術史上的悲哀”,陳老師的話讓我們每壹個人都感到悲哀。存在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寶庫沒有被風沙埋沒,而是在近百年前遭受了奇恥大辱,被欺騙,被掠奪,被破壞,我們的文化被傷害得太深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由於中國人民無力保護,只好被外人用如此低劣的手段掠奪,保存在外國的博物館裏,以至於在20世紀“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

我們看不到敦煌在歷史上遭受了多大的破壞,但從資料中可恥的數字和外國博物館裏擺放的中國文物來看,我們不得不低下頭,悲哀地反思。無能為力是痛苦的,因為時代的命運讓國家內憂外患,人民生活在恐懼之中。沒有人相信,在這個文明可以溫暖,人人自危的世紀,信仰不復存在。就像余老師說的,如果他能早出生壹百年,他會和斯坦因伯裏奧特等人拼個妳死我活。

但殺了壹個斯坦因和壹個伯希奧之後,誰又能說得清會有多少西方探險家來中國“考察文物”呢?當壹個外國人拿槍指著中國的腦袋說:“妳想和我的子彈賽跑嗎?”有時,當考古學家用化學膠水和王道長握手“我們友誼的純潔萬歲”時,當縣府知事和臺灣知事揮手“自行處理”時。

我們在別人的博物館裏看到成千上萬的書籍和精美的壁畫,是有道理的。反而那些被繳獲的文物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許多年以後,我們可以說,文化和文明是無國界的。

走在茫茫大漠,循著滄桑的駝影,“天蒼蒼,黃土黃,千年夢大敦煌”,我無法用感慨來形容我的五味。很難用現代的眼光看待壹百年前的事件。為什麽人民不反抗?政府為何袖手旁觀?為什麽這個國家會變得虛弱和虛偽?有這麽多不舒服的想法

大漠孤煙,見證了百代滄桑,駝影縹緲,映著夕陽。即使敦煌莫高窟慘遭破壞,他們依然敬畏她的堅強和隱忍,依然堅定不屈地屹立在祖國的大西北。好在中華民族的氣節從來都是向上的,總有堅強堅毅的人站出來,站在受傷的身體前。

從張大千、常叔鴻、段到敦煌之女樊錦詩,受盡屈辱的莫高窟被中國人民拯救了。當長年征戰黃沙,帝國主義探險者要壹起摧毀這些輝煌的洞穴時,壹批熱血的中華兒女和仁人誌士挺身而出。他們毅然來到死亡的沙漠絕地,用鮮血和生命拯救、保護、研究、弘揚敦煌文化,讓莫高窟重新煥發光彩。被拯救的壁畫雕塑現在在我們眼前飛舞,這要感謝大夢的覺醒和千年的重生。

今天,敦煌是壹個旅遊景點,從萬裏之外不遠的地方來的人,只是想看看佛祖的臉,找回自己久違的敬畏。也許多年以後,“敦煌困局”這個命題就不會再讓中國人民痛苦萬分,這也是敦煌寬容與寬恕的壹種展現。千百年來,敦煌吸收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如今流傳於世,是壹件幸事。就像《大敦煌》裏說的,沒有人能真正擁有《金藏經》,這是屬於世人的財富。

在這飛翔的故鄉,夢回樓蘭月牙,遙望三險唱沙,獨牧西風,飲盡蒼涼,踏過玉門夕陽,聽古道絕唱,說:堅強在我大敦煌!

獨自等待黎明,暗暗下定決心,總有壹天我會再去敦煌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