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荊州在什麽地方?

荊州在什麽地方?

荊州

歷史沿革

荊州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江陵縣荊州鎮。同月,析江陵之沙市建市,屬省轄市。1955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管轄。1979年,沙市市復為省轄市。1983年劃出荊門縣改荊門市,為省轄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合並設立荊沙市,潛江、仙桃、天門三市劃出為省轄市。1996年更名為荊州市,京山縣、鐘祥市劃出。市政府駐沙市區。

2001年,荊州市轄荊州、沙市2個區,公安、監利、江陵3個縣和松滋、石首、洪湖3個縣級市。全市轄103個鄉鎮、l2個街道,421個居委會、2927個村委會,24476個村民小組。全市國土面積14067平方千米,其中星?婊齦558平方千米,市區建成面積53平方千米。

2004年底,全市轄12個街道、88個鎮、14個鄉。

沙市市 本江陵縣沙市鎮,1949年設沙市市,由省直轄。 1958年沙市市交由荊州專署領導。 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轄。 荊州專區、荊州地區 1949年設荊州專區,專署駐江陵縣(荊州)。轄荊門、京山、鐘祥、天門、潛江、公安、松滋(駐新江口鎮)、江陵等8縣。 1951年原沔陽專區所屬沔陽(駐仙桃鎮)、監利、石首3縣劃入荊州專區。轄11縣。 1952年由沔陽縣析置洪湖縣,駐洪湖。荊州專區轄12縣。 1953年由公安、松滋、石首3縣析置荊江縣,駐陡湖堤。荊州專區轄13縣。 1955年撤銷荊江縣,並入公安縣。公安縣遷駐原荊江縣址陡湖堤,原公安縣城關改名為南平鎮。荊州專區轄12縣。 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領導,洪湖縣遷駐新堤鎮。 1960年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由荊州專署領導。轄2市、12縣。 1961年撤銷沙洋市,改設為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荊州專區轄1市、12縣。 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地區駐江陵縣。轄沙市市及江陵、荊門、鐘祥、京山、監利、石首(駐繡林鎮)、天門、潛江、沔陽(駐仙桃鎮)、洪湖(駐新堤鎮)、公安(駐陡市鎮,即原陡湖堤鎮)、松滋(駐新江口鎮)等12縣。 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轄。由荊門縣的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荊門市,由荊州地區領導。荊州地區轄1市、12縣。沔陽專區 1949年設沔陽專區,專署駐沔陽縣。轄沔陽(駐仙桃鎮)、漢川、漢陽(駐蔡甸鎮)、嘉魚、蒲圻、監利、石首等7縣及新堤辦事處。 1950年撤銷新堤辦事處,改設新堤鎮,歸沔陽縣領導。 1951年沔陽專署駐沔陽縣新堤鎮。同年,撤銷沔陽專區,將沔陽、監利、石首3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2縣劃歸孝感專區;嘉魚、蒲圻2縣劃歸大冶專區。(摘自:《中華人民***和國政區沿革》(1949-1979)史為樂編)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

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以原洪湖縣的行政區域為洪湖市的行政區域。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4]99號):(1)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沙市區北京路。(2)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羅場4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北京路;荊州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紀南、八嶺山2個,區人民政府駐荊州鎮;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垱、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郝穴鎮。(3)荊沙市轄原荊州地區的松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和新設的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鐘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省直轄。

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準(民行批[1995]86號)撤銷松滋縣,設立松滋市。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6]99號)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6]111號)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荊州市總人口6279990人。其中: 沙市區 591572 荊州區 585578 公安縣 1009690 監利縣 1363132 江陵縣 389653 石首市 602649 洪湖市 877775 松滋市 859941 (按當年行政區劃;單位:人)

地區位置:

荊州市位於東經111°150—114°050,北緯29°260—31°370。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 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市,全長483公裏。荊州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裹樊。總面積1.41萬平方公裏,其中平原湖區占78.7%,丘陵低山區占21.1%。全市轄荊州、沙市2區和江陵、 公安、監利3縣,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市,下設119個鄉鎮,18個街道辦事處,***有3398個村(居)委會,24835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荊州市是湖北省人口稠密的地市之壹。

全市總人口642.1萬人,人口密度456人/平方公裏,占湖北省總人口的10.7%。全市城鎮人口超過200萬人,占總人口33.0%。中心城區面積 54平方公裏,人口75萬。

歷史文化:

荊州人傑地靈,物產豐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的美譽。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戰國時期,20代越王定都荊州,長達411年。楚先民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荊州出土的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整套石磬編鐘,無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輝。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壹鳴驚人”的政治家楚莊王、楚國名相孫叔敖等等,都是從荊州這塊土地上走上歷史舞臺。荊州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120回的《三國演義》,有82回寫到荊州。“市內三國勝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長達10.5公裏的荊州古城墻,被譽為“ 中國江南不可多得的完壁”。1992年發掘的雞公山文公遺址,經考古界鑒定為“中國第壹,世界罕見”。荊州還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壹年壹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

交通狀況:

荊州是鄂中南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國土開發壹級軸線(長江)與二級軸線(京廣、焦柳鐵路)在此交匯,長江483公裏黃金水道穿越境內,207國道縱貫南北,318國道和宜黃高速公路橫跨東西,沙市港是長江中遊的重要港口,沙市機場為國家二級機場,構成了荊州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多種方式相銜接的現代交通網絡;已開工建設的襄(樊)--荊(州)、荊(州)--常(德)高速公路,特別是10月1日竣工通車的荊州長江公路大橋,使荊州承東接西、連南納北的地域和交通優勢更為明顯。荊州是湖北省第二大信息樞紐節點和信息傳輸中心,通信技術裝備、通訊能力、用戶規模、業務總量等四項指標均居全省第二位。國家規劃的八縱八橫“信息高速公路”光纜幹線有壹縱壹橫兩條骨幹光纜從荊州通過,全市信息、通信業已具相當規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98抗洪勝利後,國家投入55億多元巨資,實施荊江大堤和長江幹堤加固工程,現在,雄偉壯觀的千裏江堤已成為荊州壹道亮麗的風景線。隨著長江三峽的截流,荊州防洪保安和抗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昔日受洪水威脅之地即將成為壹片充滿希望的投資熱土。

經濟發展:

荊州是壹座充滿商機的城市。自古以來,荊州就是商賈雲集之地。早在漢代,荊州就是全國十大商業都會之壹;近代,荊州又是我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內河港口城市。今天的荊州市,地處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區位優勢獨特。為全國“四大增長極”十字軸線的交叉區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慶均為1000公裏左右。荊州市是國家重要的農業綜合商品生產基地和輕紡、化工基地,是壹座充滿商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城市。經過多年的建設,荊州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荊州工業特色鮮明,形成了機械、輕工、燃化、紡織、電子等五大門類,湧現出沙隆達、天發、車橋、凱樂、洪城、神電等壹批重點骨幹企業,井有7家公司實現上市融資,其中沙隆達集團在全國農藥行業排名第壹,凱樂科技是全國塑管排頭兵,洪城公司是中國低壓大口徑智能閥門企業的龍頭;全市農業產值約占湖北省的13%,糧食、棉花、油料、水產品總產量均居湖北省第壹位,建成了天榮、銀欣、吉象等6家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荊州開放開發勢頭良好,全市現有三資企業474家,先後成功引進了荷蘭飛利浦、美國德爾福、法國法雷發、德國美潔時等壹批大型跨國公司落戶荊州;荊州商貿流通繁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居湖北省第二位。國家級商品市場藍星商貿城是湖北省最大的建築裝飾材料批發市場,洪城商港是湖北省重要的工業品市場,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量販店、電子商務等新型生態不斷湧現,荊州已成為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重要商品流通中心。同時,荊州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全市高新技術涉及精細化工、電子、新材料等領域,擁有除武漢市以外全省最豐富的教育資源,建有高校9所,在校碩士研究生、本科生達3萬余人,可為荊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