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甘肅的天祝師範在甘肅的哪個市?

甘肅的天祝師範在甘肅的哪個市?

天祝民族師範學校建於壹九五二年七月,壹九六三年停辦,壹九八壹年復校招生。復校至今***培養畢業生1378名,其中藏文班498名,普通班713,教師進修班167名。這些畢業生以執著的事業心,紮實的專業知識,支撐著天祝基礎教育的大廈,服務於天祝經濟、文化、農牧業生產等多項事業的發展。目前,學校設普通班、藏文班2個專業7個教學班,學制均為四年,在校學生262名,其中漢族學生108名,少數民族學生154名,全校教職工63人,其中專任課教師49人,高級講師3人,講師13人;大學本科學歷21人,專科學歷18人;獲國家級表彰的1人,省部級表彰的8人,地級表彰的14人。學校占地面積43657平方米,建築總面積8478平方米,學校固定資產120萬元,其中教學設備總值63萬元,圖書資料1.2萬冊。

天祝民族師範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面向農村牧區,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學校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學校管理先進集體”、“教研先進集體”;被武威市行署樹立為“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地級文明單位”;被省委省政府樹立為“全省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在歷年由省、地組織的學生各類作品展覽、活動評比、課程抽考活動中,我校壹直名列前茅。1994年獲全省中師、重點中學書畫、體育、音樂綜合比賽第七名的好成績。

目前,學校有附屬小學壹所,固定的教育實習點4個。

學校在甘肅武威天祝縣。地址是天祝縣城濱河東路2號

是藏族自治縣的。具體的我也沒去過。

我查了下。妳可以看下下面的資料:

天祝藏族自治縣

天祝藏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和國甘肅省武威市下屬的壹個自治縣。東經102°07′-103°46′,北緯36°31′-37°55′。與之接壤的縣市有:南邊永登縣,東邊景泰縣,北邊武威市和古浪縣,西北邊肅南縣,西邊青海省門源縣、互助縣、樂都縣。面積6865平方公裏,2004年人口21萬。郵政編碼 733200,縣政府駐華藏寺鎮。

天祝地勢西部高峻,而東南逐漸變低。屬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海拔2040-4874米之間。境內4000米以上的大山有馬牙雪山、雷公山、牛頭山、歪巴郎山、代乾山、幹沙峨博、磨臍山、響水頂、卡窪掌等。全縣以代乾山及烏鞘嶺、毛毛山為界,嶺南主要有大通河、金強川河、石門河等為黃河水系;嶺北主要有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響水河、西大灘河等為石羊河水系。屬寒冷高原性氣候。日照時數年均2500-2700小時之間,年均氣溫-8-4攝氏度之間,相對無霜期90-145天,年均降雨量265-632毫米之間。

目前下轄:安遠鎮、哈溪鎮、華藏寺鎮、打柴溝鎮、炭山嶺鎮、賽什斯鎮、石門鎮和松山鎮;天堂鄉、朵什鄉、大紅溝鄉、東大灘鄉、西大灘鄉、賽拉隆鄉、毛藏鄉、東坪鄉、祁連鄉、旦馬鄉和抓喜秀龍鄉。

壹、基本情況

天祝藏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東南部,祁連山東端,東靠景泰縣,南接永登縣,北鄰涼州區、古浪縣,西北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西與青海省門源、互助、樂都縣毗鄰。境內蘭新鐵路、312國道縱貫南北。山脈與交通線交匯的烏鞘嶺是地扼東西的通道,勢控河西的咽喉,地勢險要,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全縣轄域面積7149平方公裏,居住著藏、土、漢等16個民族,***22.14萬人。境內群山環抱,峰巒疊嶂,有郁郁蔥蔥的蒼茫林海,終年積雪的雪山大川和碧草如茵的廣闊草原及大小10多條河流。海拔最高4874米,最低2050米,屬大陸性高原氣候,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素有“高原金盆”之稱。

二、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天祝”,以境內天堂寺(天堂鄉駐地)和祝貢寺(東大灘鄉境內)取首字得名,是***和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的全國第壹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天祝歷史悠久,在縣城西南部的東坪鄉羅家灣、小溝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馬場文化遺址。表明4000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生息。伴隨社會的發展,天祝行政區劃歷經變更。1936將永登縣所屬藏區改為天祝鄉,1938年天祝鄉又改為永登縣第四區,1940年恢復為天祝鄉,1949年解放後為永登縣天祝區,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區(縣級),1953年改為天祝藏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天祝藏族自治區改為天祝藏族自治縣,屬張掖專區,1961年,撤張掖專區後屬武威專區,現屬武威市所轄。

天祝藏族在歷史上實行部落制度,藏語稱“措哇”。1936年成立天祝鄉時***有三十六族十四寺院,1951年7月24日古浪縣的安遠驛行政村劃歸天祝自治區,9月22日區政府由南沖寺遷至安遠驛。1952年全區下設6區30鄉。1953年10月撤銷四區的四鄉、五鄉,成立6個鄉,當時全縣***有6區34鄉。1956年先後將永登縣的岔口驛鄉、賽什斯藏族鄉、古城鄉,武威縣的鏵尖鄉、南山鄉,永昌縣的泱翔鄉劃歸天祝縣,全縣為6區40鄉。1957年將6個區更名為永安、華隆、夏瑪、哈溪、祁連、莫科,撤銷安遠鄉,成立安遠鎮,全縣為6區39鄉1鎮。1958年8月5日,全縣撤銷區、鄉(鎮)成立7個人民公社和20個牧場,同年12月20日,古浪縣並入天祝藏族自治縣,轄17個人民公社。1959年2月25日,祁連公社劃給肅南縣,8月1日除鏵尖、泱翔大隊外,祁連公社劃歸天祝縣,至此全縣***11個公社。1962年元月,恢復天祝、古浪兩縣建制,全縣改為7區48公社。1966年撤銷7個區公委,全縣設30個人民公社1鎮10個牧場。1968年為14個公社1鎮10個牧場。1971年祁連、旦馬公社和旦馬牧場劃給武威縣,1982年又劃歸天祝,1983年全縣撤銷公社,恢復區、鄉建制,全縣設7區45鄉1鎮,1984年3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將天祝藏族自治縣駐地遷至華藏寺鎮。1985年10月,撤區並鄉為5鎮17鄉。2001年石門、錢寶、賽什斯鄉撤鄉設鎮。2004年進行鄉政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柏林鄉、朱岔鄉、錢寶鄉,全縣為8鎮11鄉,即華藏寺、打柴溝、安遠、石門、炭山嶺、賽什斯、松山、哈溪等8個鎮,東坪、賽拉隆、天堂、大紅溝、毛藏、祁連、旦馬、朵什、西大灘、抓喜秀龍、東大灘等11個鄉。

三、自然資源分布

天祝地處青藏、黃土、內蒙古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境內礦藏、森林、草原、水利資源十分豐富。蘭新鐵路、312國道、西蘭烏通訊光纜橫穿縣境;人流、物流、信息流,十分暢通便捷,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天祝地域遼闊,礦藏豐富,礦種和礦化點多,已發現的礦床、礦點、礦化點134處,查明的礦種22種。其中煤炭儲量2.5億噸,石膏2億噸、石英石和石灰石達到4億噸以上,還有金、銀、銅、鐵、錳、稀土、白雲巖等金屬、非金屬資源布點較多,儲量可觀。物產資源富饒,農畜土特產品豐富,有農作物品種400多種,林木品種100多種,家禽家畜品種20多種,還有世界珍稀畜種“天祝白牦牛”,馳名中外的“岔口驛馬”和毛皮肉兼優而享有盛譽的甘肅高山細毛羊,有國家保護的壹、二類野生動物40多種,名貴中藥材100多種,山珍名貴野菜20多種。境內水源充足,有金強河、哈溪河、毛藏河等10多條內外流河,年徑流量8億立方米,為工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水利資源;林木資源種類繁多,有天然水源涵養林280萬畝,活立木蓄量3.72萬立方米,植被覆蓋率達80.7%,森林覆蓋率為27.4%;境內文化古跡和景點多,有始建於唐憲宗年間聞名遐邇的古剎天堂寺,風景險峻秀麗的“天祝三峽”,宏偉壯觀的“引大入秦”工程。天祝縣自1996年開始啟動旅遊產業已來,現已開辟以“天祝三峽”、石門溝、馬牙雪山、抓喜秀龍草原、祁連布爾智為代表的多處旅遊專線,開發景點20多處。

四、社會事業和經濟發展狀況

自治縣成立5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省、市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經過歷屆縣委、縣政府和全縣各族人民的艱苦努力,天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和提高,全縣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特別是通過引進招商引資項目,有力地拉動了天祝縣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天祝縣註重政策扶持,在產業導向、投資方式、稅收、土地、服務承諾、落戶及引薦人獎勵等各方面制定了積極的優惠政策。在產業導向方面,重點鼓勵特色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各種資源、特色產業、房地產、環境治理和再生資源的開發;在投資方式上,中外投資者可依法采取合資、合作、獨資等多種投資方式;在稅收方面,制定了優惠的稅收政策,尤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國家產業政策扶持發展的大型基建項目,縣外投資開辦礦山的獨立企業、縣外投資者來天祝縣開發或“四荒”種草種樹、外商投資建設的專業市場、引商投資興辦或聯辦的公益性項目、外商投資建設的房地產項目等都予以重點扶持;在土地使用方面,凡來我縣興辦企業的國內外投資者,均可以按出讓、租賃和劃撥方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在服務承諾方面,天祝縣規定所有行政事業性收費,按國家和省規定的最低標準收取,對投資者采取簡化行政審批手續的“壹站式”服務辦法,招商局及相關部門派專職人員入住企業,協助領辦、代辦有關手續。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天祝縣還制定優惠的落戶政策和人事制度,規定凡到天祝投資興辦實業的人員,戶口是否遷移可自願選擇,並對引薦引進資金或貸款在我縣形成固定資產的單位或個人給予壹定的經濟獎勵。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天祝縣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和政策優勢,完成了壹個個招商引資項目。

天祝縣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中還註重突出產業優勢,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提出了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和素質,加快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經濟體系,確定了今後五年自治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即以“十大工程”建設為總綱,突出實施科教興縣、基礎優先、開放帶動三大戰略,著力打造中國民族自治第壹縣、世界白牦牛唯壹產地、西北生態旅遊避暑勝地、雪域高原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四大品牌,集中力量發展白牦牛、旅遊、特種養殖、特色種植、藏酒藏藥五大特色產業。

現在,全縣22萬幹部群眾正在縣委書記張延保,縣長馬國榮的帶領下,全力進行經濟建設,壹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團結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新型自治縣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