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老糧倉的旅遊景點

老糧倉的旅遊景點

王百峰

位於寧鄉縣中部老糧倉鎮,楚江之濱,東鄰長沙,西接婁底,南接韶山,北接桃江,距長沙100公裏,回龍山15公裏,灰湯25公裏。洛湛鐵路穿山而過,在山腳下設站,區位優勢日益凸顯。王百峰海拔523.4米,群峰重疊相依。站在山頂上,妳可以看到四個周百峰,所以它被命名為“王百峰”。1992年,寧鄉縣第壹臺多功能電視差分轉臺落戶王百峰,盤山公路蜿蜒至山頂。王百峰有鐘靈美麗的風景,奇異的景色,雄偉的山,陡峭的山,幽深的谷,美麗的水,翠綠的森林和芳香的花。任何去過王百峰的人都會被它奇妙的畫卷所吸引。同時,王百峰的歷史內涵豐富。從古至今,這裏流傳著許多神仙神話,如白龜掃墓、金牛疏浚河道、獅子古村基地、此窪之憾、棋盤石、七仙臺、瘦牛嶺、白沙頭、巖伯沖等景點,為王百峰增添了許多神奇和神秘。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王百峰山頂或山坡上陸續出土了商代的虎紋鈸、辮鈸、編鐘和銅鼎,僅石柱寨山頂就出土了19件商周銅鈸,其中辮鈸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唯壹壹套最大、最完整的銅鈸。

藍山下

從楚河下遊的老糧倉鎮唐公廟,進入著名的爛峽。十裏爛峽就像十裏畫廊。楚河兩岸,青山聳立,綠樹蔥蘢,白雲悠悠。山腰上不時散落著幾棟農舍,像小蝸牛壹樣堆在那裏;峽谷之巔的天空,像是剛從繪畫調色板裏擠出來的純藍顏料,藍入雲霄;俯瞰峽谷,炊煙裊裊,洛湛鐵路穿山打洞。壹列火車,像壹條巨龍,迎著朝陽,披著薄霧陰霾,奔向遠方。大大小小的汽車,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嗚嗚嗚”地穿梭在寧婁公路——壹條與河流相伴的省道上;山上的松樹、杉樹、樟樹、楸樹綠得發亮,綠得像從天而降,鉆進石縫、石洞裏,透著涼涼的綠;石壁上倒掛著松樹,仿佛山鷹想飛;壹團團的霧氣在峽谷中緩緩升起,樹木花草交錯,鳥兒唱唱落落。

三牛坳左側,奇峰突兀,怪石高聳,石上清泉如藍綠色絲錦倒掛,順流而下,形成20多米高的圓柱形瀑布,飛花濺玉,蔚為壯觀。難怪唐代大詩人戚跡曾在此下榻:“落石千萬,遠聲冷空;初秋,雨後,半夜的山裏。

河底的巖石清晰可見。傳說諸神用金耙耙河留下的巖石紋路栩栩如生。魚兒遊過河底,河水在巖石上跳躍,翻滾著浪花,唱著歌,流向白雲深處。

傳說這裏以前沒有河,只有壹灘山,老糧倉和流沙河壹帶的水都流不出去。壹旦下大雨,老糧倉和流沙河地區將是壹個汪洋澤國,房屋被沖垮,莊稼被淹,百姓遭殃。不知道什麽時候,有壹個心地善良的年輕人,集合了身邊所有的人,下定決心,要開壹條河。然而,當他們鋤地鋤地的時候,寒氣來了,暑氣去了,花開花落。歷盡艱辛,仍難見成效。壹天,八洞仙女遊覽了這裏,深受感動,並決心提供幫助。於是到了晚上,他們開始壹起幹活,用金犁犁峽谷,用金耙耙峽谷,用刷子耙河床。看到人們辛辛苦苦經營多年卻毫無成果的河流被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打開了,神仙們很不高興,決定休息壹下再做。於是,他們在河邊壹塊寬大的石頭上下棋。棋局壹下,神仙們就忘了時間。金雞報曉,八洞仙人慌了,生怕泄露秘密,慌慌張張收拾殘局。連河床都還沒來得及整理,他們就把金犁和耙子放在寬厚的石頭下,匆匆奔向天空。現在,河裏的石頭是八孔神用金耙耙河時留下的痕跡。

山左岸平坦的寧婁公路,原本是壹條只有兩三尺寬的羊腸小道,卻是青山橋、流沙河、老糧倉乃至漣源、婁底通往寧鄉、長沙的必經之路。經過幾年的拍攝,父親和同伴們把山打開,把石頭擡起來加寬,拖著,滾著,才形成了這條砂石公路。然後,政府組織修建瀝青路和水泥路。山右岸的水渠和電站,也是我父親和老糧倉區六個公社調來的民工,在1980年和1981年,經過兩個冬天的紮營、抗霜抗雪、鑿石築成的。運河上遊是攔河大壩,下遊是小型水電站。就是把楚江水源攔下來,流入人工渠道,利用自然落差發電供能。

飛越峽谷的是郝明大橋、檀山大橋和洛湛鐵路高架橋...連接山村的是水泥公路、供電網線、通信光纜;山鄉的煙花、石頭、水果、藥材源源不斷地運出山,搬上汽車、火車、輪船,漂洋過海,運往遠方;山外的冰箱、電腦、摩托車、時裝也不斷被運到山裏,進入村民家中。

在我的記憶中,嵐山峽是有名的窮山溝。“登上山巔,仰望山巔;地少人多,石頭滿山坡”;“養女不應嫁腐峽,憂其穿,憂其憂”是這裏過去的真實寫照。現在,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這裏貧窮落後的日子壹去不復返了!

爛尾峽不僅有美麗的風景,美麗的傳說,勤勞的人民,還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山、谷、村原是湘中人民抗日工作委員會和湘中人民遊擊隊活動的主要基地。李石·斯派德、蔣亞勛等領導的“湖南抗日會”和湘中人民遊擊隊,在這壹地區宣傳抗日,打擊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著名的唐璜起義。

峽口左邊窯洞裏的雲山學校,看上去和其他農村小學沒什麽區別,但這裏曾經有壹批學習馬列主義、探索真理的革命先驅。1909年,中國的偉大代表何叔衡,後來被稱為蘇聯的聽話牛。在這裏,他打著教書的幌子,接觸革命同誌,探索革命真理。辛亥革命後,謝覺哉、蔣夢舟、王靈伯等革命前輩以教書為名,傳播馬列主義,培養革命青年,探索革命真理。甘思齊、小舒凡等壹大批優秀青年從這裏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走上了革命征程。尤其是在1917年的夏天,24歲的毛澤東和他的同學肖子勝壹起,從省城來到這裏遊學,並特意和謝覺哉見了面。兩個熱血青年的手緊緊地握在了壹起,他們交了朋友,談了理想,討論了救國救民的道理。

走過爛尾峽,站在沙灘鋪上,回首望去,青山無言,山風陣陣,河水奔湧。當年,我們的先行者在這裏傳播馬列主義,探索真理;在這裏,冒著硝煙,英勇奮戰;在這裏拍山、修路、挖渠,讓這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沒有時間去欣賞風景,卻微笑面對生活,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樂於奉獻。今天,我可以欣賞腐爛峽谷的美麗風景,呼吸這裏的新鮮空氣,聽鳥兒的啁啾和夏蟬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