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江西旅遊報

江西旅遊報

梅觀古道,位於江西省大余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距大余縣10公裏,距南雄市20公裏。根據傳說,梅嶺是以南遷的越南人民的領袖梅思命名的。梅嶺的另壹種說法是梅樹多,所以叫梅嶺。現在地圖上還有“小梅關”這個名字。梅嶺古道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驛道。

梅關的古驛道歷經2000多年的滄桑,依然完好無損。梅關是橫跨贛粵兩省的天然屏障,這裏山勢險峻,群峰對峙,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梅關的梅嶺是五嶽(南嶺)之壹的大更嶺的壹段,所以梅嶺又名大更嶺,壹直以梅花聞名。越王勾踐之子梅涓曾在此建城,並在山脊上廣植梅樹,故名。公元前214年,趙倫率經梅嶺進入廣東,在嶺口設立橫浦關,又稱秦關,是梅嶺最早的關隘。唐朝開元四年,張九齡命人用兩年時間擴建古道,寬2-4米,長8公裏,用青石和鵝卵石鋪成。

現存的關樓建於宋嘉佑年間,為磚石結構,古樸宏偉。北門檻的“南粵雄關”和南門檻的“嶺南第壹關”是明朝萬歷年間南雄知府蔣捷題寫的。在觀樓北側,有壹塊高大的石碑,上面刻著楷書“梅嶺”兩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是清朝康熙年間南雄知府張鳳祥所立。梅觀古道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其迷人獨特的梅花風光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來此賞梅、題詩、刻碑,真是“壹路梅花詩”。開國元帥陳毅也在這裏寫出了代表作《梅嶺三章》。

景點;淩潔橋是古驛道上的壹座重要橋梁。為單孔石拱橋,位於梅山水上,地勢險峻,水深。該橋長8.5米,寬3.65米,高1.3米。它是由麻石制成的。傳說在過去,這座橋上蓋著壹個瓦棚,用來遮風擋雨。這座橋兩邊的石頭上仍可見柱孔。它建於唐朝開元年間,明朝弘治年間朱華捐資重建。當時,縣長記下了它,並命名為淩潔橋口。

梅嶺驛舍,又稱“驛舍”,是古代官員、驛使住宿和交換車馬的地方,也是傳遞軍事信息和消息的機構。據記載,在周朝,中國在主要道路上建立了壹座建築,為過去的官員和郵遞員提供住宿。郵政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但留下的遺址和文物並不多。古代的驛站主要起著接收信件信使的作用,我壹封信要傳遞好幾天,所以被稱為“壹封家書抵得上壹噸黃金”。梅嶺崗,又名大禹崗。縣誌:水城南20公裏,山巒起伏,山巒高聳,北面老客棧鐫刻“梅花國”。到了明清時期,客棧搬到了城市的驛門。說水馬帖。“陸上有車馬,水路有紅船”。驛館裏還有壹個驢棚,80人由馬夫送,還有幾艘紅船和20匹馬。重建的梅嶺郵政所由縣人民政府於1991年建成。遺址位於淩潔橋東,梅嶺腳下,據說是古下馬坪。坐在壹棟東西向的仿古建築裏,是客家翻屋設計,分為兩部分,前部是曲折的走廊,後部是幾根柱子組成的半圓形房子。在走廊和房子之間,形成了壹個半圓形的庭院。大門是歇山頂,黃玻璃,紅漆粉柱,對聯:南安斷水半,即梅城山花。

雲起亭,原名半山亭。始建於宋代,在光緒十三年(1887)南安知府周浩重修時更為著名。雲起亭是梅嶺風景區的景點之壹。此館建於1991,由江西省旅遊局出資建設。占地27平方米,六邊形,邊長1.85米,亭高7.44米。周圍有欄桿和水泥長凳,供遊客休息和欣賞風景。亭頂和地面鑲嵌梅花圖案,輕盈美觀。亭柱對聯,清代亭聯中記載:來南飲水,回仙攜雲陵北。在這個展館的原址上,建造了壹個“梅捷館”。它是為了紀念1946年蔣介石訪梅嶺而建的,但是老百姓對它非常不滿,因為建這個亭子是為了搜刮民脂民膏。因此,“梅捷館”建成後不久就被人破壞了。

俞將軍廟位於亭和梅關中間,在古驛道往西幾十米的壹個比較開闊的山坡上。俞將軍祠是為了紀念漢代俞生保衛梅嶺的功勛而建的。俞將軍姓俞,名景。漢朝丁原五年(112),船將軍楊普關照南越後,為了鞏固南疆,他和兄弟們在嶺北駐軍,建大禹城,守梅嶺。因為他是老大,所以被稱為大禹。他死後,這裏的人們修建了神龕來紀念他的功績。大余縣原名大余,美陵稱豫陵,以紀念玉笙將軍。

相傳廟址原是漢朝駐軍紮營的地方。1991年,大余縣人民政府選擇此地修建將軍廟和朝寒臺。神社是古色古香的寺廟式磚木結構,三開間,90平方米。正殿有俞將軍塑像,神龕前的柱子上鐫刻著對聯:

可能沒有梅花,就說說將軍的姓;從今以後,我可以路過廣東,我希望我永遠不會忘記總理的浪漫生活。

神社前幾步,有壹個水泥臺,四周是石欄桿的廚房,名曰漢臺,相傳是漢朝安祿山的升旗處。古代的升旗和今天的差不多。升起軍旗表明這是壹個駐軍營地,也是體現士兵對朝廷和國家忠誠的壹種形式。

梅關樓位於梅嶺山頂,以“合南北天”之勢屹立在梅嶺分水嶺上,故有“壹步跨兩省”之稱。在古代,這裏是沒有關聯的。先秦時期,梅嶺是楚國的“南大門”,又稱“南大門”。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在這裏建立了橫蒲關。舊址位於這條熊昱公路上,被稱為小梅關。今天剩下的美館建築叫大美館。是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美冠創建於宋嘉慶八年(1063)。縣誌:“江西有懲南安軍之權,蔡亭立於梅關,以分江、廣之界。“因梅關戰亂,關樓大修,現存殘關樓於明朝萬歷二十六年(1598)重修。以前的關樓分上下兩層,上層是瓦頂,下層是城門。如今,樓上已經坍塌,只剩下大門緊閉。門口深5.5米,寬3.5米,高3.5米。門口兩側有大門和插銷孔,可見有幾層重疊的門。真是“壹人之力,無敵於天下”。城門上,南北都有石碑,南面石碑上的題字是“南粵雄關”四個大字,沒有任何署名。城門兩旁,有對聯寫著“願行人止渴防暴。".是光緒初年李華在《明廷》中的壹個題目。北門石碑上鐫刻著“嶺南第壹關”五個大字,落款是明朝萬歷年間南雄知府姜的親筆簽名。東邊是唯壹能爬上這座建築的小徑。西側3米,立著壹塊巨大的紅色石碑,石碑上刻著漢字“梅嶺”。碑高2.7米,寬1.2米。是清朝康熙年間知府題寫的,字蒼勁有力。

梅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梅嶺南北自古就是古戰場,歷史上很多英雄都在這裏留下了痕跡。近代,孫中山率領的北伐軍經梅關進入江西,毛澤東、朱德也率領紅四軍攻占梅嶺。彭率軍與白軍在此相持,後與紅軍壹起組織了著名的廠子水口戰役,在梅嶺地區擊潰了白軍20個團的圍剿。紅軍長征後,陳毅、項英突破中央蘇區,在這裏建立了以梅嶺為中心的遊擊根據地,堅持遊擊戰爭三年。陳毅寫下了《登達玉齡》、《偷渡梅關》、《梅嶺三章》等輝煌詩篇。

梅關在古代也是壹個收稅關卡,設置稅卡和厘金卡,征收南北貨物的鹽稅和印花稅。在封建時代是國庫收人的重要場所。據史料記載,清朝嘉慶年間,大玉嶺的營業稅比武昌關高壹倍1200。可見,梅關稅卡在當時國庫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梅關是壹個讓人尋古求勝的地方。近期,陳丕顯、毛智勇、等國家和軍隊領導人以及李、、於光遠、趙忠祥等社會知名人士訪問了梅關。影視業還以梅嶺和梅觀為外景拍攝了《梅嶺星火》、《從奴隸到將軍》、《客家》等新聞紀錄片,因此梅嶺和梅觀更是享譽海內外。

雲峰寺,又名瓜角寺。原廟位於觀樓南坡,在六祖祠東面的壹片空地上。寺內有張九齡和張弼的雕像,因此也被稱為張公廟,或“張耳”廟,以紀念他們在開辟山脊和修復驛道方面的成就。神龕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只留下壹個寫有湖南的詩碑。雲峰寺有雲:帖停騎花下寺門,深蓋嶺頭雲。

如今,雲峰寺已遷至靈北山腳下,古驛道旁(佛教信眾捐贈)。瓜角寺有壹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禪宗裏有壹個叫正壹的和尚,想在大玉山創建壹座寺廟來傳法。於是,他跑到廣東翁源的壹個富人家裏去討錢。沒想到,這位富翁很小氣,不僅不給錢,還出了壹個很煩人的問題。他說:“這裏有65,438+000套新建房屋。如果和尚連基地都能搬,就算我把自己獻給佛了。”鄭毅沒有辦法,只能回到江西。在路上,他遇到了八仙的呂洞賓,看到鄭毅垂頭喪氣。本來仙佛是不受束縛的。這壹次,呂洞賓主動問鄭毅:“妳為什麽這麽難過?”正壹說出了真相。聽了這話,盧希安帶著正義回到富人家裏乞討。富人看到他們兩個,笑著說:“我不是拒絕施舍。只要妳能搬走,就是我的施舍。”“開什麽玩笑?”盧希安這時要求道。財主哪裏知道神仙的本事,馬上回答道:“言出必行。”所以盧希安做了他所做的。他拿著木棍挑釁這100的房子,飛走了。就在我要飛過梅靈關的時候,又壹個和尚跳出來問盧希安要房子,說:“留壹間給我在這裏修行吧!”於是,盧希安拆了壹間房,放在南坡的空地上,成了瓜角廟。其余99間放在雅山,成為靈巖寺。瓜角寺有壹個聯合日:

當我掛著號角,我是屋脊的主人,我依然想象著千年的風範;

擡頭想問,可放在半山,試管引千枝梅花。

山中藏古寺,人在外疲。

使者在花叢下停騎,廟門深深掩著淩雨頭雲*大禹山上雲峰寺(瓜角寺)的大門。

卓西泉,又名張西泉。梅關有兩條古道。壹個在梅嶺山的北門,現在叫柳祖泉。壹處位於南坡,泉水較大,已引入六祖祠。現在已經被當作井水使用,旁邊放著壹塊大石頭,是供遊客觀賞的“盆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