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亂世書法——十六國篇

亂世書法——十六國篇

《中國書法史筆記-(魏晉南北朝卷)》(八)

公元304年至439年間,與偏安江左的東晉並立的還有北方和四川地區的數個各族割據政權,史稱“十六國”。

十六國時期地圖↓

其中有漢族建立的西涼、北燕、前涼、冉魏等政權,也有匈奴、羯、鮮卑、氐、羌這“五胡”建立的少民政權。

這期間,北方地區混亂分裂,政權更叠頻繁,無論士族還是平民百姓,無不顛沛流離,受盡苦難。

而不幸中的萬幸是,少民統治者為了在漢族地區鞏固政權,不得不與北方士族和地方勢力合作。這客觀的保存和傳播了漢晉的文化傳統,也加快了上層統治者的漢化過程。

書法史上,十六國的文字書法鮮受關註,幾乎是壹片空白。除了被同期的東晉“二王”光芒所掩蓋,更主要的原因是十六國書跡非常罕見。壹直到20世紀以來,壹些文書、寫經、碑刻、墓誌才得以出土發現。

十六國時期的墨跡文書、寫經多是行書、楷書書寫,而碑刻、墓誌則采用隸書。

1、十六國隸書特點

十六國時期的隸書碑刻壹種是正體隸書。這類隸書傳承了魏晉隸書的“折刀頭”形態,翻挑明確,結體平整。如鄧太尉祠碑↓

還有壹類正體隸書,字形方扁,翻挑分明,如西涼寫經《律藏初分第三卷》的標題和署款。

第三類方筆隸書如《鎮軍梁府君之墓表》題額,筆畫厚重,字形方整,但較之東晉隸書,結體並不如其平整峻厚,且波挑分明。

另壹類隸書屬於變體隸書,主要特點是以楷法寫隸書。如《廣武將軍碑》↓。

2、楷書墨跡

十六國時期的楷書主要見於新疆吐魯番地區出土的古文書和甘肅敦煌的佛經寫本。

古時敦煌歷來為書法名鎮,張芝、索靖都是敦煌人,此二人也被當地人尊為師。可以說,西北地區發現的十六國時期書寫墨跡可視為漢晉書法的余緒。

首先壹類是古籍寫本。楷書書寫時,仍有隸書遺意。這類的代表有《毛詩關雎序》↓、《秀才對策文》等。

第二類是佛經寫本。這類楷書的特征是 橫畫長,縱畫短;橫畫收筆重,捺畫肥厚;橫畫左低右高;左右結構字頭平齊。代表有《優婆塞戒經殘卷》↓。

第三類楷書是日常往來文書。這類楷書往往並不那麽工整,且有行書筆意。長橫多平直,尖頭鈍尾,按鋒收筆,縱向筆畫長,結體緊斂。

3、行書墨跡

建國前出土的行書墨跡多流失海外,建國後出土的墨跡也多見於西北地區。這些行書的特點總結來說是當時楷書的俗寫體或連筆體。具體來說,可分為縱長、橫方、長橫相間三類,這些行書已經接近當時江南欹側妍美的字跡。如《王念買駝券》↓。

另外壹件比較有名的十六國行書代表是《李柏文書》↓(完整的***兩篇)。

兩篇《李柏文書》隨書體有異,筆畫壹肥壹瘦,卻是同壹人手筆。這件文書的難得之處在於,壹個遠在西北地區的無名書吏,其書法已呈現出與江南二王相近的遒媚姿態,卻比王羲之寫蘭亭還早幾年。

十六國時期的北方書家,以清河崔氏、範陽盧氏為代表。他們在北方文化建設大大落後於南方的戰亂時期,堅守了漢魏書法傳統,延續了西晉書風。他們的書法很文化在“胡族”政權夾縫中,維持了高貴門第的標誌,更是廣大北人“故國神遊”的精神寄托。

下壹篇:北魏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