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武陵山經濟合作區的合作機制

武陵山經濟合作區的合作機制

推進武陵山經濟合作區發展,應建立健全省際高層決策咨詢、專家咨詢和地方合作制度,探索省際(市)參事聘任、資源開發、設施配置、市場運作和生態環境保護等經濟社會發展新機制,構建中央領導和治理。

武陵山區的省、市、區、縣由於政治區域的地理屬性和發展水平較差,受到傳統的各自為政觀念的束縛。此外,交通網絡系統的連通性和容納性仍然較低,區域旅遊資源深度和廣度開發的結構對接不緊密,遊客壹體化和旅行社橫向經營的優勢和潛力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因此,壹體化的無障礙旅遊市場需要培育和成長。

按照“統籌規劃、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產品互推、共創效用”的原則,加快構建區域內壹體化、多層次的旅遊市場體系,消除行政壁壘和人為障礙,推動各地旅行社按有關規定在本省開設分社,利用各自的客源優勢,組團、異地對接。通過全方位的區域合作,實現市場建設、客戶互動、合作共贏;通過建立武陵山區廣闊的旅遊市場,整合旅遊資源,在精品線路中串聯經典產品,將旅遊觸角全方位延伸,打造集神秘山水、原始生態、民族風情、休閑體驗於壹體的中國腹地黃金旅遊區。

具體來說,壹是在省高層的指導下,打造區域旅遊市場協同發展機制,打造區域旅遊品牌;二是開展區域執法聯動,切實維護旅遊消費者和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第三,大力倡導和支持旅遊教育、旅遊裝備、旅遊傳媒、旅遊咨詢等新興寄生產業的發展;四是全面開放區域旅遊市場和服務,完善區域旅遊安全服務體系,打造暢遊武陵網,打造綜合旅遊電子商務平臺,積極對接國外旅遊市場,不斷提升區域旅遊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加快成長為國際頂級生態旅遊經濟區。

利用優勢,突出特色

目前武陵山區即期工業化水平較低,生態環境普遍受到輕微破壞。其綠色生態環境空間不僅具有獨特的視覺景觀吸引力,還具有享受健康宜居的魅力。應規劃為國際低碳文明示範區,延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低碳模式和低碳路線。武陵山區低碳生態資源是我國未來國土開發的重要功能涵養區,保持低碳發展是實現區域合作的最佳途徑。重點支持以高信息化、低碳化為基礎的環保、觀賞、休閑、養生、藝術創作、科研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如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特別是山區的中藥材種植加工業,農村和景區的園藝花卉產業,甚至因地制宜設立藝術創作基地、宜居養生基地、原生態博物館、田園生活館等山野式休閑服務;積極打造城市中的移動辦公、遠程商務、國際教育、文體競技、休閑養生等新型當代服務業。

武陵山區作為我國第二步向第三步過渡的地區,山脈相同,水源相同,民風民俗相同,經濟相同。歷史以來,居住在該地區的各族先民創造了各具特色、神秘莫測的武陵文化:壹是以濮文化、巴文化、楚文化、苗文化、越文化為源頭的原始文化;二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文化為主體的民族文化;三是以民間信仰與儒道佛融合為特征的宗教文化;四是賀龍、周逸群、何金齋、袁仁元、廖漢生等創造的紅色文化;五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服飾為標誌的服飾文化;第六,以湘西北“湘菜”和渝東南“川菜”為特色的飲食文化;第七,以角樓、吊腳樓、鼓樓、“三室壹壁”為標誌的建築文化,是中國多民族民俗文化中色彩瑰麗的活化石。

這壹地區的地緣、人文、歷史關系密切而久遠,社會發展狀況具有壹定的總體相似性。長期閉塞的自然環境、遲滯的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進程、相對較弱的現代化影響力多在老、小、邊、窮地區,既較好地保護了地域空間中的優秀自然生態資源,又保存和延續了當地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文化,特別是古老而神秘、勇敢而剛毅、優雅而優美的民族風情在融入現代化的過程中更具吸引力。

當地社會經濟結構明顯偏向傳統農業,生產力水平大多處於比較粗放的擴張狀態。主導產業市場競爭力普遍較弱,經濟總量較小,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較低。

目前面臨著全球壹體化的挑戰,經濟區域化的競爭,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新型城鎮化的結構,深化市場的壓力更大。肩負著當地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開發保護、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城際功能配置優化、綠地市場整合、生態文明建設等科學發展的艱巨使命,區域整體開放發展和科學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

根據獨特的地域情調,劃定土家族、苗族、侗族原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地,深度開發民俗文化,重點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高品位、大規模的民俗文化博物館、民族歷史展覽館等永久性文化工程設施。在全區各區市縣的共同努力下,這裏將成為中國第壹個集中連片的土家族、苗族、侗族民俗文化保護區和中國民俗文化的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