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閱讀《文化苦旅》讀後感

閱讀《文化苦旅》讀後感

 細細品味壹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是時候寫壹篇讀後感好好記錄壹下了。那麽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閱讀《文化苦旅》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閱讀《文化苦旅》讀後感1

 暮色四合,喧嘩的壹切復於平靜。靜靜的夜裏,最好莫過於讀書了。壹盞孤燈,壹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遊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壹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仿佛整個旅行中就只有壹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壹個導遊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壹股淡淡的清香。倘若妳壹口把它喝下,妳壹定回叫苦不叠。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壹股細流淌過,壹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這裏,我的思想顯得多麽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卷壹切的磅礴氣勢。每壹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壹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壹千多年的生命。”在這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這裏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這裏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裏什麽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是的在這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麽呢?在這朝聖者眾多的聖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歷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上海人就是有壹種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真正的強者,永遠占據壹席之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壹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閱讀《文化苦旅》讀後感2

 前幾日,讀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文化苦旅》,其中文字有的不是太懂,但在其中我感受到了中國從古到今巨大的文化內涵。

 其中講述的是中國各地的特色山水風景,和無數中國文人的文學底蘊和人格,還有作者兒時,年輕時的無限珍貴回憶,作者寄情山水表現情思和感悟,我也在江南,蘇州,蘭州,陽關,上海……經歷了壹番神遊,欣賞了纏綿孤淒的夜雨,生意盎然的臘梅,還有和作者壹同祭奠了美好的毛筆文化,華語文化,體會到了中國從古至今風雨中天壹閣藏書的艱難,但是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作者的那壹篇《臘梅》

 臘梅這篇文章主要記述的是,在壹家住滿病人的醫院中,病人總是心情不穩,導致言語過激,遷怒於醫院中的醫生和護士,而壹次偶然發現,在院子裏有壹枝臘梅,嫩黃的花瓣,高雅淡潔的清香,從此病人的脆弱心情都因這支花而改變,風雪中護士們去探望臘梅甚至為臘梅架傘,就是這支臘梅陪伴著所有的病人們直到冬天陸續出院。

 在這段文章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話就是“枝幹只在這裏伸展著壹個悲愴的歷史造型,實在難於想象,就在這樣的枝幹頂端,猛地壹下湧出那麽多鮮活的生命。”就是這句話讓我有壹種莫名的感動,歷史那樣幹枯的,悲愴的枝幹,不論他是怎樣的醜陋在他的頂端都會長出那壹朵朵為病人調節情緒的美麗的鮮活的臘梅,無數個有著獨特意義的美麗的生命。這枝臘梅讓無數病人披星戴月的輕點花數,這支臘梅讓無數病人不顧病痛和風雨在夜晚為它著急,為它掉下幾片花瓣而惋惜,並要冒雨為它架傘,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有那麽壹個小點,可是對某些人來說卻是壹道亮麗的,甚至改變其壹生的風景線。

 壹枝臘梅有怎樣的魔力能讓余秋雨先生單獨為他寫壹篇文章,我想,作者或許作者是在日夜奔波中在這朵臘梅身上找到了壹份來自心靈的寧靜,是看到了病人們因為這朵臘梅找到了精神支撐,從而有了繼續向前走的信心與勇氣。

 春天來了,臘梅雕謝了,會開出壹朵朵更美更多的花朵,但是病人們會用永遠記住在那個大雪紛飛的冬天,壹朵鮮活而美麗的臘梅曾陪伴他們鼓舞他們走向更美的明天。

閱讀《文化苦旅》讀後感3

 我家有個大書房,裏面有成百上千本書,我沒事就去裏面找上幾本看上幾小時。有壹次,我翻到了壹本舊舊的綠色的老書——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翻開那泛黃的第壹面,我就被文中描寫莫高窟的神聖和道土塔的悲憤驚呆了,敦煌美麗景色給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對敦煌的莫高窟更充滿了向往。

 記憶中,我讀著書,我仿佛追尋著余秋雨的足跡,想象來到敦煌的情景。直到今日,每當我想起敦煌,我仿佛在莫高窟裏行走。

 走進壹個個洞窟,看著壹面面精美的壁畫,壹尊尊莊嚴的雕像。雖說畫面上人和事物歷經上千年,卻還保有著他們原有的顏色。畫中的佛像神情悠然,似乎在微笑的看著我。雖然因為年代久遠,有的地方顏色不是很清楚,但畫大部分都保存完整。大多數的雕像都有壹千三百年以上的年紀,卻都是栩栩如生,神情自若,令人神往。

 可卻有那麽幾幅壁畫,他們面色慘白,有的卻“滿面黑灰”。更有甚者,連畫都沒了,只剩下空空的墻壁。雕像雖不易毀壞,可還是有幾尊面目全非。這是何人所為?何人許之?

 又來到壹個叫藏經洞的地方,雖說是藏經洞,可哪來的經書。從藏經洞不到壹平方來見方的門向內看去,只是黑乎乎的壹片,只是隱約可幾張微不足道的"小紙卷”。

 記憶中,我讀著書,我繼續跟著余秋雨先生的足跡,來到了道士塔。

 藏有無數經書去哪裏了?和余秋雨壹樣,這些個疑問跟隨了我許多年。終於道士塔出現了。我不禁感慨萬千,是啊,站在王道土的墓前,壹九零零年的壹天,王道土王圓錄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這本來是壹件好事,但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外國人陸續聽說了藏經洞,因為中國當時很亂,王道土也不識貨,居然就把這些國寶低價甩賣了出去,從此外國開始大肆毀壞藏經洞和各洞窟中的壁畫經書,雕塑……

 那些《文化苦旅》中有關道士塔的記憶,在時光的流轉中,去不曾淡去。

 我從《文化苦旅》書中看到莫高窟中不僅看到了美麗的壁畫,雕塑我還看出了民族的興衰,國人的迂腐,外國人的侵掠!歷史上有人說王道土是罪人,可我卻不認同,王道土只是壹個不幸的發現者,當時國家混亂,沒有人去管理。他充其量只是壹個好心卻愚昧的人,而真正有罪的人卻是清末的官僚,他們才是能左右歷史,左右國家興衰的人!

閱讀《文化苦旅》讀後感4

 小時候便很喜歡旅遊,喜歡外面的新鮮事物,也喜歡美麗的景色,但喜歡的僅僅是這些,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無論是風景名勝還是歷史遺跡只要下車看壹看,順便留個影就好,從沒想過這些景點背後隱藏的故事,直到最近無意間翻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壹書,感嘆於他對於每壹次旅途背後文化的挖掘和獨特的感受。

 是在壹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塵封許久的書架上無意間尋見這本書的,也是在那樣壹個無人的夜晚跟隨余秋雨先生踏上走遍中國的苦旅。第壹站是余秋雨先生走出的那個被解凍的小鄉村,那個有著許多牌坊的小鄉村,在那裏我認識了德高望重的牌坊石匠潘木工,他為許多自殺的女子立過牌坊,但每次的造過的墓中總是空空如也,後來鄉裏的尼姑庵又突然多了許多美麗的女教師,教出許多女學生。“她們像是壹批降落人間的天仙,有雲有霧。”是否封建的婚姻讓父親也無法忍受,是否消失的少女就是那群美麗的女教師,也許這會是那個漸漸解凍的鄉村中唯壹的冰封。

 走過鄉村,走到兩千多年前建造的都江堰,壹位年邁的老祖宗,沒有成為掛在墻上的畫像,也沒有成為書中的歷史。走過江河,走到敦煌鳴沙山的斷崖,壹個個用時代的開鑿洞穴中,古老的壁畫記述了佛教的發展,歷史的變遷,從最初的菩薩,到瀟灑的名士,到美麗的飛天,又到唐代豐腴的女子,不同的民族的交融在這裏體現。細細端詳這墻壁上的人墻前的雕塑,朦朧中仿佛壹切又都活了過來,行走的僧人,工作的畫工,壹代壹代,延綿至今。

 行至沙漠深處,偶遇壹縷清泉,壹條流淌千年的泉水,壹間簡陋的屋子,壹位滄桑的老尼,遠離了喧囂急躁,在沙漠最寧靜的地方,聽風沙呼嘯,飲明凈清泉,不食煙火的生活壹樣可以如此風韻。

 隨意翻動書頁,隨意行走,走過千山萬水,沒有過多的修飾,余秋雨用最樸素的文字寫下苦旅中每壹處景致,用最睿智的心靈發掘出每壹段隱藏的文化。壹字壹字,壹步壹步,靜下心來慢慢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文化之旅,余秋雨走過的每壹處土地都有壹段隱藏的歷史,有淒慘的是故,有不堪回首的經歷,有榮耀亦有恥辱,歷史無法改變,我們只能吸取教訓,讓隱藏的文化精神浮現。

 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也許我們真的應該去中國廣闊的地上走走,不僅僅滿足於壹飽眼足,而是循著歷史的腳印,探尋文化,尋找精神的源泉。壹切文化的終極基準,人間是非的最後衡定還是要看山河大地,行走吧,行走在土地上,行走在歷史中,拋棄壹切憂傷於疑慮,沿著苦旅這條路壹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