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藏族民俗文化論文摘要200字

藏族民俗文化論文摘要200字

西藏,壹個屹立在地球之巔,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以其雄偉的氣勢傲然屹立於世界。千百年來,生活在這片天高氣厚的神奇土地上的藏族各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藏族文化。藏族民俗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高原風格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壹個

民俗是生活在壹定地區的民族或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風俗習慣。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的活動方式。顯然,民俗是壹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

民俗文化歷史悠久。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基本的物質生產活動,衣食住行的物質民俗行為伴隨著人類的活動。人類的繁衍和發展離不開性交和生育,自身的生產,即“物種的繁衍”非常重要,由此產生了壹系列的婚育習俗。其他精神民俗,如信仰、禮儀、節日、娛樂等,也是在人類活動過程中逐漸產生和形成的。可以說,自從有了人的活動,就有了文化的創造和民俗活動的形式。民俗文化是人類文化中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壹般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物質民俗是指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相關的風俗禮儀;社會民俗包括家庭和村社、婚喪嫁娶、生活禮儀等相關內容;精神民俗以信仰、節日、民間文學、娛樂為代表。藏族民俗文化包括並涵蓋了人類民俗文化的所有領域和方面。同時自成體系,內容極其豐富,具有強烈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考古和地理資料表明,青藏高原是人類的故鄉之壹。最晚在1,000到5萬年前,青藏高原上就有古人類活動的足跡。在藏南定日縣Sure,藏北申紮縣諸葛勒、多格則、格亭,阿日圖縣紮布發現的200多件舊石器就是證明。四五千年前,西藏各地已普遍進入新石器時代。[1]阿裏、那曲、拉薩、昌都、山南、林芝、墨脫等地大量新石器時代工具的發現,幾乎遍布西藏各地,特別是昌都卡若遺址和拉薩曲公遺址的發現和發掘,證明了青藏高原的遠古先民創造了與中原新石器時代文化相媲美的古代藏族文化。

如果不知道從混沌初開到舊石器時代民間文化的具體情況,那麽西藏民間文化的起源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可以有據可查。昌都卡若原始村落遺址的發掘為我們提供了壹幅西藏古代先民生活的畫卷。卡若遺址位於西藏東部昌都西南約12km的卡若村附近,面積約10000 m2。發掘出大量的建築遺跡、石器、骨器、陶器、各種動物骨骼和谷物。發掘了28座房屋,包括圓底房屋、半地下室房屋和地面房屋。出土了近8000件石制工具和約400件骨制工具作為生產工具。出土的器皿中有2萬多件陶器,分為壺、盆、碗三種形制。出土裝飾品* * * 50件,有飾品、擺件、戒指、項鏈、貝殼、卡片等。[2]卡若文化向我們展示了古代藏族先民的衣、食、住、飾等物質和精神民俗的基本面貌。

繼卡若遺址之後,拉薩曲公遺址揭示了三四千年前西藏腹地古代居民的生活。瞿公遺址分為早期文物和晚期文物。在早期文物中,出土了50件石磨、44件磨石(研磨棒)和7件形狀各異的石杵。這些磨盤主要用於加工谷物。出土陶器5萬余件,有壺、罐、杯、碗、豆、盤、容器等,以壺類為主。出土的裝飾品有23件,由骨頭、陶器和石頭制成,包括1塊多米諾骨牌和7塊骨頭。出土的動物骨頭中有牦牛、羊和狗等。當時牦牛和綿羊被廣泛飼養。晚期文物中,發掘了29座帶坑石墓。墓葬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平面形狀的垂直坑。墓內壹般堆放礫石塊,埋葬方式主要為二次葬和屈肢葬。曲公土坑石墓的絕對年代應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最遲不晚於公元初年。M203墓出土壹面鐵柄銅鏡。曲公遺址也出土了兩件網飾,在幾個灰坑裏也發現了魚骨。[3]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當時拉薩土著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信息。

西藏各民族豐富的神話傳說也生動地反映了青藏高原遠古先民的生活史。藏族、門巴、巴羅都有“猴子變人”的神話,講述了遠古先民在野外生活,以采集狩獵為生,然後逐漸繁衍,形成人類的各個分支。巴羅人的許多神話還講述了人類是如何受到鳥類的啟發而發明弓箭,並通過蜘蛛的活動學會編織的。

根據敦煌文獻和西藏歷史記載,西藏在古代經歷了許多小國的統治。“十二小國”之壹的雅隆色布諾布,自此不斷壯大。公元前3世紀,聶赤贊巴作為藏族歷史上第壹個贊巴(王)出現。當時修建了第壹座名為雍布拉康的宮殿堡壘。到贊帕達·裏尼安的第三十代,大多數小國的領土都在史布諾的統治之下。經過三代人的努力,7世紀初,吐蕃全境統壹,建立了強大的吐蕃奴隸制政權。當時南方的“羅”和“人”也被作為研究對象。當時,羅瑜的巴羅人和門角落裏的門巴族都屬於吐蕃政權。吐蕃時代是藏族文化大發展的時代,也是藏族民間文化繁榮的時期。根據史料,當時民俗文化的主要方面和形式已經基本定型。例如,人們穿褐色衣服,吃奶酪、牛羊肉和炒面,喝酒漿和茶,住平頭和“帳篷”的房子,信仰自然崇拜、博尼教和佛教,以歌舞、象棋、球類、扔石頭、賽馬和摔跤自娛。此外,禮儀、婚喪嫁娶都有成文規定和習慣定制。形成於吐蕃時代的民間生活基本範式,壹直在不斷發展,並影響至今。

在吐蕃以後的1000多年裏,隨著西藏社會的發展變化和與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擴大,西藏民俗文化不斷得到發展和豐富,成為獨具特色的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藏族民俗文化自成體系,歷史悠久,特色鮮明。這些特點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1,地域特色

地域性是西藏民俗文化區別於其他民俗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征之壹。

世界上每個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地理區域,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地理環境是人類生活的地理空間和生存的自然基礎,也是從事生產活動和獲取生產生活資料的源泉。地理環境決定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無論是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生物,還是它們的有機自然復合體,地理環境都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因此,各民族的民俗文化都必須有自己鮮明的地域特色。即使同壹個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區,其文化也會有壹定的差異。藏族民俗文化就是如此。

藏族民間文化起源於青藏高原,這是地球上壹個獨特的地理區域。西藏位於世界屋脊,北臨昆侖山,西北為喀喇昆侖山,中部為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南部為喜馬拉雅山,東部為橫斷山脈。這些高山構成了高原地貌的骨架。西藏的地形地貌結構可分為藏北高原(包括阿裏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即“羌塘”(意為北部高地)的廣大區域。西藏南部的河谷位於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包括雅魯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如拉卡藏布江、年楚河、拉薩河和楊妮河。喜馬拉雅山,主要指喜馬拉雅山的南坡和東南坡。藏東高山峽谷區,即西藏最東部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河谷,位於橫斷山區。[4]

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藏族民俗文化。藏北廣闊的高原極其寒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內湖泊眾多,縱橫水系,是野生動物的天堂,也是天然牧場。人們世代以水草為生,創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高原遊牧文化。牧民吃奶酪、牛羊肉,穿用皮毛、毛織品,住用牛毛的帳篷,出行不用步行和搬運,靠牛馬。還有高亢的牧歌,豪邁的賽馬,兇狠的性格,處處顯示著遊牧文化的魅力。藏南谷地海拔在2700-3700米之間,這裏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適宜農耕。人們從“猴子變成人”的神話時代就開始從事農業活動,並壹直延續至今,創造了西藏的農業文明。人們吃年糕,住平頂樓。雅魯藏布江中遊的河谷平原是古代西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據說西藏最古老的居民最早出現在這裏。西藏的第壹片農田、第壹棟房子、第壹座紮巴,都與雅礱江谷相連。正是雅礱江錫伯野部的崛起,經過數百年的打擊和吞並,直到7世紀初,松贊幹布才統壹了青藏高原各部,建立了統壹的西藏政權,最終形成了西藏的文化區域。雅魯藏布江中遊至今仍是西藏最重要、最富裕的農業區。藏東三江盆地屬於高山峽谷區,河流切割,溝壑縱橫,氣候立體分布。人們從事半農半牧的經濟活動,依山勢建房,共同生活。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坡和東南坡氣候溫和,多雨潮濕,森林茂密,動植物資源豐富,這就決定了人們的經濟活動長期以采集和狩獵為主,同時也從事傳統的農耕。因為樹多,所以人們的生產生活用具和建房都以樹為主。潮濕的氣候使人們住在柱式的竹制建築裏。正是地理環境的差異決定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導致了民俗文化地域特色的形成。

西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是其區別於青藏高原以外其他民俗文化的顯著標誌。同時,青藏高原有許多小的地理單元,不同地區的文化具有壹定的地域色彩,成為藏族民俗文化的多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