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中、新生代火山巖和相關侵入巖及其與金礦關系

中、新生代火山巖和相關侵入巖及其與金礦關系

中、新生代巖漿作用和巖漿地熱活動與我國東部和西南部的金礦成礦過程有密切的聯系,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中國東部金礦和有色金屬的主要成礦階段是燕山期,與燕山期的巖漿作用和巖漿地熱(熱液)活動呈同期稍晚的同步關系;西南部的金礦和有色金屬的成礦階段則與印支-燕山-喜馬拉雅期的巖漿作用和巖漿地熱活動呈同步關系。②中、新生代的金礦和有關的有色金屬礦床空間分布,與相關的構造-巖漿活動帶有密切的對應性。③金礦成礦的物質-能量運動形式,與有關火山巖、次火山巖和相關侵入巖的系列組合,以及殼、幔的結構和組成有壹定的繼承性。④與巖漿作用和巖漿地熱作用同期形成的金礦,可以根據火山巖、火山-沈積巖、次火山巖和相關侵入巖形成的相關條件,近似地判斷金礦成礦時的定位條件。⑤把控制成礦帶的區域構造和礦田構造,與火山構造相結合,有利於全面地確定金礦成礦的定位空間和進行深部隱伏礦預測。所以中、新生代火山巖、次火山巖和相關侵入巖的時空分布、系列組合、火山構造和火山巖相,以及巖漿作用的構造背景和深部地質是我國東部和西南部金礦成礦的重要地質背景和控礦條件。

我國中、新生代的巖漿作用基本上與構造活動的階段呈同步關系。火山和侵入作用主要分四個階段: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和喜馬拉雅四期。

(壹)印支期火成巖的時空分布

印支期的火成巖(表1-1)是在華力西褶皺帶的背景上發育起來的,與華力西期晚期的巖漿活動有明顯的繼承性,主要呈近東西向(NEE、EW或NWW)分布,與華力西褶皺帶的構造線方向基本壹致。火成巖主要分布在滇藏和東北地區,其他地方僅零星散布。

表1-1 印支期火成巖同位素年齡(Ma)

海相的火山巖主要分布在西部松潘—甘孜、雅魯藏布江和黑龍江的那丹哈達嶺。早三疊世在烏蘭茶卡、龍羊峽等地有中酸性火山巖;桂西百色—隆安、憑祥—東門等地分別發育有中酸性和基性火山巖;松潘—甘孜北緣阿尼瑪卿壹帶有蛇綠巖產出,其南緣則為義敦-中甸鈣堿性火山巖。中三疊世海相火山巖分布在桂西憑祥—東門壹帶,為中酸性火山巖;滇西瀾滄江沿岸以酸性火山巖為主;藏南卻桑寺壹帶為鈣堿性火山巖。晚三疊世海相火山巖局限在松潘-甘孜地區,金沙江東側的義敦-中甸有大量安山巖,其兩側江達地區的安山巖向北西延到青海沱沱河壹帶,向東南與滇西北德欽地區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巖相連。東部三疊紀火山巖相對集中在東北東部,即那丹哈達嶺(完達山)地區和張廣才嶺等地,其同位素年齡區間為215~180Ma。

西部印支期侵入巖較廣,而且多類巖石均有發育,超鎂鐵質巖呈帶狀產出在青海南部烏蘭-玉樹斷裂北側、紮普—查桑—瀾滄江、金沙江、川西巴塘—得榮以及理塘—康塢等地區,在玉樹地區還發育基性巖墻群。中酸性侵入巖分布在藏北他念他翁和江達—芒康地區,以黑雲母花崗巖和花崗閃長巖為主。藏東—滇西壹帶沿近南北向斷裂帶分布,北段金沙江地區以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為主,南段哀牢山巖帶,主要為黑雲母二長花崗巖。昆侖、柴達木邊緣和秦嶺地區發育三條鈣堿性花崗巖帶。東部印支期侵入體的同位素年齡為230~200Ma,相對集中在東北張廣才嶺、小興安嶺、大興安嶺中段和華北北緣,以鈣堿性到偏堿性的中、酸性巖為主。桂、湘、粵、贛也有花崗巖類巖石分布。堿性過堿性的侵入巖僅零星出露,在四川攀西永寧河、雲南福貴—臨滄和遼寧鳳城等地,永寧河堿性雜巖體的同位素年齡可跨越二疊紀和三疊紀(263~202Ma)。

印支期的火成巖多半是在華力西期褶皺帶的背景上繼續發展的結果,所以其火山巖和侵入巖帶的分布與華力西褶皺帶的方向基本壹致,尤其是早三疊世的侵入巖常常是晚二疊世巖漿作用的延續。常常與碰撞造山期後的“滯後型”巖漿作用有關。

(二)燕山期火山巖和侵入巖的時空分布

燕山期是我國最重要的巖漿活動期(表1-2),主要分布在東部和西南部,由於不同塊體之間相互碰撞拼接的先後有別,所以東北、華北稍早,華南稍晚,但都以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為最強烈。

表1-2 燕山期火成巖的同位素年齡(Ma)

東北地區以松遼盆地(其基底為元古宙未固結的中間地塊)為中心,燕山期火山巖分東西兩個帶,西帶火山巖主要分布在額爾古納、大興安嶺、小興安嶺等地區,呈北東—北北東向分布,總的趨勢早期為中基性,中期為中酸性,晚期為基性和酸性***生的雙峰式火山巖。其東帶燕山期火山巖,分布在吉、黑東部,下部以中酸性為主,上部以中基性為主。侵入巖的東、西分帶在巖性組合上與火山巖有壹定對應性。

塔裏木地區燕山期巖漿活動微弱,僅在阿爾金山南緣拉配泉壹帶中生代地塹中有小巖體分布(120.7Ma)。華北地區巖漿活動比較發育,從早侏羅世到晚白堊世均有活動,峰期為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主要可分出5個帶,其中兩個帶近東西向分布,3個帶呈北北東向。總體呈近東西向展布的華北北緣燕遼構造巖漿帶,早侏羅世為基性火山巖,中侏羅世以中性火山巖為主,晚侏羅世為中酸性火山巖;從老到新鈣堿性火山巖的堿質有增高趨勢。早、中侏羅世以基性和中性侵入巖為主,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為中酸性和酸性侵入巖,並有少量偏堿性的巖體。華北陸塊的南緣豫、陜和兩淮地區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為中性和酸性侵入巖帶,並有少部分偏堿性到堿性的正長巖。

華北陸塊內呈北北東向展布的火成巖帶有3個:①吉、遼、魯東部巖帶,主要沿郯廬斷裂兩側分布,其火山巖和侵入巖都很發育,中侏羅世僅在吉林果松盆地有少量中性火山巖分布,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以中性和中酸性偏堿性的火山巖為主,晚白堊世在個別地區出現偏堿的中性火山巖。燕山早期以基性、中性和中酸性侵入巖為主,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則以中酸性和酸性侵入巖為主,並有少量堿性—偏堿性的中性侵入巖。②太行山巖帶,其北段南起阜平,往北與大興安嶺南段相接,並與燕遼巖帶重疊,晚侏羅世以中性和中酸性侵入巖為主,早白堊世為中酸性和酸性侵入巖。南段分布在南太行山東麓,為基性和中基性侵入體,從鈣堿性到堿性的巖石***生。③魯淮巖帶主要為中性的小侵入巖,呈北北東向零星分布,侵入時代為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

(三)喜馬拉雅期火山巖和侵入巖的時空分布

我國新生代火山巖主要在東部濱太平洋地區(表1-3),其次是西藏和滇西地區。前者以拉張構造背景下的裂谷玄武巖為主,後者為碰撞造山帶和碰撞期後的中酸性火山巖和侵入巖。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巖從老第三紀到第四紀均有發育。可分三個帶:①東北-華北大陸裂谷玄武巖帶,其中老第三紀盆地裂谷玄武巖分布在撫順、下遼河-渤海、蘇北-南黃海、黃驊、冀中、濟陽和江漢等盆地內;新第三紀地塹型裂谷玄武巖主要分布在郯廬斷裂帶及其兩側,以及北延的撫順-密山和伊蘭-伊通地塹的部分地段;中新世的泛流玄武巖主要分布在張家口、張北、崇禮、集寧、左雲、圍場、赤峰壹帶;上新世和第四紀玄武巖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裂谷系內,除堿性玄武巖外,還可以有少量堿性粗面巖和堿性流紋巖。②東南大陸邊緣裂陷槽型玄武巖帶,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和近海大陸架區,老第三紀火山巖開始除玄武巖之外,還可以有少量粗面巖和堿性流紋巖;中新世和上新世為堿性和拉斑玄武巖,分布在浙江嵊州、新昌、天臺、寧海和東陽,福建長汀—松陵、永定—福鼎和東山—廈門,廣東和海南的雷瓊地區。③臺灣有三種構造環境的新生代火山巖,西部為板內裂陷帶的中新世玄武巖,東部為蛇綠巖套,北部為第四紀鈣堿性安山巖系。

表1-3 中國東部喜馬拉雅期火山巖的同位素年齡(Ma)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的新生代火山巖的發育程度雖不及中國東部,但分布範圍也不少。①以老第三系為主的岡底斯火山帶為鈣堿性的中性和酸性火山巖,同位素年齡65.5~38.2Ma。②以老第三系為主的新疆南部和西藏北部地區為高鉀的鈣堿性中性火山巖系,同位素年齡60~20Ma。③以新第三系為主的橫斷山—三江地區,為鈣堿性-高鉀鈣堿性的中性巖,同位素年齡39~28Ma。④以新第三系和第四系為主的騰沖地區,以鈣堿性-堿鈣性中基性和中性火山巖為主,同位素年齡17.8~0.13Ma。⑤以第四系為主的喀喇昆侖和中昆侖地區,為鈣堿性的中、酸性火山巖和火山碎屑巖,同位素年齡2.8~0.12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