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白族服飾的特點及原因

白族服飾的特點及原因

大理白族是我國西南地區各民族中經濟相對發達、文化水平較高的民族。早在3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過的石斧、刀、骨角為生產工具,在洱海地區生活勞動。長期勞動形成的審美和民族習俗在白族服飾中有突出的體現。白族人崇尚白色,白色是最貴的服裝。再加上鮮艷的色彩對比,協調壹致,刺繡精美,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在服飾藝術上的高度智慧。

總的來說,白族服飾對男人來說是簡單樸素的,對中老年人來說是高雅的,對女孩和孩子來說是華麗的。以年輕女孩的衣服為例。上衣多為白色或淺色開衫或襯衫,緊身袖子上鑲嵌各種顏色的蕾絲。外套多為紅色和淺藍色領。穿白色或淺色褲子。腰部有花邊和刺繡圖案的短圍裙。寬花腰帶和飄帶緊緊紮在腰間,梳子獨壹無二。它們被放在壹條長長的桃花或印花頭巾的中間,然後用紅繩纏繞。左側掛壹束白流蘇,手腕上戴壹只銀或玉鐲。腳上穿繡花鞋。這件禮服富麗莊重,線條優美,婀娜多姿,翩翩起舞,十分賞心悅目。

雲龍山地區白族服飾風格統壹,但由於生活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在色彩和裝飾上與洱海地區白族有明顯的區別,具有不同的藝術美和實用美。

壹、白族服飾的歷史演變

白族服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頭戴羽冠”。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舞蹈像中,舞蹈者都是頭戴羽冠,頭頂長羽毛,上身裸露,身穿帶獸皮和羽毛的條紋裙。洱海地區,Xi爾曼,唐初白族先民之壹,男女披氈皮,以女綹為裙,男女赤足。《雲南誌》有五雲:“東有白衣男子,夫婦白衣,而不能下跪。”“女人,都不要化妝,留著脆澤的頭發。妳以錦緞為裙。”“若子四軍在羅毛以下,則額為發髻時,不得戴角;當頂部綁上發髻,蓋上毛氈。低俗是常事,頭包卻有特殊的耳朵。南詔用紅綾,其余用皂絲。”"曹長要戴金腰帶(即腰帶).""那些擁有非凡技能的人將不得不穿上所有的馬球皮(即虎皮)."南詔皇室、清平官員、將軍都服過漢服,圓領、寬袍大袖、寬褲緊腿、長靴。聖旨頭囊為鐘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蓮式,武官頭囊為虎頭式。

大理白族的服飾,皇室和官員都穿著綢緞。元代穿彩,“略源於漢代”,“男穿氈狀椎髻,女不施脂粉,發酥。綠色紗線編織在頭部系統周圍,並包裹在黑色圍巾中。耳朵金戒指,象牙包裹的手臂。衣繡方,以半細氈為上衣。”

明清以來,總的來說,白族的服飾在各地都差不多,而女性的服飾在各地都不壹樣。大理等中心地區白族男子的服飾是用白色或藍色的包頭包裹,身穿白色雙排扣、黑色衣領的衣服,身穿白色或藍色的褲子,肩上掛著繡有美麗圖案的布袋。碧江四區的白族男子(樂摩人)穿上壹件及膝的亞麻馬甲,寬大的褲衩,壹把長護刀和壹個花袋,頸間掛幾串彩珠。大理海東的男子,頭戴瓜子帽,腳穿雲頭般的白襪紅鞋,短襖絨面領,幾塊布或絲領,腰系綠絲帶,褲為絨面或繡花。

至於白族婦女的服裝,大理人通常穿著白色的外套,紅色或藍色或黑色的天鵝絨領子,藍色的寬褲子,繡有刺繡飄帶的短腰和刺繡的“百結鞋”。新絲銀鐲帶臂環指在右衫上戴琺瑯銀環、銀耳環和銀“三須”、“五須”;已婚者紮發髻,未婚者掛在背後或編在頭上,都用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包裹。衣服外面的腰帶是用多層厚布縫制的硬板,女孩從五歲就開始穿,把腰紮得像蜜蜂壹樣。刺繡飄帶的雙層短腰,無論是站著還是走著,總是很優雅。穿船形繡花鞋意味著江海生活順利。鄧傳未婚女子戴小帽或“鼓釘帽”上蓋銀鈴,高檐“魚尾帽”。居住在麗江九合的白衣女子,大多穿著領口、袖子、腳上鑲有花邊的衣服,身上蓋著柔軟的羊皮,背上有七星圖案。保山阿什寨的婦女,穿雙排扣的衣服,前面齊腰,後面齊膝,手臂套著花花綠綠的袖子,前面紮著壹條能及地的腰。碧江白族婦女的服飾是頭戴海貝白草花環帽,頂上戴十幾串彩色珠子,身穿黑色或彩色短衣,腰間系三顆海貝和珠子的繡花腰,赤腳。大理海東新婚婦女的發飾,梳“鳳頭”(鳳頭、鳳背、鳳翼、鳳尾),身著紅綠相間的大嵌大卷內衣;年輕女性也戴“鼓釘帽”。鶴慶壩區店背的白族姑娘,頭戴1尺2寸見方的兩塊頭巾,頭上纏3尺6尺的紅頭繩,象征壹年360天。滇南南壩沙河南的婦女戴著壹頂“千折百折的黑色大圓帽”,象征著頭頂的太陽和月亮。松桂和北衙的婦女用2-4英尺的黑布裹成尖尖的,象征壹年24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