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巴東巫峽詩句

巴東巫峽詩句

1. 有關於巴東的詩句

有關於巴東的詩句 1.贊美巴東的詩句

江上寄巴東故人》李白唐 漢水波浪遠,巫山雲雨飛。

東風吹客夢,西落此中時。 覺後思白帝,佳人與我違。

瞿塘饒賈客,音信莫令稀。《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李白唐 江行幾千裏,海月十五圓。

始經瞿塘峽,遂步巫山巔。 巫山高不窮,巴國盡所歷。

日邊攀垂蘿,霞外倚穹石。 飛步淩絕頂,極目無纖煙。

卻顧失丹壑,仰觀臨青天。 青天若可捫,銀漢去安在。

望雲知蒼梧,記水辨瀛海。 周遊孤光晚,歷覽幽意多。

積雪照空谷,悲風鳴森柯。 歸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

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啾啾。

辭山不忍聽,揮策還孤舟。《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李白唐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

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裏長相隨。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

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黃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我似浮雲殢吳越,君逢聖主遊丹闕。

壹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黃魚》杜甫唐 日見巴東峽,黃魚出浪新。

脂膏兼飼犬,長大不容身。 筒桶相沿久,風雷肯為神。

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龍鱗。《題郪縣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杜甫唐 江頭且系船,為爾獨相憐。

雲散灌壇雨,春青彭澤田。 頻驚適小國,壹擬問高天。

別後巴東路,逢人問幾賢。《巫山縣汾州唐使君十八弟宴別兼諸公攜酒樂…留於屋壁》杜甫唐 臥病巴東久,今年強作歸。

故人猶遠謫,茲日倍多違。 接宴身兼杖,聽歌淚滿衣。

諸公不相棄,擁別惜光輝。《李潮八分小篆歌》杜甫唐 蒼頡鳥跡既茫昧,字體變化如浮雲。

陳倉石鼓又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漢蔡邕,中間作者寂不聞。

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苦縣光和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復得,吾甥李潮下筆親。 尚書韓擇木,騎曹蔡有鄰。

開元已來數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況潮小篆逼秦相,快劍長戟森相向。

八分壹字直百金,蛟龍盤拏肉屈強。吳郡張顛誇草書,草書非古空雄壯。

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東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相和歌辭。

後苦寒行二首》杜甫唐 南紀巫廬瘴不絕,太古已來無尺雪。蠻夷長老怨苦寒,昆侖天關凍應折。

玄猿口噤不能嘯,白鵠翅垂眼流血,安得春泥補地裂。 晚來江門失大木,猛風中夜吹白屋。

天兵斷斬青海戎,殺氣南行動坤軸,不爾苦寒何太酷。巴東之峽生淩凘,彼蒼回軒人得知。

《夔州歌十絕句》杜甫唐 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

(其壹 瞿塘 壹作:“夔州”) 白帝夔州各異城,蜀江楚峽混殊名。英雄割據非天意,霸主並吞在物情。

(其二) 群雄競起問前朝,王者無外見今朝。比訝漁陽結怨恨,元聽舜日舊簫韶。

(其三) 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接山巔。楓林橘樹丹青合,復道重樓錦繡懸。

(其四) 瀼東瀼西壹萬家,江北江南春冬花。背飛鶴子遺瓊蕊,相趁鳧雛入蔣牙。

(其五) 東屯稻畦壹百頃,北有澗水通青苗。晴浴狎鷗分處處,雨隨神女下朝朝。

(其六) 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長年三老長歌裏,白晝攤錢高浪中。

(其七) 憶昔鹹陽都市合,山水之圖張賣時。巫峽曾經寶屏見,楚宮猶對碧峰疑。

(其八)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幹戈滿地客愁破,雲日如火炎天涼。

(其九) 閬風玄圃與蓬壺,中有高堂天下無。借問夔州壓何處,峽門江腹擁城隅。

(其十) 《峴山送張去非遊巴東(壹題作峴山亭送朱大)》孟浩然唐 峴山南郭外,送別每登臨。沙岸江村近,松門山寺深。

壹言予有贈,三峽爾將尋。祖席宜城酒,征途雲夢林。

蹉跎遊子意,眷戀故人心。去矣勿淹滯,巴東猿夜吟。

《南還舟中寄袁太祝》孟浩然唐 沿溯非便習,風波厭苦辛。忽聞遷谷鳥,來報五陵春。

嶺北回征帆,巴東問故人。桃源何處是,遊子正迷津。

《經巴東嶺》戴叔倫唐 巴山不可上,徒馭亦裴回。舊棧歌難度,朝雲濕未開。

瀑泉飛雪雨,驚獸走風雷。此去無停候,征人幾日回。

《過昭君村(村在歸州東北四十裏)》白居易唐 靈珠產無種,彩雲出無根。亦如彼姝子,生此遐陋村。

至麗物難掩,遽選入君門。獨美眾所嫉,終棄出塞垣。

唯此希代色,豈無壹顧恩。事排勢須去,不得由至尊。

白黑既可變,丹青何足論。竟埋代北骨,不返巴東魂。

慘淡晚雲水,依稀舊鄉園。妍姿化已久,但有村名存。

村中有遺老,指點為我言。不取往者戒,恐貽來者冤。

至今村女面,燒灼成瘢痕。《聞庾七左降,因詠所懷》白居易唐 我病臥渭北,君老謫巴東。

相悲壹長嘆,薄命與君同。 既嘆還自哂,哂嘆兩未終。

後心誚前意,所見何迷蒙。 人生大塊間,如鴻毛在風。

或飄青雲上,或落泥塗中。 袞服相天下,倘來非我通。

布衣委草莽,偶去非吾窮。 外物不可必,中懷須自空。

無令怏怏氣,留滯在心胸。《入峽次巴東》白居易唐 不知遠郡何時到,猶喜全家此去同。

萬裏王程三峽外,百年生計壹舟中。巫山暮足沾花雨,隴水春多逆浪風。

兩片紅旌數聲鼓,使君艛艓上巴東。《雜曲歌辭。

竹枝》白居易唐 。

2.有關巴東山陜的古詩

李白的

還有背景

壹、李白“輕舟”過三峽

?唐代大詩人李白(701壹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他的大名永遠鐫刻在中國文學史甚至世界文學史的藝術高峰上.

?李白同時又是壹位大旅行家,壹生漫遊了半個中國,行程萬裏.他的旅行活動值得中國旅遊史大書壹筆,他那充滿著浪漫主義和愛國主義的詩篇,是他“五嶽尋仙不 辭遠,壹生好入名山遊“的真實情感寫照.

?李白壹生中曾三過三峽,寫下了許多歌詠三峽的詩篇,但每次過峽時的際遇不同,詩的情趣也就因時而異了.

?李白首次出峽是在唐開元十三年(725年).他誕生於中亞細亞巴爾喀什湖之南的碎葉河畔,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青少年時期,他在蜀中廣涉“百家”、“奇書”,擊劍任俠,歷覽名勝,曾登峨眉、青城諸名山.公元725年春,25歲的李白杯著“桑弧篷矢,射乎四方,……大丈夫必有四方之誌,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宏大抱負,離開他深愛的蜀國,第壹次向風景如畫的長江三峽進發.

?首次出川的李白,恰是風華正茂,胸懷大誌之年,因此,他首次出峽的詩,顯得輕快而瀟灑.“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他對三峽的向往變成了現實,詩人飛動的情思,也把人們從峨眉山帶到了三峽:

?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李白放舟,穿過瞿塘峽之後,就向巫峽疾進.船壹到巫山,他就棄舟登岸,以年輕遊子的淩雲壯誌,無畏的意誌和有力的步伐,吊念古聖先賢,壹直登上巫山的最高峰.他寫下了《宿巫山下》:

?

?昨日巫山下,猿聲夢裏長.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懷宋玉,訪古壹沾裳.

?

?當壹葉輕快的扁舟飛出西陵峽口之南津關,詩人看到的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的景象.

?初遊三峽,在李白的腦海裏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在後來的漫長歲月裏,壹直不時地思念著三峽的江山與故人.在寫給秭歸、巴東壹帶朋友的詩中,他向往“巫山雲雨飛“、“覺後思白帝”,希望自己與三峽朋友的書信不要稀少了.

?詩人第二次過三峽是西上進峽,與第壹次過三峽時的心情、境遇,可謂是天壤之 別.這次進峽的時間在唐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已經58歲.大約四年前,“安史之亂”爆發,連年戰事,民不聊生.李白出於壹片報國憂民之心,進入永王李王?的幕府.肅宗李亨即位後,李王?因謀反被捕殺.李白因受株連,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縣東).在赴夜郎的途中,李白再過三峽,其憤懣和悲愁的心情不言而喻.舟過黃牛峽,李白寫下《上三峽》:

?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

?船過秭歸,詩人想到自己與偉大詩人屈原的命運如此相似,不禁吟道:“遠別淚 空盡,長愁心已摧.三年吟澤畔,憔悴幾時回!“此時此地,在被流放者的眼裏,連壯麗的三峽風光也大為減色,只覺得舟行太遲,令人逆境難熬了!

? 然而,不料絕路逢生,在船抵白帝城時,李白突然遇赦.他猶如脫籠之鳥,乃決計買舟東下,折返江陵,立刻第三次也是最後壹次穿過三峽.在這三峽的起點,李白的血液裏,新鮮的活力又奔騰起來,心情壹下子來了個壹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寫下《早發白帝城》這首千古絕唱:

?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

?歷來詩評家論此詩之妙,全在壹個“輕”字,使人猶見水勢之急、舟行如飛.而 李白如釋重負,歸心似箭的暢快心情,也躍然紙上.李白乘的“輕舟”雖已消失了 1000多年,但他此行留下的詩歌中對三峽的贊頌,至今仍在人們的心中回響.

3.速求關於巴東三峽的古詩詞,謝謝

李白的還有背景壹、李白“輕舟”過三峽 ?唐代大詩人李白(701壹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他的大名永遠鐫刻在中國文學史甚至世界文學史的藝術高峰上。

?李白同時又是壹位大旅行家,壹生漫遊了半個中國,行程萬裏。他的旅行活動值得中國旅遊史大書壹筆,他那充滿著浪漫主義和愛國主義的詩篇,是他“五嶽尋仙不 辭遠,壹生好入名山遊“的真實情感寫照。

?李白壹生中曾三過三峽,寫下了許多歌詠三峽的詩篇,但每次過峽時的際遇不同,詩的情趣也就因時而異了。 ?李白首次出峽是在唐開元十三年(725年)。

他誕生於中亞細亞巴爾喀什湖之南的碎葉河畔,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青少年時期,他在蜀中廣涉“百家”、“奇書”,擊劍任俠,歷覽名勝,曾登峨眉、青城諸名山。

公元725年春, 25歲的李白杯著“桑弧篷矢,射乎四方,……大丈夫必有四方之誌,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宏大抱負,離開他深愛的蜀國,第壹次向風景如畫的長江三峽進發。 ?首次出川的李白,恰是風華正茂,胸懷大誌之年,因此,他首次出峽的詩,顯得輕快而瀟灑。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他對三峽的向往變成了現實,詩人飛動的情思,也把人們從峨眉山帶到了三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

李白放舟,穿過瞿塘峽之後,就向巫峽疾進。船壹到巫山,他就棄舟登岸,以年輕遊子的淩雲壯誌,無畏的意誌和有力的步伐,吊念古聖先賢,壹直登上巫山的最高峰。

他寫下了《宿巫山下》: 昨日巫山下,猿聲夢裏長。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懷宋玉,訪古壹沾裳。

當壹葉輕快的扁舟飛出西陵峽口之南津關,詩人看到的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的景象。

?初遊三峽,在李白的腦海裏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在後來的漫長歲月裏,壹直不時地思念著三峽的江山與故人。在寫給秭歸、巴東壹帶朋友的詩中,他向往“巫山雲雨飛“、“覺後思白帝”,希望自己與三峽朋友的書信不要稀少了。

?詩人第二次過三峽是西上進峽,與第壹次過三峽時的心情、境遇,可謂是天壤之 別。這次進峽的時間在唐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已經58歲。

大約四年前,“安史之亂”爆發,連年戰事,民不聊生。李白出於壹片報國憂民之心,進入永王李王?的幕府。

肅宗李亨即位後,李王?因謀反被捕殺。李白因受株連,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縣東)。

在赴夜郎的途中,李白再過三峽,其憤懣和悲愁的心情不言而喻。舟過黃牛峽,李白寫下《上三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船過秭歸,詩人想到自己與偉大詩人屈原的命運如此相似,不禁吟道:“遠別淚 空盡,長愁心已摧。

三年吟澤畔,憔悴幾時回!“此時此地,在被流放者的眼裏,連壯麗的三峽風光也大為減色,只覺得舟行太遲,令人逆境難熬了! ? 然而,不料絕路逢生,在船抵白帝城時,李白突然遇赦。他猶如脫籠之鳥,乃決計買舟東下,折返江陵,立刻第三次也是最後壹次穿過三峽。

在這三峽的起點,李白的血液裏,新鮮的活力又奔騰起來,心情壹下子來了個壹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寫下《早發白帝城》這首千古絕唱: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歷來詩評家論此詩之妙,全在壹個“輕”字,使人猶見水勢之急、舟行如飛。而 李白如釋重負,歸心似箭的暢快心情,也躍然紙上。

李白乘的“輕舟”雖已消失了 1000多年,但他此行留下的詩歌中對三峽的贊頌,至今仍在人們的心中回響。

4.古詩中巴東是現在的哪兒

巴東縣,土地面積3219平方公裏,總人口50萬。因在古巴東郡的東部而得名,位於大巴山東南部,長江三峽中段,自治州首府恩施市東北部。南北朝置縣,隋初定名為巴東縣。1932年同宜昌府劃入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縣境內“萬山雄峙,二江奔流,鎖住荊襄,咽喉巴蜀”,有八百裏江山之說。由於北有大巴山,中有巫山,南有武陵山三山磐踞,長江和清江兩水分割,地勢西高東低,南北三起兩伏呈W型。

巴東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甚多。古有“古亭曉月”、“無源仙泉”、“巴楚棧道”、“杜甫草堂”等著名景觀,自明代以來就列為“巴東八景”。其中“古亭曉月”的秋風亭乃北宋名相寇準於太平與國年間任巴東知縣時督建。杜甫、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蘇軾、歐陽修、陸遊等都在此留下過諸多瑰麗的詩篇。考古發現境內有恐龍、大象等古脊動物化石和南方古猿的臼齒化石,有戰國、東漢、晉、宋、元等時代的古墓葬,多處發現有崖墓葬點。長江兩崖還留下了13處摩崖石刻和壹處碑刻。

巴東縣城於南宋乾道年間(公元1165-1174)遷今址,“南腔北調依巴山,北面大江”,坐落在巫峽與西陵峽之間的長江南岸。水路距省會武漢市710公裏,西上538公裏達重慶市。在三峽工程庫區內,壹座別具特色的現代化新山城,正在沿著江濱向舊縣城的西面遷建,並且已初露婷婷風姿。

5.巴東三峽的名言,不要古詩

江水·三峽(酈道元)

水經註(酈道元)

江水

江水又東,逕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峽中有瞿塘、黃龕二灘.其峽蓋自昔禹鑿 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後疏鑿者也.

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其間首尾百六 十裏,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 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江水又東,逕流頭灘.其水並峻急奔暴,魚鱉所不能遊,行者常苦之,其歌曰:“灘頭白勃堅相持,倏忽淪沒別無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裏;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東,逕宜昌縣北,縣治江之南岸也.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江水 又東,逕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江水又東,逕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 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裏,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 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 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壹也.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 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 驚知己於千古矣.”

三峽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6.描寫巴東三峽神女峰的詩詞

神女峰

舒婷

在向妳揮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誰的手突然收回

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當人們四散離去,誰

還站在船尾

衣裙漫飛,如翻湧不息的雲

江濤

高壹聲

低壹聲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

為眺望遠天的杳鶴

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

沿著江岸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壹晚

《江城子》

納蘭性德

濕雲全壓數峰低,

影淒迷,

望中疑.

非霧非煙,

神女欲來時.

若問生涯原是夢,

除夢裏,

沒人知.

7.描述恩施風景的詩句

描述恩施風景的詩句:

寇準《巴東縣齋秋書》:

訟庭秋日靜,琴鶴壹長閑。

晚樹生涼吹,秋思在遠山。

水穿吟閣過,苔繞印床斑。

幸有江雲看,何思蔔往還。

作者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

擴展資料:

恩施七大必看景點:

1、恩施土司城

距離恩施市區約2公裏,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也是全國土家族吊腳樓中規模最大、風格最典型的仿古建築群。

2、龍船水鄉恬靜幽雅

充斥著天然景觀與人工造型,洞裏主要有五洞四橋三廳壹亭壹宮,布局合理,錯落有致,景致奇特,采采各異,水洞寧靜謐然,奇特詭譎。壹炷香:風吹雨打屹然不動

3、斯特沈積巖風貌

屬亞熱帶山地濕潤氣候,這裏四季分明,植被覆蓋率高,環境怡人。

4、清江大峽谷

這裏氣候宜人、生態原始、野趣濃郁,奇山秀水,保留著原始自然的生態美景和獨特的民俗風情,集彩峽、奇峰、泉流、飛瀑、花樹、莽藤、古關、老街和濃郁的土家文化於壹體。

5、龍船水鄉

龍船水鄉恬靜幽雅,充斥著天然景觀與人工造型,洞裏主要有五洞四橋三廳壹亭壹宮,布局合理,錯落有致,景致奇特,采采各異,水洞寧靜謐然,奇特詭譎。

6、壹炷香

壹柱香是喀斯特石柱,為恩施大峽谷標誌性景觀,也是同類喀斯特地貌中,十分稀有的景觀。壹炷香高為150米,柱體底部直徑6米,最小直徑只有4米,其巖性為三疊系灰巖。

7、仙佛寺

仙佛寺在來鳳縣城東7千米的西水河邊佛潭巖上,是我國開鑿年代最久遠的石窟寺之壹,建鑿於公元335年。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雕工古樸精湛。

參考資料:

中國詩歌網-巴東縣齋秋書

8.有關於三峽的詩句有哪些

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感遇詩》陳子昂

朝發宜都渚,浩然思故鄉。故鄉不可見,路隔巫山陽。

巫山彩雲沒,高丘正微茫。佇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豈茲越鄉感,憶昔楚襄王。朝雲無處所,荊國亦淪亡。

《曉行巴峽》王維

際曉投巴峽,餘春憶帝京。晴江壹女浣,朝日眾雞鳴。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語,鶯為故國聲。賴多山水趣,稍解別離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