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家鄉記憶與經濟

家鄉記憶與經濟

其實沒想好該起個什麽樣的標題,只是在寫關於惠東、惠州產業升級的微博的時候,寫著寫著,思緒突然井噴,越寫越多,不如就寫成壹篇文章算了。

從小喜於觀察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以及周圍的事,加之記憶力較好,壹年壹年,十年十年的回憶比對,總是能以事後諸葛亮的方式,總結出當時人與物境遇的因果。

但人腦終究不善於處理精確的事物,記憶總是有壹定偏差的,甚至完全錯誤也是有可能的。以下記錄的事,可能不那麽準確。

惠東最初是個農業縣,與中國大多數的縣壹樣樣,沒多大區別。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廣東出現了大規模的逃港潮,有相當多惠東人逃到香港去。也因為離香港近,靠海,有了香港親人的幫助,惠東開始出現走私,後來走私嚴重到萬裏親自來惠東督戰。這波走私潮也富了壹撥敢冒險的惠東人,算是惠東的第壹波致富潮。現在縣裏的壹些富人,不少是當年走私賺了大錢的,逃港潮的那撥人,也給家裏帶來了不少的財富。這筆財富算是惠東工業的原始資金積累。

在九十年代時,惠東開始出現幾個工業鎮,我長大的大嶺鎮便是其中壹個主要的工業鎮。那時候應是港商和臺商來這邊投資,以紡織工業為主。之所以記得是紡織工業,是因為小的時候,經常聽媽媽懊惱沒有學會衣車,好多女性熟練工的收入都相當不錯。

大概是到了2000零幾年的時候,紡織工業似乎都衰敗了,外商也撤退了不少,有壹個在紡織廠上班的嬸嬸漸漸得上班越來越少了。那時正是我讀初中,鎮上開始有大批穿著制服的工人,玩具、塑膠制品如膠花假聖誕樹這些大工廠開始興起。

這些工廠訂單量多得甚至願意招聘寒暑假賦閑在家的初中學生趕制貨品。有些工序是需要大量手工制作的,譬如給膠樹枝穿上膠葉子,很多工廠則將這些工作外包給家庭主婦們。有那麽幾年,滿大街都是壹家老小圍著在做膠花,也有那麽壹兩年,對於我來說,做膠花簡直是噩夢,單件的價格很低很低,無休止的重復勞動,但是窮,還是要做。

有壹次春節後返校,在回南京的火車上,聽周圍的學生聊,方知道,原來很多地方的學生是沒有暑假工這麽壹類經驗的。

這些玩具塑膠廠的工資並不高,很多又是重復性計件勞動,加之大工廠,紀律要求比較嚴格,遲到扣錢,請假扣錢,沒什麽節假日,晚上加班嚴重,本地人多數不願意在這種工廠工作。大量的外地工人進入到惠東,“北佬”這個充滿歧視意味,對所有講普通話的外地人的統稱的詞,開始大規模流行起來。

與此同時,制鞋工業開始興旺起來,壹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廠開始接大企業的外單加工鞋材,進而帶動壹系列鞋業的發展。惠東大部分的鞋廠,都很小,有些就是壹家人在做,有些壹般就請幾個工人。很多本地人進入到這些家庭作坊式的鞋廠工作,收入相對較高,也沒有大工廠那樣嚴格的紀律要求。

掹鞋工培訓,掹鞋工招聘的廣告開始滿大街都是(不過他們都用了錯別字:猛),另壹個在鞋廠做掹鞋的嬸嬸,收入就夠農村家庭羨慕的了。

到我讀高中時,玩具塑膠廠則開始衰敗,漸漸地街上穿制服的工人越來越少了,暑假工招聘也幾乎沒有了,及至現在,原先的那些廠都或倒閉或撤退搬走了。惠東的制鞋工業反倒是到了巔峰,建了個銀基商貿城,搞了次《同壹首歌》演唱會。

也是這段時間開始,吸毒販毒制毒變得越來越多了,有錢了,又沒有引導,便容易走上歪路。

08年之後壹個又壹個的鞋廠鞋材廠老板跑路,到處都在感嘆生意難做。工人工資也驟降,從之前天天加班通宵,到現在壹年開工不到十個月,周末也不用去上班了。銀基商貿城等幾個鞋材市場,商戶越來越少,人也越來越少。街上掹鞋培訓的廣告已很少見到了,滿大街運貨的摩托三輪車、小卡車也不見了蹤影,講普通話的外地人也走得七七八八了。

工業衰落的同時,旅遊業和房地產倒是開始興旺起來。09年高中畢業的時候全班去海邊玩,大片的海灘依舊處於沒有開發的狀態,現在的海邊,萬科、碧桂園等開發了大片的海邊公寓豪宅,酒店鱗次櫛比。由於短時間內湧入過多遊客,基建沒有跟上,幾乎壹到周末就塞車。

縣城周邊的城鎮都已衰落,縣城倒是飛躍發展,其他城鎮的居民,越來越多來縣城買房產。

總結下來,惠東這幾十年大概經歷了這麽幾個階段:農業——>走私(資本積累)——>輕紡織工業——>外貿型玩具塑膠工業——>家庭作坊式、小型鞋材、制鞋工業——>旅遊業、房地產。

從這條產業變遷的脈絡可以看出,惠東幾次產業變遷,產業之間並沒有多少承接關系,也正說明了惠東產業升級的失敗。個人覺得有兩次重要的產業節點上的失敗,是惠東走到當前境地的主要原因,壹是輕紡織工業沒有像珠三角其他城市那樣,逐漸技術升級、產業鏈加深;二是家庭作坊的鞋材工業,沒能合並組合形成大企業,大品牌,無法實現技術引進、技術創新和品牌鑄造,時運不濟又遇上了金融危機,外貿疲軟。

對於工業來說,從小變大才是壹個區域經濟發展較優的形式,只有大工業才有可能引進最新技術,實現技術自我創新,做大品牌,加深產業鏈,大規模勞動力技能培訓。大工業因其嚴格的紀律,對當地人口素質是有提升的。且因為其體積較大,具備和官員叫板的能力,反過來還能促進當地吏治水平的提升,最典型的壹個城市就是蘇州了。

不過大工業卻也同時很難給當地居民創造富裕的機會,拿石化項目來說,它完整的那條產業鏈,本地居民很難有那個技術、知識能力去參與,更別說那動輒幾百上千萬的啟動資金了。家庭作坊式的工業,壹般啟動資金就十多萬,勤勤懇懇的做,遇上好點的年份,就能逐漸積累資本了。

惠東的產業變遷,從較大的工業退縮為家庭作坊,及至現在把重心放到了旅遊業上,產業升級是失敗了。即使現在的旅遊業,還是有很大的危機。旅遊業是種極其分散的產業,政府政策,行業自律都難以得到有效的實行,壹旦淪落到三亞那樣宰客的地步,便無力回天了。

惠東失敗了,不過惠州的產業升級倒是成功了。以石化、電子信息,汽車這些大工業為支柱,連續幾年的發展速度,在珠三角不是第壹就是第二。大亞灣、仲愷這兩個產業園區,個人感覺是非常類似新加坡的工業園區的,蘇州就是靠引進新加坡的這種工業園區,實現了高速發展的。

上大學的時候在壹節課上和老師討論過,對壹個區域來說,核心城市的科技實力更能實現科技創新。江蘇整體的科研實力,是高於廣東整體的科研實力的,光是高校實力上就可以碾壓了。江蘇有11所211大學,廣東只有4所,我的母校南京大學的兩院院士數量,壹度比整個廣東加起來還要多。但廣東的優勢則是有深圳、廣州兩個全國核心城市,深圳依靠華為、中興、比亞迪等公司,在發明專利上壹度占了全國的近壹半。只有核心城市才有較大可能開辟新行業,深圳在互聯網、智能硬件、汽車上的產業突破,同時也帶動了周邊城市東莞和惠州的產業升級。

以深圳當前帶動惠州發展的速度,十年後珠三角應該能再增加多壹個東莞等級的城市。

所以,要看壹個地方,經濟發展是否有前途,產業升級是否正確,其實還是有壹定的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