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旅遊資源開發基礎是什麽

旅遊資源開發基礎是什麽

壹)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遊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註意力。旅遊經濟本身就是註意力經濟,要註意旅遊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遊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遊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後的旅遊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生性原則。就是這壹旅遊項目與另壹旅遊項目之間是***生的。旅遊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壹景點之後,有壹種再去遊覽另壹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遊資源的***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遊項目,其***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生的。所以,要註意各種旅遊景點在某壹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絡化原則。旅遊業是壹個擴大化了的網絡,是自然網絡。在珠海旅遊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遊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遊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遊客還是會千裏迢迢去遊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遊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絡,各地的旅遊景點在大區域範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遊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絡。

首先是小網絡,即中心城區旅遊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遊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遊資源也有待於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件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遊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遊、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幹貨市場購物遊等)、橫琴特色旅遊區。

其次是中網絡。也就是“兩區壹島”,即鬥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遊開發。鬥門區的白藤湖旅遊區已經配套成熟;禦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臺寺旅遊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遊有待於進壹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遊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於香港中旅註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遊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壹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壹個個新的旅遊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遊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壹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後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汙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遊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遊環線。

第三是大網絡,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遊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遊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遊就是壹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遊景點的特色性、***生性和網絡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遊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於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遊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壹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麽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遊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遊景點另壹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壹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壹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遊則應註意三大問題。

(壹)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遊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裏養點魚壹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汙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壹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壹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壹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裏,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壹,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壹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於這樣的旅遊資源,不能由壹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壹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壹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遊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應取後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後,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壹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後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