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緬甸第二特區和第四特區介紹?

緬甸第二特區和第四特區介紹?

第二特區佤邦面積3萬平方公裏,居住著佤族、拉祜族、撣族、克欽族、漢族、愛尼族等16個民族,其中佤族占70%,人口約60萬。

佤邦(撣邦第二特區)位於中國、泰國、老撾三國交界處,面積4萬平方公裏。大部分是山區,人口60萬。有25個民族,其中70%是佤族。全區分為3個特區,4個縣,以邦康為首府。據說在北美銷售的違禁藥品有50%來自這個地區。1996年,聯合佤邦軍配合緬甸政府軍擊敗大毒梟坤沙後,成為金三角最強大的地方武裝,兵力達兩萬余人。

佤邦北部有猛卯縣、高雯縣、孟波縣、邦康特區、鄧楠特區、龍潭特區,簡稱三縣三特區。各縣、特區都有自己的特色景觀、文物古跡和自然資源。還有很多項目有待開發。佤邦南部是“金三角”的壹角。它是世界上最神秘迷人的傳奇之地。已經有很多地方勢力了。歷代英雄在這裏稱霸,爭奪冠軍,最後成為過去。

佤邦是緬甸的第二個特區,由兩個地區組成:北部和南部。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北緯22-23度,東經98-100度之間。與中國的耿馬縣、滄源縣、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和雲南臨滄地區、西雙版納的猛海縣接壤。北部地區與緬甸第壹特區大膽相連,東鄰緬甸撣邦第四特區,西與緬甸第二大河薩爾溫江(中國稱怒江)隔江相望。面積約1.7萬平方公裏。南部地區與泰國接壤,面積約1.3萬平方公裏,人口約20萬。南部和北部被緬甸政府軍管轄,重要城市是景東和大其力。

佤邦的歷史很簡單,基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1968年以前漫長的原始部落時代,第二階段是1968年到1989年的緬甸* * *時期,第三階段是1989年至今的和平建設時期。

佤邦聯合黨

佤邦統壹黨成立於2月20日,1988。原名緬甸民族民主統壹黨,因形勢需要,1989 165438+10月4日,更名為佤邦統壹黨。是由緬甸第二特區(佤邦)各族人民的優秀子弟組成的先鋒組織,是領導緬甸第二特區(佤邦)革命運動、人民團體、武裝力量和人民政權的核心力量。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1992 12 2月20日,統壹佤邦黨在邦康召開第壹次黨代會。通過了黨的綱領和章程。趙尼來、包、李子如、趙明、肖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趙尼來當選為總書記,趙明、小為副秘書長。

佤邦的基本政策路線

根據緬甸數十年戰亂的災情,佤邦聯合黨中央及時制定了“壹手高舉和平民主旗幟,壹手武裝自衛”、“爭取民族區域自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軍事力量為後盾”的戰略路線。在經濟建設和商業活動中,緬甸第二佤邦特區制定了“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的政策。根據緬甸第二特區(佤邦)多民族聚居的實際,制定了“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是緬甸第二特區(佤邦)民族大家庭的壹員,各民族平等團結和諧,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既反對大民族主義,也反對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的民族政策。制定了“在不分裂國家、第二佤邦、民族和政權的前提下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我們制定了“團結和諧、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互不幹涉內政”的對外關系政策。

第四特區

撣邦東部第四特區成立於1989年6月30日,位於撣邦高原東北邊陲,毗鄰中國西雙版納。面積4952平方公裏,居住著艾、撣、布朗族、佤族、果敢族、緬族等13個民族,人口74000余人,首府為猛臘。特區分為三個區,即猛臘、南邦和塞萊。佛教與第四特區的文化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第四特區每村都有寺廟,每村都有佛塔,自然景觀獨特,旅遊資源極其豐富。第四特區由彭家聲的女婿林明賢控制。猛臘和老街是著名的賭城。90年代中期,第壹個特區內部分裂。由於楊等人反對禁毒,楊造反,敗北。他從中國帶兵,逃到第四特區投靠女婿。後來,他東山再起。當然,彭進入中國並交出了他的武器。

撣邦和克欽邦的四個特區大多將毒品作為軍事活動的資金來源。禁毒後,四個特區中有三個以賭博和色情為替代產業,只有第三特區沒有賭場。

特區政治史

緬甸特區與中國關系非常密切。這裏曾經是中國的領土,是雲南省的壹部分。這部分土地在1962年中緬劃界時被正式界定為緬甸領土。很多人都知道外蒙古曾經是中國的領土,但很少有人知道今天緬甸也有壹部分中國的領土,而這部分領土是最近才劃給緬甸的。緬甸的這壹部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特區,至今還保留著深深的中國烙印。我去緬甸,和國內沒太大區別。我說中文,用人民幣,耳朵裏聽著中國流行歌曲,錄像廳裏放著中國武俠片,各種商店只有中文招牌。商店裏陳列的商品都是“卡那制造”。只有偶爾出現的幾個衣衫襤褸的緬甸軍人告訴人們,這裏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緬甸的特區。與保山接壤的是緬甸第三特區,由丁瑩任司令。作為保山市人民政府的客人,丁瑩和緬甸政要經常來保山。

雲南本地人去緬甸不需要辦理護照等東西出國。他們只需要拿著身份證,辦個邊境通行證就可以出國了。有的人甚至覺得辦證很麻煩,幹脆從旁門左道出去,從原路回國。沒有人會給他貼上“走私”的標簽。當地有句話叫出國容易省省難。

文革後期,保山很多青年知識分子去緬甸當緬* * *,當時的口號是“把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插遍全世界”。這些走出去的知青,有的為“緬甸人民的幸福”和緬甸“內納雄奈”的實現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寶貴的生命。有的人失蹤了,不知道去了哪些國家;只有少部分人在槍林彈雨中保住了性命,打出了壹片天地,在緬甸有了壹定的地位,掌握了壹定數量的槍支。這些人後來與緬甸決裂,成為中緬邊境的軍閥。保山壹中最有影響力的學生李子如,是緬甸四大特區中最有實力的第二特區瓦軍副司令員。李子儒實際上是佤族軍隊的創始人和總司令。因為他認為自己不是佤族,不利於在佤邦立足,所以引進部下包為總司令,並擔任他的副手。事實上,重大決策還是由他決定。李子儒是文革時期保山壹中的高二學生。在緬甸擔任副司令後,經常回保山老家走親訪友,2005年去世。

這部分原緬甸軍方領導人,他們也是事實上的軍閥,在與緬甸軍方當局談判後,將以特區的名義繼續他們的軍閥統治。下面簡單介紹壹下各特區的情況:

從1986年到1989年,緬甸* * *徹底解體,以前的領土被壹分為四,成為緬甸撣邦第壹特區(果敢)、佤邦第二特區、克欽邦第三特區和撣邦東部第四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