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旅遊業的價值效應

旅遊業的價值效應

壹方面,旅遊帶給消費者的是原產地,使得產品的銷售直接市場化,省略了中間流通環節的成本,可以以市場終端價格銷售,從而獲得比批發價更高的價值。我們把這部分價值稱為終端消費帶來的價值增加。另壹方面,遊客可以享受到不同於壹般購物過程的新體驗和服務,使得產品最終價格高於壹般市場。我們把這部分更高的價值稱為體驗式消費帶來的附加值提升。

比如,市場上的草莓批發價可能是10元/斤,但如果去農民的大棚采摘,遊客不僅可以買到可以放心食用的草莓,還可以體驗幹農活的樂趣,了解草莓的生長環境,享受農村的新鮮空氣等。這些體驗不是普通購物能感受到的,所以大棚采摘的價格遠高於批發價甚至市場成交價。因此,旅遊與農業相結合形成的休閑農業的收益遠遠大於純生產型農業。旅遊的品牌效應基本體現在城市品牌的宣傳和推廣上。城市品牌是壹個城市在宣傳自身形象的過程中向公眾傳遞的壹個核心概念,期望得到社會的認知和認同,即所謂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其中,文化是壹個城市或地區發展的基礎,是壹個城市與其他城市的區別,是壹個城市品牌形象的靈魂。旅遊作為壹種體驗式活動,可以把壹個城市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風情變成景點,讓遊客快速感受、體驗、傳播,形成目的地品牌形象,吸引大眾前來、消費、留下回憶。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旅遊形象和城市形象具有相同的目標群體和發展目的。旅遊可以最大程度的釋放壹個城市或地區的吸引力,讓遊客感受或歌唱。此外,旅遊的外向性和美好性還可以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提升整個城市或區域的品牌價值,最終提升城市中人、物、資產的價值。

比如在旅遊業發展之前,烏鎮和鳳凰古城都是普通的小鎮。那裏的人們和其他地方的居民過著同樣的生活。沒有人會刻意去關註,也沒有人會從四面八方去那裏度假。但是當旅遊業承載了當地的文化並展示給世界時,這些城鎮就出名了,與眾不同的城市形象反過來又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形成“五位壹體”,並寫入黨章。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這是壹個難得的旅遊機會,潛力很大。

因為旅遊是壹種審美活動,要想發展,就必須保護環境,美化環境,改善環境。否則,如果皮膚不存在,頭發怎麽會附著呢?另外,旅遊業本身就是壹個資源消耗低,綜合效益好的行業。黨的十八大後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旅遊業的生態效應將最大化。

旅遊業汙染小。

旅遊業發展大多依賴於可持續的自然資源或文化資源,其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旅遊交通、旅遊住宿、餐飲等旅遊活動中。通過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其能耗比遠小於工業、建築和交通運輸,屬於低能耗行業。

世界旅遊組織2008年發布的《氣候變化與旅遊:迎接全球挑戰》研究報告顯示,以2005年為例,整個旅遊發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9%;世界經濟論壇2009年5月發布的《旅行和旅遊走向低碳》報告顯示,旅遊業(包括與旅遊相關的交通運輸)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總量的5%;石培華和烏普在對中國旅遊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初步估算中得出結論:2008年中國旅遊業能源消費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分別為428.30PJ和51.34MJ,占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的0.51%和0.86%。此外,他們還估算出單位旅遊增加值能耗為0.202,約為全國單位GDP能耗的1/6,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的1/11。

保護環境是發展旅遊業的前提。

生態環境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內在動力。良好的自然環境是吸引遊客的主要因素之壹,也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反之,生態環境的惡化將使遊客無法獲得高質量的旅遊體驗,最終旅遊業將不復存在。因此,為了發展旅遊業,我們必須首先保護環境。

旅遊業促進生態環境美化。

遊客對目的地景觀和環境的要求很高,發展旅遊業既能促進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又能美化環境,尤其是在我國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焦作、欒川、伊春、迪慶等。采煤業和林業向旅遊業轉型發展後,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綜合效益。

以歷史上曾被稱為“煤城”的焦作為例。90年代,其煤炭資源開始枯竭——油井關閉,經濟下滑,工人下崗,汙染嚴重,年均經濟增長率僅為3.5%。形勢所迫,產業結構已經到了不得不轉型的關鍵時刻。從65438年到0999年,焦作市作出了把旅遊業培育為主導產業的重大決策,以“焦作山水”為旅遊定位,開始了蓬勃的旅遊業發展。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裏,實現了從“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的轉變,“焦作山水”享譽海內外。2011年,焦作接待中外遊客2281萬人次,旅遊景區門票收入7億元,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72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1.8%。如今,焦作正依托“太極故裏,山水焦作”的整體品牌優勢,進壹步加快旅遊轉型升級步伐,向具有較強號召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國際知名旅遊城市邁進。當我們拋棄“唯生產力論”的思維模式,站在科學發展觀的立場上追求和諧社會的發展時,我們不得不把旅遊業看作是壹個幸福導向的產業。旅遊業,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吃喝玩樂”,既能增加目的地居民的收入,又能給遊客帶來開闊的眼界、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悅,從而提高生活質量。2009年底,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把旅遊業培育成為“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2012年,廣東省在全國首次發布《培育幸福導向型產業體系行動計劃》,將“休閑旅遊”列入八大幸福導向型產業之壹。可見,旅遊的幸福效應已經逐漸被社會所認可,對提高人們的幸福感起到了實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