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為什麽叫合夥人?

為什麽叫合夥人?

問我要什麽搭檔,我覺得要個球友挺好的。

“伴侶”關系的存在首先反映了當代人的社會需求。

無論城市生活如何演變,個人主義意識如何興盛,人們對界限感如何敏感,我們都無法改變人是壹種社會動物的事實:我們身處無處不在的社會網絡中,需要交流、互動和認同。

互聯網時代讓我們很容易找到“興趣圈”並與之接觸。

最近,“伴侶成為壹種新的社會關系”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話題。

所謂“伴侶”,按照某些人的解釋,是指“比朋友更淺,比同事或同學更重要,專註於某個垂直細分領域的精準陪伴。”例如,如果人們希望有人壹起看戲劇,他們可以找到“戲劇夥伴”,如果他們想壹起旅行,他們可以找到“旅行夥伴”,如果他們想壹起玩飛盤,他們可以找到“飛盤夥伴”...

我們給不同的“夥伴”分配不同的利益。活動壹結束,大家各回各的生活,往往沒有深厚的友誼,直到下壹次我們因為興趣相同而成為彼此的“夥伴”。

對興趣和社交的需求。

“伴侶”關系的存在首先反映了當代人的社會需求。

無論城市生活如何演變,個人主義意識如何興盛,人們對界限感如何敏感,我們都無法改變人是壹種社會動物的事實:我們身處無處不在的社會網絡中,需要交流、互動和認同。

很多事情,包括我們的愛好,都不是個人壹個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和被別人需要的。比如踢壹場酣暢淋漓的足球,或者玩壹個讓妳飛起來的飛盤,都需要團體和隊友。這時候就有了“夥伴”。所以確切的說,早在“伴侶”的命名出現之前,“伴侶”的關系就存在了。

互聯網時代,時間和空間上的諸多壁壘和障礙被打破,人們可以更便捷地建立社交關系,這為人們的興趣“升級”創造了絕佳的條件。

在互聯網時代之前,如果我們喜歡讀書寫字,很難迅速找到身邊的“伴侶”,只好嘗試笨拙的方法,比如在報紙雜誌上“征集筆友”,給遠方的筆友寫信,等著壹封信慢慢穿越千山。

互聯網時代讓我們很容易找到“興趣圈”並與之接觸。

如果妳喜歡追劇,我們可以加入劇團,從中尋找“劇伴”;如果喜歡飛盤,可以在社交平臺的“同城”裏尋找飛盤夥伴...飛盤夥伴關系的存在,不僅滿足了我們對社交關系的需求,也給了我們的興趣愛好壹個支撐,激發我們加深興趣,探索新事物。

騎行活動中從起點出發的騎手。新京報記者薛偉攝

並不是情感能力的“退化”。

但也應該承認,與知己或戀人等親密關系相比,“伴侶”關系往往比較淺薄。大家因為興趣相同而聚在壹起,但在壹次興趣活動結束後,就各奔東西,互不幹涉對方的私生活。

這也是壹些人所擔心的:“伴侶”關系是不是現代人情感能力的壹種“退化”?

雖然這種擔心是善意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伴侶”關系並不是人們放棄親密關系的結果,而是壹種主動的選擇。現代社會進步的標誌就是從以前的“地位關系”變成了“契約關系”。人們有更清晰的界限感,對自由、獨處、不被打擾的需求更強烈。

“夥伴”關系有著不言而喻的邊界感:只談利益,利益之外互不幹涉和打擾。這是對人際關系的有效簡化和凈化,大大降低了人們在人際交往中的時間成本和情感成本。

對於親密的朋友,我們會渴望對方基本認同我們的三觀,渴望異口同聲回應,殊途同歸。但是,對於壹個“利益夥伴”,我們不必抱著這樣的期望,也不必在意他們對某件事、某個人的看法,從而減少內耗,簡單爽快,輕松上陣。

更重要的是,“伴侶”關系的存在並不會阻礙我們對親密關系的追求和保護。

我們仍然可以找到我們的靈魂伴侶。他/她是我們邊界感的“例外”,知道我們的秘密和弱點。這樣的人永遠是極少數。

它的意義不在於成為我們其中壹個利益的夥伴,而在於長期的情感依賴。

“伴侶”關系和親密關系可以齊頭並進,當然“伴侶”關系也有轉化為親密關系的可能性。它們分別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本質上都達到了同壹個目的: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壹致。希望可以和更多的“夥伴”壹起探索興趣愛好,也有親密愛人陪伴,壹起走過風風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