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汾陽田屯旅遊景點介紹詞 汾陽旅遊文化簡介

汾陽田屯旅遊景點介紹詞 汾陽旅遊文化簡介

汾陽田屯還有玩的嗎

汾陽田屯沒得玩了,現在都是疫情時期,很多人都不出門了,而且好多人都在發高燒,所以說汾陽田屯那裏也不例外,現在都很少有人來往了,都沒人玩了,而且那邊也封鎖了,因為疫情汾陽田屯現在沒得玩了。

去山西省孝義市旅遊,有哪些好玩的景區景點推薦呢?

去山西省孝義市旅遊我認為比較好玩的景區景點推薦有:

首先,介紹壹下:孝義市,山西省轄縣級市,由呂梁市代管,位於山西省腹地偏西,呂梁山脈中段東麓,太原盆地西南隅,北與汾陽市毗鄰,西北與中陽縣相依,西與交口縣接壤,南與靈石縣相連,東南與介休市隔汾河相望。孝義金龍山風景區看介紹還是4A景區,新修的殿堂廟宇真吸引不了眼球,空空蕩蕩的讓遊客發怵。唯壹修建年代不詳,清光緒二十三年重修的金龍殿又讓現在的重修者重修的面目全非,更可憎的是在老殿的墻上竟刷上很醒目的現代標語。

綿山,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張壁古堡。張壁古堡位於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張壁村又稱作“張壁古堡”,位於介休盆地東南三面溝壑,壹面平川的險峻地段,海拔1040米,古堡充分利用依山退避,難攻易守的地理優勢,在地下建有長達3000米,上下三層攻防兼備的古地道,在地上築壘構城屯甲藏兵。

孝義皮影戲: 孝義皮影造型粗獷,簡練誇張,線條遒勁有力,極富韻味;劇目豐富,題材廣泛,極具學術價值。孝義是文化之鄉,歷史底蘊深厚;孝義碗碗腔、孝義皮影、孝義秧歌、孝義剪紙馳名中外,但是近些年這方面的人才顯得青黃不接,不是政府不重視,實在是現在的年輕人重金錢輕才藝,枯燥的藝術缺乏年輕人的關註。

孝義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分別是中陽樓、三皇廟、慈勝寺、天齊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分別是臨黃塔、寂照寺、小垣西廟。

山西有哪些美食極其名勝古跡,山西大院的結構布局和功能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全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裏,總人口近3400萬人,省會為太原,省內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市、區。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壹批)、平遙(第二批)、祁縣、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壹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 (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第壹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 張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遙縣嶽壁鄉梁村 (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 (第三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 (第三批)、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第三批)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五臺山、恒山、黃河壺口瀑布、北武當山、五老峰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臺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

第壹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土特產

山西的土特產品種類繁多。稷山的大板棗,杏花村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純正,味美無窮,暢銷國內外;山西老陳醋甜綿酸香,不僅調味上佳,還可消食、美容、殺菌;沁州黃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貢品;平遙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陽核桃,柳林木棗。太原頭腦等土產名吃也是風味各異、回味無窮。此外還有六味齋醬肉、雙合成糕點、推光漆器、晉祠大米, 隰縣金梨等。

特色菜

定襄蒸肉 五寨豬黑肉燉粉 羊雜燴 豬血灌腸 左雲羊肉餃子(楊千堡) 右玉羊雜

特 產

保德油棗 玻璃圪嘣 澄泥硯 大同黃花 大同藝術瓷 代縣剪紙 代縣推光漆器 段畝硯 繁峙黃芪 仿古鐵器 汾酒

廣靈小米 河曲紅果 恒山黃芪 黃河鯉魚 降龍木拐杖 晉祠大米 晉中剪紙 琉璃制品 面塑 木碗 平遙推光漆器

清徐葡萄 山西老陳醋 舒筋散 臺黨參 臺蘑 臺硯 同川梨 銅火鍋 推光漆器 羊毛地毯 原平梨 雲岡絹人 竹葉青 山西蘋果醋 米醋 山楂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裏,南北長約550公裏,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境界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與陜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

雙塔寺、中華傅山園、晉祠園林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臺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臺山的北臺葉鬥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

山西表裏山河,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大部分為山區和丘陵。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嶽恒山、五臺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嶽山。五臺山主峰葉鬥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最高峰。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長治和運城等盆地。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裏、河長在150公裏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裏、河長在150公裏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幹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裏。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壹瀉千裏,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裏。黃河流經晉陜峽谷,在吉縣壺口壹帶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瀉,形成壯觀的壺口瀑布。 山西地形復雜,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暖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異和垂直差異較大。

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因而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阻隔,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C,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C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C。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C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C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臺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壹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臺山區,三是呂梁山區。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壹,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動。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阪(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壹。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壹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壹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壹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壹。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壹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壹代,山西壹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壹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意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_6_1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誌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湧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壹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壹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壹《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襄汾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境內有馳名中外的“丁村人”遺址,還有陶寺夏代遺址春秋晉城遺址。另外尚有漢末黃巾軍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壘;以及史威村金代建築的“普凈寺”,丁村明、清居民建築等寶貴文物。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壹。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以及中國五嶽之壹的北嶽恒山;忻州旅遊區的五臺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等等。其中平遙古城和雲岡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山西省旅遊資源豐富,歷史古跡、風景名勝較多。較著名的有雲岡石窟、五臺山寺群、晉祠、應縣木塔、永樂宮、懸空寺、壺口瀑布、解州關帝廟、洪洞大槐樹等。 晉祠大米:產於太原晉祠鎮壹帶,這種大米,顆粒長,個頭大,外形晶瑩飽滿,呈半透明狀,米色微褐,做出飯來顆粒分明,香氣撲鼻。吃到嘴裏,味香甜,有韌性、粘性,有咬頭。晉祠大米所以質地優良,是由於水上關系。生產這種大米的稻田,用晉祠難老泉水澆地,這種水,水溫低,含有明礬等礦物質,加之晉祠附近村莊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於水稻生長。

清徐葡萄:產於太原清徐縣境內。這裏是國內著名的葡萄產區之壹,素有“葡萄之鄉”的美稱。清徐葡萄已有壹千余年的栽培歷史,葡萄產地主要分布在縣城西北壹帶的山定。這裏生產的葡萄品質優良、味美香甜、色澤鮮艷、含糖量高。唐朝詩人劉禹錫來並州曾寫有葡萄歌,贊美清徐葡萄。葡萄產地的土質、陽光、氣候、水源都適宜葡萄的生長。經過多年的積累,已形成壹套完整的栽培管理技術,養植經驗。清徐葡萄現有五十多個品種,最著名的優質品種為白瓶兒、黑雞心、紫龍眼三種,其中白瓶兒葡萄為最好,顆粒大,每位約七、八分,直徑達三、四分。

老陳醋:山西醋很有名,老陳醋是山西醋中的珍品。

據傳,周代時,在山西就開始了醋的生產,而老陳醋,在春秋戰國時代,古晉陽就有壹些作坊開始釀造。第壹個正式推出“山西老陳醋”名牌的,是制作人王來福。清朝順治年間王來福來到清源(今清徐縣),利用當地原料充足、水質優良的條件開辦醋坊,改陳年白醋為熏醋。實際上,老陳醋的釀造要比王來福早得多。

山西醋品種繁多,老陳醋為其代表性的名產。其它還有陳醋、普醋、雙醋、特醋、名特醋、味醇等許多品種。如從生產醋的原料區分,則有高梁醋、玉米醋、小米醋、柿子醋、果醋、酒糟醋、粉渣醋、紅薯醋等多種。老陳醋,具有壹般醋的酸醇、味烈、味長等特點,同時,還具有香、綿、不沈澱的特點。另外,老陳醋儲存時間越長越香酸可口,耐人品味。而且,過夏不黴、過冬不凍,顏色深橙,為山西醋中獨具壹格、質地優良的佳品。

太原玉雕:太原玉雕歷史悠久,雕刻工藝精致、細膩,所用原料石質精美,產品品種多樣,它既是太原古老文化的象征,又是太原人民智慧的結晶。太原玉石資源豐富。近處,婁煩縣產玉石,晉中地區盂縣產綠軟玉、剛玉;遠處,晉南夏縣產碧玉,臨汾、鄉寧產瑪瑙,這是太原玉雕能夠從古至今沿襲發展的重要原因。太原玉雕,就是根據天然玉石資源因料取材,因材施藝,在玉雕大師們的精工刀刻下形成了色、形、態俱佳的工藝美術產品。位於太原的山西工藝美術廠的玉雕,近年來有了新的發展,在表現名勝古跡、花卉、人物等方面既繼承了太原玉雕的傳統手法,又在這壹基礎上大膽創新,精心雕刻了許多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玉雕新產品。

太原仿古鐵器:太原仿古鐵器是太原古代冶金技術的繼承和發展。太原晉祠宋鑄鐵人名聞中外,就是太原古代冶金技術高超的最好歷史見證。近年來,太原北城區金屬工藝廠以優質生鐵作原料,陸續生產仿石鐵器。他們的產品品種繁多,用工精細,產品形象酷似原物,如“馬超龍雀”、“明九龍鼎”、“雲岡佛頭”、“晉祠鐵人”等,形象逼真,神態自如,與原物陳列壹處,凡可亂真。

琉璃制品:太原盛產琉璃制品。早在盛唐,已經“碧瓦朱甍照城郭”。明清時,琉璃瓦已遠銷外省。太原馬莊蘇家制琉璃,據傳始於盛唐,這些琉璃制品,裝點了山西眾多的古文物、古建築,至今依然閃爍著光輝。婚嫁 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壹樣,壹般都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盡管時代變遷,移風易俗,但大體仍沿舊習,特別是農村,重要禮儀程式,墨守成規,至今未變,大致都須經相親、訂婚、結婚、回門四個步驟。

相親:媒人為男女提親,介紹雙方的情況,如年齡、屬相、生辰、人品、長相,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為人等。兩家權衡條件,集眾人商議後,有意結親者,男子隨媒人到女家相看。雙方同意,即約時間,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飯,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離去。

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多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換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禮給女方,並設宴慶賀。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後,擇日領取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遊,成婚後,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 ,

結婚:迎娶前壹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並通知娶期。之後,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未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壹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餅".

迎娶日,男女家壹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早飯後,男方奏鼓樂、擡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現在基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壹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壹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壹個瓶子,瓶中插壹棵蔥,謂之"生根立後";帶五根肋骨的豬肉或羊肉壹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後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女方設茶水、糖果、糕點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換上男方帶來的衣服(壹般為紅綿衣、綿褲),向父母拜別後,由胞妹摻扶上轎(車).同行人有送新的,開箱子的,後有"賀堂"(又稱圓飯)者隨行,按事先擇好的時辰進入男家。到男家後,新娘由攙親者攙引,踏"紅氈"進入新房,並為"賀堂"者"燒茶",吃"進門飯".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禮畢即開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間新郎新娘要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鬧洞房儀式,俗稱"倒寶壺",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猜謎語,說笑話取笑,後夫妻吃對面飯,深夜方畢。第二天壹早,新郎新娘向親戚朋友行禮,稱:"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後舉行),並由受拜方出禮錢表示祝賀。

回門:壹般在結婚典禮的次日,女家派人和車,親邀新郎新娘回門,設宴款待新郎新娘及女方親朋好友,席間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當晚或第二天返回。婚後第四日,女隨婿省親,稱為"住對月"或"住四六".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朔州的婚禮風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禮節從簡。

喪葬 古代朔州的喪葬禮儀程序極其繁瑣,壹般可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三等。

人亡後著壽衣,打破壹孔窗戶紙,扶戶門板上,停於後杭,殺"倒頭雞",頭下燒紙、點燈、上香致祭,子女放聲號哭,此為小斂。然後貼"殃狀"並掛"告天紙"於街門外,訃告鄉裏。晚輩披麻戴孝,孝子戴重孝到人主(死者至親)家稽首報喪。次日晚移屍入棺,俗稱"入斂",屍體蒙紅布,虛掩棺蓋,停柩於堂屋,置供品,點長明燈,朝夕奠。親友、族人、鄉鄰前往靈前燒紙吊唁。

營口有什麽好玩的地方

月亮湖旅遊區、赤山、望兒山、青龍山、西炮臺遺址等。

月亮湖旅遊區、赤山、望兒山、青龍山、西炮臺遺址等。

1、月亮湖旅遊區:是國家4A級旅遊區,位於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部渤海之濱,處於城市的中心地帶,西臨遼東灣。是集娛樂、休閑、文化、飲食、觀光、健身、度假為壹體的大型綜合性旅遊景區。

2、赤山:位於蓋州市萬福鎮東,羅屯鄉與礦洞溝鄉交界處。距蓋州城40公裏,距營口市75公裏。占地20多平方公裏,早在唐初就是遼東名山之壹,清代時是遼南道教名山。

3、望兒山:位於熊嶽鎮東兩公裏處的望兒山,山峰陡立,平地拔起,高82米,海拔高106米,山頂有壹藏式青磚塔,名曰望兒塔,建於明末清初,遠看如壹位母親佇立山頭日夜守望大海,盼望遠方的兒子歸來。

4、青龍山:位於蓋州市陳屯鎮,是著名的避暑勝地。青龍山總面積不大,但山上蒼松翠柏,奇巖怪石,山花野果,鳥翔鹿鳴,恰似壹個天然形成的碩大盆景,秀外而慧中。

5、西炮臺遺址:位於營口市西部西市區遼河入海口東岸,距市中心3公裏。其猶如守邊老將屹立於渤海之濱,晝夜守衛祖國海疆。西炮臺始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竣工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

田屯在哪裏?

雲南省大理州鶴慶縣草海鎮田屯村 該行政村隸屬鶴慶縣草海鎮,地處草海鎮東邊,距鎮政府所在地6.25 公裏,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城2公裏。東鄰小水美,南鄰金墩鄉金鎖村,西鄰雲鶴鎮,北鄰太平村。轄1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15戶,有鄉村人口3025人,其中農業人口2911人,勞動力1560人,其中從事第壹產業人數1307人。 全村國土面積1.8平方公裏,海拔2190米,年平均氣溫 13.7 ℃,年降水量9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821.8畝,人均耕地0.97畝,林地245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60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00元。 另外山西汾陽還有壹個田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