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韓城導遊詞

韓城導遊詞

作為壹名優秀的導遊,經常需要使用導遊詞,導遊詞不是壹代壹代都統壹的,壹定要立足實際,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有的放矢。導遊詞應該怎麽寫?以下是我在韓城精心整理的導遊詞。歡迎閱讀收藏。

韓城導遊詞1走在韓城,寺廟樓閣,宮殿故居,古跡很多。松柏也散發著壹種古樸典雅的氣息,耐人尋味,但我壹直以為它的厚重源於司馬遷。任何壹個來韓城的人都不會錯過參觀司馬廟。

從韓城芝川鎮往東,沿著壹條寬闊明亮的柏油大道走,穿過兩旁的房屋,眼前豁然開朗。向南望去,壹座高山巍然聳立,翠柏蔥郁,若隱若現的寺廟躺在翠柏的懷抱中。

走過智秀古橋,壹座高大的磚木牌樓映入眼前。鏗鏘有力的漢字“漢太師司馬廟”熠熠生輝。踏上青石鋪就的道路,再踏上十幾級臺階,便是正門,門匾是壹行隸書“漢太師司馬遷廟墓”,字體風格典雅,大氣高貴。進了大門,青石鋪成的小路,蜿蜒曲折,壹直走到山頂。路旁的松樹挺拔,高聳入雲,松柏間山雀清脆的鳴叫聲給群山帶來了寂靜。

當妳爬上小斜坡時,妳的眼睛突然睜開了,壹座宏偉的祠堂矗立在妳的面前。仔細壹看,上面有“司馬遷格言警句及中國草書警句展室”的牌匾,屋檐四周紅漆凹凸不平,顯出風雨滄桑。走進寬敞的展廳,散發著筆墨香味的石碑令人印象深刻。環顧碑刻,只見書法或奔放,吞萬裏,或雨散,潤物細無聲,或大鵬起風,鯨魚噴浪;或從懸崖上墜落,驚鴻壹瞥,多少文人墨客在這裏留下了足跡,留下了對史聖的懷念和敬仰。回過頭來看,精心構建了“集天下舊聞,考之,驗其成敗”理論的太史公,絕不會想到他背後的輝煌與高貴。茫茫梁山!壹望無際的黃河!誕生了如此驚人的天才!

走過磚木結構的牌樓,可以看到雄偉的司馬廟巍然屹立在漢譯英坡上,松柏環繞,蒼翠欲滴,踏著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循著千百年來仰慕者攀登的腳步,踏著“神道”登上廟墓的石階,以* * *九十九級的石階,像壹條長龍,蜿蜒進入山頂。爬樓梯;但是,感覺山很陡,眼界很寬。回頭看身後,黃河遙遠,川源如畫。這是壹座超越世間萬物,獨活壹山的巍峨祠堂!站在時間的年輪裏,妳在默默地和人說著什麽?

歷經風雨侵蝕的“河山太陽”巍然屹立。此後再上九級臺階,就是被韓城人民譽為“太師高芬”的司馬廟。進了祠堂,只見“廟宏偉,方將列”。庭院裏,翠柏參天,花木秀美,松柏間鳥鳴,壹片靜謐。“史聖錢球”四個大字令人印象深刻,兩側對聯“挺拔挺拔,留得直,遨遊雲端,令人印象深刻”。殿內,司馬遷如尊而坐,長髯明眸,顯示出非凡的抱負和胸懷。寺內石碑眾多,多為後人所銘記和評價,尤其是郭默。正如詩中所雲:“龍門有靈秀,郁忠有蛟龍,學養有前所未有的財富,文章出類拔萃。慈悲如斧,呼氣如霓虹。如果妳追求妳的父親,妳將是壹個偉大的歷史學家。”這首詩高度贊揚了司馬遷壹生的成就。看到這裏,我不禁想起魯迅對《史記》的高度評價:“壹個史家的絕唱,離騷無韻。”

司馬遷墓嵌青磚,刻八卦磚。據說它是應元世祖忽必烈汗的命令建造的。墓頂有壹株千年古柏,蒼勁有力,纏綿悱惻。如壹只巨大的手掌撐著天空,柏樹在歌唱跳躍,聲音淒涼,仿佛在感嘆那段美好的歷史。墓室也是柏樹環繞,漆黑壹片,空無壹人。千年古柏旁邊,壹棵碧綠的古柏巍然挺立,與這棵千年古柏相映成趣。後來有幸看到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寫的《夢碑》壹文。其文如下:永輝二年九月,刺同州,夜坐西廳。如果是,如果不是,我還是從夢中醒來。我看見壹個女人化著濃妝在哭泣。她說:“我的妃子也是漢朝太師司馬遷的仆人。她是趙平原人,姓清娛隨其名。我是17年搬來的,因為我搬過名山,還帶了妾來這裏。因事遷居北京,卻住在原地,後又遷離,亦悲葬長樂閣西。天帝沒有饒過我的命,所以他掌管了這片土地。誰知道幾代人何時更替?補血的食物在哪裏?妳也將是土地的主人,不與人與神分離,乞求壹座墳墓永垂不朽。我意識到了。明曰:“汝乃淑女,不配與世。君子之道,終有失誌之時。幾千億年來,斯裏蘭卡人都是吃血的。“可惜如此珍貴的石碑拓本並沒有流傳開來,而這個令人心酸的夢碑故事卻把人們的思緒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空,讓人為那個始終不渝的女子流下了同情的淚水,更為石公犧牲了許多悲慘的生命而惋惜。我不禁把那棵奇怪的柏樹和《夢碑》的故事聯系起來。是因為娛樂的誠意才覺得有靈性嗎?鑒於此,我寫了壹首詩來紀念它:

蒼山梁山,蔥郁翠柏。

石公廟,高而廣。

在水裏生活久了,聽起來很難過。

娛樂的野心是理智的和精神的。

當我們下山時,已經是日落時分了。向我們身後望去,已經是綠油油,壹片燦爛。

韓城導遊2這是壹個內室孕育的城市,沒有人認識她;這是壹個安靜了千年的“小北京”;這是壹座蓄勢待發,即將揭開面紗的秘密仙城!

放眼西北、關中東北的疆域,壹顆璀璨的明珠屹立在渭北平原上,如海市蜃樓般虛幻,它最美。在三千年的長河中,朝代更叠,歷史起伏。隋煬帝開年間,終於出了壹個響亮的名字——韓城!

位於陰山和秦嶺之間,秦晉省交界處,三面環山,東臨黃河,形成類似“盆地”的山城,故有“七山壹水兩田”的地貌。天時地利人和,感動神神的照片,土地物產豐饒,田地肥沃;中國著名的胡椒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更何況這裏壹直是西北工業重鎮,龍門園區,以煤炭為主,居全省第壹,所以被稱為“渭北黑帶”。

翻開古書,夏商周勇,大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順應民意,造福人民。黃河的咽喉,猶如鬼斧神工,讓韓城大吃壹驚。人類最早的工程是同類中的第壹個。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千年遺址,散落城鄉內外。歷史繼續前進,黃河連環曲折,洶湧澎湃,歷史的車輪戛然而止。西洋周年時,韓城被定為梁和韓後國的都城,從而忠實地記錄了壹個民族的興衰。

在繁星點點的首爾,司馬遷是最能照耀中國的人。史聖是司馬永遠的遺產。如果妳追求妳父親的功績,妳會成為壹個偉大的歷史學家。在研究天人之際,可以改變過去和現在,成為壹家之言。從漢武帝到漢武帝後期,52.65萬字是最好的字,中國的古跡都寫了三千年了。可謂“史家絕唱,離騷無韻。”離城二十裏,司馬遷廟南梁少,堂中多碑,柏樹參天。這座建築宏偉壯觀。俯瞰整個廣場,大氣壯觀,文化氛圍極其濃厚。是百萬遊客追憶壹代聖賢的首選。

如果說平遙和麗江古城是人類歷史上的兩大奇跡,那麽毫不誇張地說,韓城古城毫不遜色。韓城在上世紀錯失申遺機會後,意識到文化是延續生命線的法寶。因此,古城已經成為韓城的重要名片和核心。追溯它的歷史淵源,我們驚訝地發現它建於隋唐時期。在1500年的歷史興衰中,含蓄而不張揚。當妳置身其中,妳會被它的文化氛圍所陶醉。五街七十二巷,街巷雅致,巷弄古樸。壹個“美”字如何能充分解釋輪回中的明清?

都說愛上壹座城市,是因為這座城市裏住著某個人,其實不是,而是因為這座城市裏有壹道美麗的風景。在龐大的古城中,最著名的是全國各縣市最多的博物館。文廟,東瀛寺,城隍廟。三廟貫穿,南北壹線。功能不同,建築長。從唐宋到明清,為元朝所稱道。豐富的文化基因使得韓城自古就有尊儒好學的傳統。據統計,明清兩代科舉共有1.396名考生,其中進士1.654,38+0.9,舉人550,龔升727。住在五類以上的有130多人。僅清代就有1狀元,2回元,11謝園,都被譽為“解題的繁華地區”、“讀書的繁華地區”。還有壹代史聖,兩朝狀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禦史,父子知州,祖孫總督,兄弟侍郎,南北史,壹母三士。

2019年,梁代村出現了壹個令人震驚的兩周規模的貴族古墓群,沈睡了三千年的郭蕊地下墓從殷墟中誕生,緊隨其後的是兵馬。規模之大,數量之多,檔次之高,保存之完好,真實地展現了古瑞的繁榮,也給後人帶來了神秘的色彩。

帶著遐想,我們對這座古城心生敬畏。在朝代更替和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韓城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而受到歷代兵家的爭奪。經過千百年的回縮和沈澱,韓城形成了“壹城文化,壹城歷史,壹城壹城景區”的格局,其中,元代建築遍布城鄉。據統計,韓城的元代建築在陜西各大文物大省中名列第壹,其中以趙普廟和大禹廟最為重要,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天然建築博物館。而這是韓城所有古建築中最值得驕傲的王牌。

韓城,自古以來商業往來繁盛,晉商雲集。明清有“八大家”,使韓城成為富庶之地。離城九裏,有壹個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黨家村。被列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兩次入圍世界遺產申請,被國家領導人李瑞環稱為“民居之寶”。100多套仿古四合院再現明清商賈繁華。木雕、石雕、磚雕都有;舊傳統、舊習俗、舊面貌,渾然壹體,整個村落幹凈古樸,是當之無愧的人居活化石。

韓城用3000年書寫了半個中國歷史,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輝煌的壹筆。從趙氏孤兒,到抗日戰爭烈士,這是壹座韓城精神的豐碑。而這些,最後,演變成了韓城人的性格。以韓城雄壯厚重的大鼓為代表的900多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韓城40萬人的精神世界!

從郁秀大橋旁的淇水河到黃河龍門濕地、韓城,不僅有著濃郁的人文風情,西部的原始生態林也給這座古城披上了壹道天然的綠色屏障。雪峰水庫、猴山、香山紅葉、大嶺風光、香山石、玉山神韻,各有特色,美不勝收。有數百種珍禽,在中國很少見。真是“韓城後花園”。

回顧歷史,我們充滿了榮耀。

放眼當下,我們信心滿滿。

面對未來,我們展顏人充滿期待。

xx之際,我們高舉建設五型城市的大旗,以振興韓城省內旅遊文化產業、黃河金三角、關中-天水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陜西東大門建設為契機,把工業和旅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向陜西經濟縣市五強、全國百強進軍。相信在市委和韓城市旅遊局的領導下,韓城在不久的將來壹定會在中國脫穎而出。

韓城導遊詞3司馬遷墓又稱“司馬遷祠”、“太史可法祖屋”。我們用“記者證”免除了大家35元的門票,輕松進了大門。

我發現記者證在陜西各地都很有用。大部分的景點和歷史遺跡都尊重作家和記者,免費放生。就連人均門票昂貴的90元參觀秦兵馬俑紀念館也不例外。這說明了陜西人尊重文化,尊重文化人的博大胸懷,也說明了司馬的遺產是長久而持久的。銅臭彌漫的南方城市,到處都要錢,各個部門都要收費。憑記者證免費參觀名勝古跡幾乎是不可能的(背景除外)。換句話說,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地區,文化和文化人已經貶值了。

司馬遷的墓建在壹座高山上。進入寺門,壹眼就能看到壹條陡峭的司馬古道。這條古道最初叫“韓壹坡”,後來因為建在古道的北側而被稱為“司馬遷廟”。據《司馬古道碑》記載,這條古道最早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晉(魏)國河西要道。秦朝建立後,是韓城及周邊地區通往長安京都的必經之路。現存的石條是北宋時期鋪設的。原來長度1500米,現在只剩300米了。歷經800多年的風雨,光滑的石條已經凹凸不平。石條上清晰而眾多的車轍,是這裏曾經繁華的歷史見證,也似乎預示著司馬遷的跌宕起伏和悲壯人生。

沿著司馬古道拾級而上,司馬遷墓就在我們頭頂上方。我立刻體會到了建廟人和修墳人的良苦用心——司馬遷不屈的靈魂,應該棲於壹座高山之上,棲於眾生之頭,以供千古敬仰,後人仰望!

在司馬遷墓前,有壹座清乾隆年間的韓城縣令呂的黑色大理石墓碑,刻著“漢太師司馬陵園”。墓頂有壹棵古柏,是第壹任修廟人殷吉在金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種下的,距今已有20年的歷史了。它就像壹個歷經滄桑的世紀老人,默默地卻清晰地俯視著地球上的壹切。在司馬遷墓的周圍,有幾十棵小柏樹,樹齡不長,明顯是後人栽種的。傳說司馬遷劫難後,為避災,其家分兩批逃亡,改姓:壹家改姓“通”在“司”之前;壹個在“馬”前加了兩點水,改名為“鳳”。在我們拜謁司馬遷墓的那壹刻,在司馬遷墓園的腳下,有壹個許村。很多村民都姓馮,自稱是司馬遷的後代。

韓城旅遊指南4韓城位於齊魯河山形構造前弧東翼與新華夏系構造體系第三沈降帶的復合部位。以東北-西南向山前斷裂(韓城斷裂)為界,東南部屬於魏奮地塹,西北部屬於鄂爾多斯地臺向斜的陜北盆地邊緣褶皺區。結構復雜,礦產豐富,有發生中強地震的條件。

韓城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深山多為梁形山,海拔壹般在900米以上。漢(城)與黃(龍)交界的大嶺海拔1788米,是全市最高點。中部淺山區多為黃土丘陵,海拔600 ~ 900米。東部黃土塬海拔壹般在400 ~ 600米,下遊四川路和黃河灘地海拔大多在400米以下。城南的治川口海拔357米,是全市最低的地表。境內既有山地,又有平原、沙灘等地貌,其中深山淺丘占總面積的69%。

韓城地處暖溫帶半幹旱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較多。年平均氣溫13.5℃,積溫≥10℃為4626℃。年平均降水量559.7毫米,無霜期208天,日照2436小時,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但降雨不均勻,大多集中在7、8、9月。春夏季易發生幹旱,夏季陣雨多,強度大,水土流失嚴重。

韓城的民間藝術早在宋元時期就已初具規模。明清時期,韓城秧歌從“地攤”走上舞臺;南苑上的百鑼大鼓、提芯,巨大、粗獷、壯美;北苑上的魔樓和後芯都是獨壹無二的,獨壹無二的。在節日和婚禮中,人們用花包子、布戲和刺繡來表達他們的美好感情和祝願。民國時期,山西蒲劇、陜西秦腔逐漸占據韓城舞臺。韓城解放後,韓城的文化藝術事業進入了壹個新時期。民間藝術遺產不斷被挖掘整理,社會火種不僅活躍在喜慶的城鄉,在1985春節,塵封已久的“神樓”再次與群眾見面。通過多次展覽,民間手工藝品得到了進壹步發展。民間文學越來越繁榮,同時煤炭文學也在興起。群眾性的書法藝術創作活動吸引了大批青少年。鄉鎮文化站從單純的彈唱逐步發展成為以宣傳科技為重點,全面開展各種活動的“文化大院”,不僅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也促進了科技的發展。

有人說愛上壹座城市是因為有某個人住在裏面,但不是因為裏面有美麗的風景。

翻開史書,三千年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在浩瀚的長河中,朝代更叠,歷史起伏。隋煬帝開年間,終於出了壹個響亮的名字——韓城!

在中國的西北,關中的東北,壹顆璀璨的明珠璀璨地矗立在渭北平原上。“七山壹水兩田”的地貌造就了它的良田和物產。水土氣候良好,故名“中國大紅袍花椒”。由於其盆地狀的地形和高產的煤炭,它也被稱為“渭北黑帶”。所以龍門工業園是主要的經濟龍頭。

探索古文化,領略風土人情。韓城自古就有風水寶地,人傑地靈,文物薈萃,東西豐富。經過時代的回縮和沈澱,韓城形成了“壹城文化、壹城歷史、壹城壹城景區”的格局。追根溯源,夏、商、永州、大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順應民意,造福人民。黃河的咽喉,猶如鬼斧神工,讓韓城大吃壹驚。人類最早的工程是同類中的第壹個。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千年遺址,十余處散落城鄉內外。回望西洋紀念日,韓城被授予梁和韓後國的都城,忠實地記錄了壹個民族的興衰。

在韓城,司馬遷的廟建築宏偉,是所有風景中最高的。史聖是司馬永遠的遺產。如果妳追求妳父親的功績,妳會成為壹個偉大的歷史學家。在研究天人之際,可以改變過去和現在,成為壹家之言。從漢武帝到漢武帝後期,52.65萬字是最好的字,中國的古跡都寫了三千年了。離司馬遷祠不遠的三義墓,見證了兩千多年前趙氏遺孤程英與司馬遷壹樣的不朽。

上個世紀,韓城與麗江、平遙齊名。現在,這座在閨房中長大的古城正在被揭開面紗。五街七十二巷有770多座風格各異的古建築,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國縣市最著名的博物館。文廟,東瀛寺,城隍廟。三廟貫穿,南北壹線。功能不同,建築長。從唐宋到明清。尊儒好學,源遠流長。壹代代人才輩出,最終贏得了“科舉之鄉”、“解繁華區”、“儒者醇香”的美譽

對於想探索的朋友來說,200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梁代村壹定不能錯過。沈睡了3000年,郭蕊的地下墓誕生了,超越殷墟,追隨兵家。規模、數量、檔次、保存完好,真實地展現了古瑞的繁榮。如此神秘的不僅僅是墓葬,還有歷史帶給我們的大量元代建築,尤其是趙普廟和大禹廟,不愧為陜西文物大省之首。文史之鄉良好的地理環境,勤勞的人民,人才輩出,人類生活的活化石黨家村更是聞名遐邇。它的古樸典雅,把我們帶到了670年前的明清盛世,讓我們看到了民居瑰寶的風采,體驗了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韓城黃河之畔鑼鼓之鄉的魅力。

韓城不僅有著濃郁的人文風情,西部的原始生態林也給這座古城披上了壹道天然的綠色屏障。雪峰水庫、猴山、香山紅葉、大嶺風光、香山石、玉山神韻,各有特色,美不勝收。有數百種珍禽,在中國很少見。真是“韓城後花園”。

十二五之際,我們將人文與自然相結合,努力造福韓城40萬人。高舉建設“五型城市”大旗,利用省內計劃單列市機遇,通過投資陜西、黃河金三角、關中-天水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陜西東大門建設,振興韓城旅遊文化產業,把工業和旅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向陜西經濟縣市前五、全國百強進軍。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和韓城市旅遊局的領導下,韓城在不久的將來壹定會在國內市場脫穎而出。

我第壹次知道司馬遷的名字,是在小學背《老三章》的時候:“中國古代有壹個叫司馬遷的人說,‘人終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中學課本上,我學到了他寫的陳涉起義和鴻門宴的故事。我能記住的話是“要有錢,不可相忘”和“燕知鴻鵠之誌”。印象比較深的人的名字是劉邦、項羽、張亮、樊噲、範增、項莊。當我成年後,我讀了他的《給任的信》,想象著什麽是生命的血淚。直到最近,當人們走進陜西韓城的司馬遷廟,聽著導遊的講解,壹個“不完整”的司馬遷顯得很沈重。

據導遊介紹,神社裏的紀念碑是應元世祖忽必烈汗的要求而建的。墓頂圓形是蒙古人的習俗,不清楚司馬遷真正葬在哪裏。墓祠附近有壹許村(即許字分司馬遷“余二氏”),許村與童(字左有壹豎)和馮(字馬左有兩點)等姓居住,據說是司馬遷的後代。從上世紀1963到司馬遷去世,童、馮兩個姓氏並沒有聯姻。他們用這種嚴格的習俗來提醒後人,他們都是司馬遷的後代,他們是壹家人。

回來後查了幾種資料。司馬遷的出生日期是公元前145年,大約是公元前145年或者說是公元前135年。對於死亡年份,據說是“公元前87年?”,有的幹脆用“?”。班固作為歷史學家,出生比司馬遷稍晚,有確切的生卒年。作為作家,司馬相如比司馬遷稍早,也有確切的生卒年。所以,司馬遷就在沈默中悄然死去了。死後依然羞愧,沒有人願意再提起他,甚至他的後人也不敢公開以“司馬”為姓。司馬遷38歲的繼父是太史令。47歲時為李陵下獄入獄。47歲,應該是西漢子孫滿堂——沒有記載司馬遷絕世。可見,司馬遷的閹割不僅影響了當時與他有關系的人,也影響了他的後代。

據不準確計算,忽必烈定國為元,距離司馬遷去世已經1300多年。其間,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四分五裂,戰亂不斷,隋朝短命,更不用說;後面經常被人稱道的盛唐、大宋,似乎也忘記了司馬遷,而修墓這壹慈善事業卻留給了少數統治者。漢武帝不僅要滅司馬遷的身體,還要滅他的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目的達到了,1300年就是明證。被閹割的人似乎患有某種可怕的傳染病,沒有人願意和他們交往,更不用說建造廟宇和墳墓。只是在這壹點上,蒙古人比漢族統治者更健壯。

漢武帝的生卒年月自然是詳細的。陜西興平,他的墳如小山,骨頭安然無恙。這與司馬遷的“身殘體穢”(司馬遷《報任邵青》)和死後不知葬在何處相提並論。然而,中國有很多皇帝,而司馬遷只有壹個。有些人的墳墓挺大,但很快就被遺忘了(甚至可能被盜墓賊記住了);有些人死了沒有墳墓,但是很多年後,人們為他建了壹座墳墓。有些墳墓僅供觀光,有些則供觀賞。這恐怕是漢武帝始料未及的。

站在漢武帝陵前,放眼望去,眼前是壹座山。過去印象中的“大才”,早已蕩然無存。在司馬遷衣冠冢的穹頂前低頭,史記仿佛壹頁頁翻到我們面前,已經翻了20xx年;20xx年後會繼續往下翻。他沒有完整甚至斷斷續續的履歷,這並不影響他的偉大。他沒有留下屍骨,人們用史記為他塑造了金身。他的後代保持匿名。中國人當中誰不以他為榮?

司馬遷墓位於韓城以南10公裏處芝川鎮南門外,黃河西岸涼山東麓。整個寺廟建在高聳的龍亭上,東臨黃河,西枕梁山,北有豎壁,南有深谷,下有古車馬。登高望遠,氣勢磅礴。司馬遷祠始建於西晉永嘉(310)。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過芷陽橋,直通神龕和陵墓,由大石頭輔助,依山勢坡度逐級上升。主幹道上有壹座“漢臺史可法祖屋墓”牌坊。寺廟依山而建,磚石砌成,面積壹個比壹個大。每個平臺之間都有石階相連,層層上升。前三層平臺有建築,下壹層是司馬遷的磚墓。這座圓形墓建於元代。墓前是清乾隆年間的畢元?“韓太師墓地”墓碑,上面有古柏,像壹條龍。太史陵園第三座磚牌坊上,鐫刻著“河山楊”二字,出自司馬遷自傳中“河山楊”壹句。寺內正殿有壹尊司馬遷的塑像,方臉,長髯,兩眉分鬢,顯出壹種非同壹般的嚴肅誌氣。

壹九寺墓的建築是從坡到頂,依崖而下,步步為營。登上山頂,東望滔滔黃河,西望雄偉的梁山,南望古魏長城,北望長流水。可以說是山環水繞,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勢和美麗的風景反映了司馬遷高尚的人格和偉大的成就。

145-紀源之前?子子長,西漢夏陽(今韓城南)人,我國著名的燃氣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曾參與《太初歷》壹書,並對歷法進行了改革。在貪腐方面,他寫了130篇的《史記》,達到52萬字,是我國最早的通史。魯迅稱贊《史記》“史家絕唱,離騷無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