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徽州幾縣中余氏的來由

徽州幾縣中余氏的來由

壹、 姓名起源

余姓起源有三:

1、 據《風俗通》載,余姓為“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春秋時,秦國有個臣醫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於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壹宗。

2、 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後。據《國語》載,“潞、洛、泉、余、滿五姓,皆赤狄隗姓。”

3、自稱系鐵木復姓所改,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明太祖朱元璋聽信讒言,要捉拿鐵穆宰相的九子壹婿。九子壹婿星夜出城,逃至貴州,見太祖親領追兵前來,就躲在鳳錦橋下。追兵到來時,有人見橋下水波動蕩,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細查,隨口說:“江中有水,水中有魚,何必大驚小怪,快快繼續向前追趕。”鐵穆氏十兄弟逃脫後,原想改鐵穆氏為金氏,最後決定改為余氏。“余”比金字少壹橫,又是“水中有魚”的魚字的諧音,堪稱壹字雙關。此類余姓世居廬州(今合肥),後世避紅軍之亂逃入四川,清代又遷雲南\貴州.其祖為元太祖鐵木真,統稱為鐵改余氏.

二、 遷徙分布

歷史上,余氏基本上是壹個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陜西鳳翔至鹹陽壹帶具體播遷情況因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考。大致上講,余姓於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壹帶,並落籍此地繁衍發展。漢以後,我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壹帶的望族。又由於北方戰亂,余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後,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並形成東南壹帶兩處望族。余姓遷入福建、廣東等地,始於唐末宋時。明清之際,余姓不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清嚴堂”:宋代余元壹,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時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裏找壹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後來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錫為奉化郡公,死後謚“忠惠”。

郡望

新安郡:晉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臨淮郡置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時改為郡。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相當於今浙江臨安、余杭、德清壹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四、 家乘譜牒

山東:泗水余氏會通世譜五卷外紀壹卷

江蘇:鎮江京江余氏宗譜四卷、鎮江余氏宗譜四卷

<浙江:淳安遂安西澗灃南余氏族譜三卷、象山峰北余氏宗譜壹卷、長興麻圓余氏宗譜十二卷紹興會稽余氏支譜十卷首壹卷、常山余氏宗譜七卷

安徽:余氏族譜(卷數不清)、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譜不分類、休寧余紹賢堂族譜三十卷潛山余氏宗譜三十卷首壹卷

福建:安溪余氏族譜不分類、長樂余氏世譜家傳不分卷 江西:撫州梨溪余氏宗譜(卷數不清)

湖南:新洲余氏宗譜二十九卷首六卷

廣東:余樂族譜三十卷、曲江余氏族譜四卷

四川:長壽余氏族譜壹卷、榮縣余氏族譜四卷

余、佘

(百家姓典故)

余佘系出壹源 兩姓誼屬弟兄

“余”與“佘”,都是漢人的姓氏,兩個字看起來極為相似,如果不仔細分辨,可能有許多人還看不出其間的那點些微差別呢!

關於“余”、“佘”二字之間這壹段錯綜復雜的關系,可以從古人楊慎的筆記上,看出大概。楊慎是這樣說的:“今人姓有此而妄寫作佘,此不通曉說文而自作聰明者,余字從舍省,舍與蛇近,則禪遮之切為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稱曰沙家,即佘家之近聲可證,而賒字從佘,亦可知也。”

另外,清代學者張澍在《姓氏五書》上也指出:“古有余寫佘,余之轉音為禪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

從這兩段記載,“余”與“佘”兩個字,以及兩個姓氏之間的關系,便十分的顯然了——兩個姓氏系出於同壹來源,根本就誼屬兄弟。

余、佘二氏的系出壹源,還可以從他們的繁衍地點,找到有力的證據——

《姓纂》壹書中指出:“余,望出新安,秦由余之後,代居歙州。”

《姓苑》上則指出:“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

由此可見,余、佘二氏,過去主要都是繁衍於新安,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歙縣壹帶。而佘姓的最早出現,很可能是唐代的江西南昌,因為,在歷史上頭壹個出現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學博士佘欽,他的籍貫就是南昌,由此判斷,江西與安徽既屬鄰地,從安徽繁衍到南昌的余氏,由於某種緣故或是偶然的因素,而使自己的姓氏少掉了那麽壹小截,變成了佘氏,自也是極為可能的事。

根據以上的這些資料,余、佘二姓的誼屬兄弟,應該是八九不離十的,那麽,余氏的始祖,也應該就是佘氏的始祖,余姓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姓纂》上的考據是“秦由余之後,代居歙州”。這位為後來統壹天下的秦國奠定富強基礎的由余,正是後世余姓以及佘姓的始祖。

余氏的南遷,根據後世學者考證,應該也是在唐代之後,否則,那個時候的新安和南昌也就不會有余姓甚至佘姓的名人出現了。換言之,在中國的北方和南方,余氏的後人是同時在不斷地繁衍滋長的,而余姓的轉為佘姓,則是發生在江南的事,北方各地,最初並沒有姓佘的人,後來也是從江南遷移去的。

余、佘二氏,雖然源遠流長,有著將近三千年的歷史,但奇怪的是,他們的出人頭地卻遲至唐代以後,而大露鋒芒於宋代之時。

宋仁宗的天聖年間,有十分著名的“四諫”,指的是當時在朝廷只擔負言責的歐陽修、王素、蔡襄以及余靖四人,其中的余靖,正是廣東曲江余家的傑出子弟,十分受到當朝的器重,余靖的功業,尚不僅此,他並曾先後三次出使契丹,後來儂智高反叛,他奉令經制南事,不載南海壹物,後官至工部尚書,著有《武溪集》傳世。後來,廣州設有壹座遠近知名的“八賢堂”,余靖即為八賢之壹,可見得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後世廣東的余姓人士,都對這位傑出先人的事跡津津樂道。

余氏之祖——由余(繇余)

由余,壹作繇余,春秋時秦國大夫,其祖先為晉人,後流亡入戎(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由余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便留秦國為相,很得穆公信任,他助穆公征伐西戎,攻滅十二國,使秦國成為西方霸王。他的後世子孫遂以其名字中的余為氏,稱余氏。

由余的祖先是晉國人,後來他去了西戎,他的事跡,在史記-秦本紀中有記載,首先來說他對秦國的貢獻之壹就是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秦國在春秋中期的意識形態的發展,秦文化有壹個特征就是“拿來主義”,春秋初期的秦國文化是比較落後的,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文化所奉行的倫理價值觀基本上都是周人的禮制,所以秦國在穆公時代,基本上所認為比較珍貴的東西,還是典型的農耕民族所崇奉的宮室,財貨,由余第壹次出使秦國,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國的宮殿珍玩,由余說:“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秦穆公感到比較奇怪,說中原華夏國家治理,靠的是詩書禮樂法度,即使這樣,還是不能救世於混亂,戎夷沒有這些,要治理好豈不是更加困難?由余說:恰是中原華夏有詩書禮樂法度所以才那麽難以治理,自上古聖人黃帝創造了禮樂法度,並親自帶頭貫徹執行,也只是實現了小的太平。到了後代。君主壹天比壹天驕奢淫逸。依仗著法律制度的威嚴來要求和監督民眾,民眾感到疲憊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實行仁義。上下互相怨恨,篡奪屠殺,甚至滅絕家族,都是由於禮樂法度這些東西啊。而戎族卻不是這樣。在上位者懷著淳厚的仁德來對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滿懷忠信來侍奉君上,整個國家的政事就像壹個人支配自己的身體壹樣,無須了解什麽治理的方法,這才真正是聖人治理國家的方法。從這方面來看,由余自戎使秦,與穆公的這段對話,反映了秦在春秋時代壹方面積極吸收周文化成果來建立制度文化層的同時,還在不斷在與戎族的交往鬥爭中,拿來了戎族的功利主義,這壹點給後來秦國能夠徹底的實行商鞅變法打下了壹定的文化心態基礎,秦穆公認識到由余是個人才,如果讓他在戎,則會成為秦國的禍患,於是設計讓由余歸順了秦國,秦穆公三十七年,秦采納由余的策略,轉變進攻方向,全力攻伐西戎,滅掉十二個西戎小國,史稱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裏,遂霸西戎,因為西周亡於西戎,所以秦穆公的對戎戰爭雖然沒有像齊桓,晉文壹樣取得中原霸主地位,但是周天子還是壹樣派遣召公向秦穆公致伯,承認秦的西方霸主地位,大大提高了秦國在諸侯中的影響和地位,在左傳等史書中,秦國的歷史自秦文公開始見於《春秋》,但多不書國君事跡,而自穆公稱霸,“秦伯”之號開始頻繁出現,這也可以算得上是由余對秦的功績,最關鍵的是,穆公向西擴張,給尚處在發展階段的秦國壹個比較廣闊的戰略縱深和發展空間,為400年後秦國壹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