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民俗旅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民俗旅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論民俗旅遊的價值

二、民俗旅遊的研究內容(價值體系研究)我通過萬方數據庫、google學術搜索引擎、中國期刊網等檢索了近萬篇關於民俗旅遊的論文。再加上導師指定的論文,我發現民俗旅遊的研究在這樣的範圍內反復討論,同時也在不斷深化和拓寬。民俗旅遊的研究內容大多集中在民俗旅遊的概念、特征和分類上;民俗旅遊的規劃、開發及發展模式研究:民俗旅遊的文化層面研究;民俗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區域旅遊發展研究;民俗旅遊與市場和經濟的關系研究:民俗旅遊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中外民俗旅遊比較研究等。討論這類問題的論文很多,但很少有文章是從民俗旅遊本身的價值角度出發的。縱觀民俗旅遊的研究內容,其實質主要探討民俗旅遊的價值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文化價值觀1。文化的不和諧:旅遊業常被稱為“無煙”產業,但在其開發項目中,它所依賴的旅遊資源和環境卻是生存的。過分註重民俗文化的形式,往往導致民俗文化精神內核的喪失和大量偽民俗的出現,破壞了旅遊目的地民俗文化的和諧,促進了旅遊目的地民俗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迅速趨同,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益消失。民俗旅遊是在民俗文化的豐富土壤上發展起來的壹種旅遊形式,應該有利於民俗文化的傳承。然而,在許多地方,旅遊業的發展傷害了民俗文化,導致民族習俗流於形式,手工藝品的藝術價值下降,文化多樣性逐漸喪失。孫天勝認為,主要原因是開發商和遊客的功利主義。因此,我們在強調民俗旅遊對於文化保護的責任的同時,在發揮其經濟功能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其對於文化傳承應有的意義。田茂君從“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沒有得到科學處理”和“民俗文化保護與發展的主要問題沒有得到認識”兩個角度對民俗旅遊文化進行了反思。周曉(2002)還引入了“文化殖民”等概念。此外,有學者認為,中國當代文化變遷的明顯特征是物質生活習俗、社會生活習俗和信仰生活習俗的兩極分化發展,即壹方面在物質生活方式上追求超越時空和國情的消費和享受,甚至濫施外來文化模式,或者錯誤地引入西方文化來填補鄙視傳統生活方式的空缺,另壹方面在家庭習俗、生活禮儀和信仰行為與觀念上完全恢復舊的宗法禮俗。另外,目前習俗都標有“時尚”,所以研究時尚的形成,壹種趨同的行為模式,以及時尚的不斷更替,是民俗學學者的主要任務。2.文化的協調發展:民俗旅遊發展中看似經濟問題的文化沖突,其實是深層次文化沖突的表現。因此,在旅遊開發實踐中,不僅要對壹個地區的旅遊開發進行技術經濟論證,還要在文化沖突中尋找平衡,培養文化和解的觀念。陶力認為,其協調內容應包括文化差異與民俗旅遊者文化認同的協調、民俗旅遊本質與民俗旅遊產品形式的協調、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在民俗旅遊中的自主性與互動性、民俗旅遊中接待區居民的文化心態、民俗旅遊的開放性與限制性、民俗旅遊中文化與生態經濟的協調。事實上,當前文化協調的核心問題是民俗旅遊的真實性和商品性的協調。事實上,民俗旅遊的真實性和商業化並不是絕對對立的。比如民俗旅遊的發展是以旅遊帶動的,商業化是必然的。我們應該尋求真實性和商業化之間的內在張力,以實現旅遊發展的可持續性。同時,不和諧的關鍵不在於民俗旅遊本身的商業化,而在於對商業化的膚淺理解和低水平應用。民俗旅遊中的“原真性”重在遊客體驗的“原真性”,通過市場運作為遊客提供體驗民俗文化的機會。因此,民俗旅遊是壹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具有經濟的“外殼”和文化的“內涵”。因此,民俗旅遊的發展既要遵循經濟規律,也要遵循文化規律。不考慮文化內涵,隨意粗制濫造,實際上違背了商業化原則,是不可持續的發展,也不可能獲得長期的經濟效益。同時,在旅遊開發中要把握好商業化的“度”,不把旅遊的經濟效益放在很高的位置,商業化也不是壞事。相反,商業化可以有效地傳播和推廣民俗文化,旅遊業也將成為民俗文化傳播的使者。因此,只有符合旅遊真實性和商品性的平衡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大規模的文化協調。(2)具有經濟價值的民俗旅遊作為文化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效益顯著:1。顯性效應:民俗旅遊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吸引遊客、增加遊客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2.隱性效應:需要時間檢驗。民俗旅遊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同時,民俗旅遊也擴大了當地的知名度,不僅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還吸引了眾多投資者,促進和服務於當地的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