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壽寧山風寺地理位置

壽寧山風寺地理位置

千年古剎三豐寺

“出了國,尋個和尚踩混沌山,翠微深處白雲間。開建夷平三峰,偷天換日起榻就不錯了。伴著道場的歡樂,花雨靜謐,古跡上的青苔點點被吟誦。田疇環顧四周,栽得滿地都是,焦壽南潯破了臉。”

三豐寺位於寧德市壽寧縣西南部,距市區約壹公裏。寺廟四面環山,背後蓮花倒掛,前面三座小山,故名。建於侯亮開平三年至後唐慶泰二年(909 ~ 935)。宋淳化元年(990),宋朝禮部尚書陳洪渠擴編。明永樂元年(1403)重修,景泰擴建佛塔、兩廊、鐘鼓樓。嘉靖二十二年(1543),疏林徑亭擴建,門樓重修。原名東華寺,後改名三豐大番濱林寺,明代改名寶林寺,寺廟面積320畝,是壽寧縣建立最早的寺廟。

全寺占地16畝,主體建築13座,包括大雄寶殿、大王殿、萬壽宮、達摩殿、佛殿、鐘樓、鼓樓、藏經樓、方丈房等,占地面積3510平方米。山門外有壹條長163m,寬9m的清幽石路,俗稱“黃金街”。路中有金街亭、梳妝亭、三門亭。寺內有泉,清澈甘甜,多年不枯。至今還保存著宋代壁畫《五爪黃龍》、《雙龍搶珠》,以及張文龍在知州縣石碌嶺(1608)用草書寫的《三峰寺秋》四首。原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也為寺題詞“萬德莊嚴”墨寶。整個寺廟建築的布局極其精美。登山步道從東邊過來,穿過寺廟的牌樓大約200米就可以到達寺廟的山門。寺廟的建築在這裏從東到北轉了90度。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門樓、大乘殿、萬壽宮。寺後右側有宗伯寺。門樓寬43米,深9.8米。中間是天王堂,兩邊是飯堂、客房等。由木頭制成,懸掛在山頂上。大雄寶殿寬三間,深四間。它是木制的,歇息在山頂上,有雙檐。萬壽宮三室寬兩室深,木結構,雙坡頂。據記載,歷史上三豐寺香火鼎盛時,有100多名僧人。抗日戰爭時期,福州鼓山湧泉寺老僧明傑法師(北京朝陽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也在此寺擔任住持,並擔任壽寧縣佛教分會第二任會長。明朝鄭德年間(1506 ~ 1522),修建了第壹座“余明和尚”,並設立了佛教活動中心“和尚會司”。很多僧人來這裏念經拜佛,所以佛教活動在閩浙交界排第壹。1958年,該寺被省裏批準為開放寺。1985被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三豐寺大雄寶殿重修時,出土了壹個高52厘米、寬27厘米、長32厘米的石制香爐。爐體正面刻有“三豐寺”二字,背面刻有龍紋浮雕圖案。爐耳上刻有“大宋開寶義海年蒙僧祭”。

三豐寺最大的特點就是寺廟和神社融為壹體。宗伯家廟,建於宋春華元年(990),就建在廟的正後方,供奉陳洪渠。祠堂寬深三間,占地192平方米,鬥式木構架,懸掛山頂。清代知府饒崇之曾撰寫《重修三豐寺序》,詳細介紹了三豐寺的方方面面。文曰:“三豐寺乃澳洋之勝,壹城之勝。進城三裏,雄偉壯麗。蓮峰成圈,青山拱,柯橋吹雲,林中映日。荀嫂的開闊視野,被重新安置的客人所欣賞。每次壹有空,就看看,喝喝酒,寫寫詩,肚子裏的灰塵也就散盡了。壹開始我相信天地有孕,人物有效,亂存在。士兵和火已經燃燒了很多年,修理沒有主人。殿、堂、兩堂、遊廊都要毀了,我很擔心。我丈夫在私人住宅和城堡裏工作,管理和維修它們。我想和同事們再討論壹下。雖然不重要,但是很自然。考慮到人民剛剛安頓下來,物質資源困難,誰能幫助這項偉大的工作?將軍攻下,保衛維城,慷慨解囊。嚴不武,固金湯,肖強,完桑土,車不驚,軍馬神清氣爽。外宮,少宮,鳳托鸞器,師範學校。文章山戰,化雨為春風。每個儲物柱的用途。那些用它來為安巖打下基礎並為人民樹立榜樣的人也做好了準備。我想拿起光山山的日歷補上。當我穿過這些線條時,我會想到它,就好像我要保護自己不腐爛並消除它。還好我受到了所有朋友的啟發,我敢於鼓勵自己,想著洗舊,勇於創新,讓我不負這份山的精神!三峰的創新也是煙雲的助力之壹。時不時,先生來斯裏蘭卡,無怨無悔。因書而告同誌。”

新中國成立後,三豐寺接連被燒三次,山門外只剩下三個亭子。1983年,在省、地、縣黨政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仿原寺廟格式重建了大雄寶殿、天王殿和鐘鼓樓。之後,齋堂、藏經樓、僧寮等相繼建成。1999,縣政府擬規劃十年,組織民間投資,在三豐寺周邊建設公園,占地40.4公頃。目前已建成通往寺門的公路,並建有望城亭、長壽亭、彌勒菩薩像。三豐公園的建成為三豐寺增添了新的景點,它將成為壽寧縣人民休閑觀光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