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什麽是“伴侶”,壹種新的社會關系?

什麽是“伴侶”,壹種新的社會關系?

伴侶,壹種新的社交關系,比朋友淺,比同事重,重在垂直細分的精準陪伴。合拍的伴侶就像工作中的老夫妻,默契,輕盈,沒有負擔。

用餐夥伴。伴侶沒來的那幾天,去食堂吃飯都不香。

小睡壹會兒。桌子下面拿個行軍床,“我和老公沒那麽親。”

奶茶搭檔。最低發貨和滿減壹起嘗試新品的感覺很好。

盥洗用具。和小學生壹樣,在公司要手挽手上廁所。

摸魚,搭檔。限時在線,下班後失去聯系。“上個星期,我請了壹天假不去釣魚,那天因為壹天沒笑,所以沒被紋身卡住。”

準時下班。領導不走不敢動嗎?沒關系。我和我的夥伴壹起關閉並退出工作。

這年輕人,什麽都想找個伴。

親密關系的替代。

與真正的親密關系相比,伴侶的“成本”更低,承擔的風險更小,真正可以稱之為親密關系的替代。因此,妳可以看到網民在網上尋找各種各樣的合作夥伴-

有壹個誌同道合的夥伴,不僅能讓壹頓平淡無奇的工作餐變得生動香濃,還能讓枯燥繁重的工作有個盼頭。有個伴侶是壹件小小的幸事。

當然,失去伴侶的痛苦也是存在的。“工作中的午餐跳槽了。誰知道痛苦?”壹位網友在網上分享了自己丟飯的感受,其聲淚俱下、感慨萬千的哭訴讓人感同身受,也讓其他網友紛紛開啟分享模式。有人說,上班後才知道,最可怕的是失去壹個同事。有人說,丟壹頓飯比失戀還慘;有人說,堅強的農民工能忍受職場的艱辛,卻忍受不了食伴不在的痛苦,吃的飯也不香。誰知道呢?

他們甚至在有伴侶的時候和沒有伴侶的時候完全不同,以至於在失去伴侶的時候辭職的熱情會暴漲。

妳可以不談戀愛,但妳不能沒有伴侶。

合夥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階段性的?

據說這壹代年輕人喜歡找“伴侶”

以飯夥伴為例。根據契合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在初始階段,“飯夥伴”與其本義“吃飯的伴侶”最為相似。不管妳的口味是甜還是鹹,不管妳是意大利面還是米飯的粉絲,甚至不管妳從家裏帶米飯,他點外賣。只要妳願意坐下來壹起吃飯,大家都是好夥伴。然而,這壹階段的關系也是脆弱的。壹旦有人的狀態發生變化,飯夥伴的組合就會重新安排。

經過最初的了解、選擇、磨合階段,飯夥伴之間的友誼會逐漸推進到壹個新的階段。這時,飯夥伴之間的交流開始慢慢延伸到私人領域:看到自己喜歡的食物或餐廳,會互相分享;即使不在學習,不在工作,也要預約打卡。到了高級階段,飯夥伴們互相需要,互相尊重,適當讓步,開發新的美食地圖。

而什麽是終極階段,也就是最理想的狀態?有網友總結:既要有壹樣的口味,壹樣的用餐習慣,壹樣的經濟水平,壹樣的錢,還要有同步的話題,地理位置,空閑時間。幾乎不可能找到壹個符合所有標準的伴侶。徘徊在高級階段和理想階段之間,是飯和孩子友誼的常態;盡可能的靠近對方才是幸福的意義。

近日,在浙江麗水,三位白發老奶奶為壹家餐廳偶遇AA,邊吃邊笑治愈。網友笑著說:“這不是吃個飯最理想的階段嗎?”“跟壹個飯局有了前女友之後?”

據說這壹代年輕人喜歡找“伴侶”

我們彼此需要,彼此獨立。

“淺社交”在年輕人中的流行有其合理性。

為什麽「夥伴友誼」在年輕人中如此流行?有人是出於興趣,有人是為了排遣寂寞,還有人認為找對象就是認真生活的代名詞。簡而言之,有些人認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重新建立親密關系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與伴侶相處,既能享受彼此在壹起的時光,又能保持情感上的“低依賴”,毫無壓力地全身心投入生活,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互需獨立”的社交需求。正因為如此,他們經常用“放松感”來形容與伴侶的關系。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潘鶴林表示,“合夥人友誼”的流行與年輕人“單身率”的提升是同步的,這樣的“淺層社交”可以有效緩解孤獨感。此外,年輕人中存在“小眾文化部落”現象,這也是各種亞文化聚集不同人群的原因。他總結說,“伴侶友誼”很難發展成主流的社會模式,但它的存在是合理的,因為很多城市年輕人缺乏與對方深入接觸的機會和時間。

值得註意的是,壹些年輕人並不把伴侶視為“次佳”選擇。很多年輕人認為,即使以後有了穩定的親密關系,也不會“拋棄”或疏遠伴侶。這種社交模式還是壹種“保持自我”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