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萬馬渡巨石的由來

萬馬渡巨石的由來

長期以來,當地各界人士對這壹奇特景觀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巖石風化崩塌所致;有人認為是泥石流造成的;據當地人和縣誌記載,傳說是“神仙趕走了石頭”...這些觀點各有不同,卻無人考證,似乎將永遠湮沒在人們的話語中。前不久,浙江省地理學會理事、新昌縣地理學會理事長余忠輝用科學的眼光考察萬馬渡時,對相關資料和實踐的缺失感到不解。壹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來新昌定居的原新疆阿勒泰地質隊隊長、在古冰川方面頗有造詣的地質專家周,並把自己的想法和相關細節告訴了他。周壹聽,立刻喜出望外。40多年的地質考察經歷,接觸和研究阿勒泰地區豐富的古冰川,他覺得自己的職業敏感大有可寫。

65438+2000年2月下旬,新昌地理學會、周及本報記者壹行11人對萬馬渡進行了實地考察。讓大家眼前壹亮的是,在萬馬渡狹長山谷裏,幾百幾十噸圓度為二、三級的圓形巨礫散落在整個河床上,從儒嶴薛家坑村向上遊延伸3公裏,每1公裏就有這麽巨大的巨礫。作為壹名與古冰川打了多年交道的地質學家,63歲的周當即覺得這個巨石群並不稀奇,很可能就是當時仍有爭議的華東沿海地區存在罕見冰川的推測。

那麽如此壯觀的巨石陣是如何形成的呢?

周根據自己豐富的研究阿勒泰地區古冰川的經驗和對現有相關資料的分析,首先否定了萬馬渡群是泥石流的推測,理由有三:壹是同壹個河床,地質、地貌、地形條件基本相同,但沈積物完全不同;其次,在這三四公裏長的河谷中,只有三段有巨石,其他段沒有巨石;第三,如果是泥石流,絕不會讓這些幾噸、幾十噸甚至幾十萬噸的巨石像現在的鵝卵石壹樣光滑圓潤,盡管它們在爆發後經過了沖刷和侵蝕。

會不會是地震造成的,或者是石頭長期風化,從兩邊的高山之巔崩塌下來的?周認為也不是絕對不可能,只是石頭經過幾萬年的沖刷,花崗巖異常堅硬。沿途溪床無軟巖,泥沙沈積少,難以造成今日分段分布。這個假設很牽強。

據了解,幾百萬至幾億年前,地球陸地的三分之壹被冰雪和冰川覆蓋,主要分布在高緯度和中低緯度的高原和山地。我國東北和西部地區也受到過古冰川的影響,分為山地、大陸、山麓和高原冰川四種類型。冰川是雪線以上雪壓恒定的雪層,經過升華、粒化、變質作用,逐漸形成塑性變形冰川冰,在重力和融化的潤滑作用下,緩緩流下山坡。在運動過程中,冰和大量凍結風化巖石被銼平、挖掘,形成冰鬥、冰脊、冰階、冰谷等特殊的冰蝕地貌。

這些巨石是由冰川作用堆積而成的最有力證據在哪裏?

山叠水流曲折正愁無路可走,柳綠花開間突然出現壹個山村。仔細勘查後,在壹塊2米見方的圓形泥狀花崗巖上,發現了壹道不規則的劃痕。劃痕長60厘米,寬40-50厘米,頭深尾淺,光滑光亮,呈褐色弧面,向內傾斜。在它的中部,疊加著另壹條長寬為20×10 cm的小劃痕,其直紋方向與大劃痕方向呈大角度相交。周和地理學會成員獲獎,是因為科學判斷有無冰川最重要、最直接的證據之壹就是冰川劃痕。這些深棕色的斑駁劃痕是冰川搬運巨石時產生的熱量與石頭中的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的。探險隊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離這裏100多米的上遊,有壹塊長4.2米、寬2.5米的細粒花崗巖,引起了探險隊員的註意。這些又細又密又短的線狀劃痕壹條接壹條遍布在石頭表面。周自信地說,它的存在進壹步證明了這些巨石是被冰川搬運融化後沈積下來的。

雖然已經初步確認萬馬渡是冰川遺跡,但真正判斷還為時過早,還需要尋找冰鬥、冰脊、冰滑面和U型谷,這些都是冰川形成不可或缺的條件。

隊員們沿著岔溝往上走,沿著壹個又長又陡的斜坡,爬上坡頂壹個寬闊的山口。他們看到的是壹片寬闊平坦的農田,三面環山。這種奇特的地貌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極大興趣。經過考察,最終確定這裏有冰鬥、冰脊、冰滑面、小U型谷等冰川遺跡的重要標誌。

只見三面環山的缺口下面幾十個懸崖峭壁,就像壹個缺了口的碗。這是冰桶。“冰桶”壹詞來源於拉丁語,意思是“環”或“大鍋”因為冰川是冰的河流,它們也有自己的發源地,冰桶就是冰川的發源地之壹。數萬年前,這裏有很多雪。由於零度以上和零度以下溫度的反復交替變化,積雪突然凍結融化,加速了物質的機械風化,不斷對冰桶底部和邊緣區域進行侵蝕和創造侵蝕,在這裏逐漸加深和擴大,最終形成圓形地形。這裏的冰桶出口朝下斜坡,口寬約40米,在口底花崗巖面上形成典型的冰滑面。冰桶中間開闊平坦,長寬約150至200米。在冰桶口上,有壹塊從高地凸出的巖脊,這就是冰脊。不遠處有壹個U型的山谷,是冰川與地面“戰鬥”的地方。也可以說是冰川流動的“床”,是冰川流動時在冰床上挖掘巖石形成的。周說:“這個冰庫的橫斷面呈U形,底部寬敞,兩壁陡峭,縱面呈階梯狀。它是壹個非常標準的U型冰川山谷。”

上遊,在陡峭的基巖表面,有壹個大規模的劃痕仍然完好無損。這種刮擦對於團隊成員來說更是令人興奮。我看到基巖表面崎嶇不平,起伏不平,並向下遊傾斜,略呈弧形。劃痕長10米,寬8米,密如細水波紋。

單個劃痕呈盾形、波浪形,直徑幾厘米到十幾厘米,無壹例外都是頭以上尾以下,頭深尾淺。這時,周的黑暗中突然露出了壹絲亮光。他興奮地說:“這種冰滑面是任何其他地質作用下都無法形成的,是冰川流動的重要證據。根據冰桶、冰脊、冰滑面和小U型谷,萬馬渡巨石群是冰川遺跡是無可爭議的。而且,除了冰川巨大的移動作用,巨石陣上千噸重的花石是任何力量都無法移動這麽遠的。此外,根據冰磧的分布,它應該是壹個山谷冰川,它可以被稱為復合山谷冰川,因為冰川在下遊交匯處有兩條以上的溝渠。”

此次發現的復合河谷冰川與華北地區的冰川有哪些獨特之處?周感慨地詳細解釋了原因:壹是靠近東海,東海還沒有發現這樣的冰川;二是低緯度(即北緯29°);三是低海拔(冰川尾部海拔385米,源頭只有800米)。因為到目前為止,世界地質界還沒有在這種理論上不具備冰川形成條件的地方發現冰川遺跡,最重要的是,這裏不僅有很多第四紀冰川遺跡,而且有些還保存得相當完好,對研究世界冰川歷史和中國大陸第四紀冰川有著獨特的作用。同時,對中國古代氣候、地理、地質等變化的研究也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