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澤沁鄉的文化景觀

澤沁鄉的文化景觀

澤沁鄉地處武夷山脈,境內東北有馮明塔、龍峰塔、鵬圖塔三座古塔,形成筆架淩霄,為瑞金八景之壹。

境內有豐富的綠色和紅色旅遊資源,包括“安置暴動”遺址、毛澤覃烈士陵園、毛澤覃烈士紀念碑等。龍鳳塔:(又名荀塔、文星塔),位於瑞金縣城東南2.5公裏、澤沁鄉西平村西北3公裏處,位於西平村與南崗村交界處的筆架山山頂上。距離連續的村莊5公裏,這座塔位於東北方向,向西南方向移動。此塔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為七級六面實心磚塔,高約20m。塔下刻有青石匾,名為“龍峰塔”。在塔下的山坡上,原本是為了保護塔而建的文興寺。據《瑞金縣誌》記載,文星塔即尋塔塔,位於福祥李三方金嶺。明萬歷年間,知縣潘捐資倡導,並帶領城市士紳朱興建。

彭土塔:(又名馮冰塔、大路塔),位於縣城東2.7公裏,澤沁鄉安治村西北3公裏處,位於金安治村與西貝村交界處的筆架山山頂上。東北有龍鳳塔,西南有馮明塔,這座塔在中間。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為九級六面空心混凝土塔。高約24米,塔下部嵌有石碑,上書“鵬圖塔”。據《瑞金縣誌》記載,丙峰塔位於縣城南五裏竹園嶺的壹座小山上,“背山為書房宮”。乾隆元年,士紳賴體雲、賴捐資與楊、衛生員楊長進、朱初壹起養鼎,其地基於鄧維元之恩。塔成了牌匾,寫著“鵬圖塔”。

馮明塔:(又名丁奉塔、妙教塔)位於縣城南3.4公裏,澤沁鄉光輝村居民1。在5公裏外的筆架山山頂上,此塔位於西南和東北方向,有彭塔(居中)、龍鳳塔(東北)。此塔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為七級六面空心混凝土塔,高20米。塔的下部嵌有壹塊青石匾,字跡難以辨認。據瑞金縣誌記載,“馮明塔”。與丙峰塔合建,其地基由李、等後人捐贈。塔上成匾,上書:“馮明塔”。

三塔是瑞金八景之壹:筆架淩霄,位於瑞金南部竹園嶺筆架山上。也是澤沁鄉的風景之壹。2008年,瑞金市政府率先集資恢復原貌,現已全面翻新。宋新寺:位於澤沁鄉澤沁村宋新寺,建於唐末。中間幾經修繕延續,是該鄉最早修建的寺廟。有“先有宋新廟,後有東山寺”的傳說。有羅公菩薩,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齋戒神。占地65438±0.5畝。1958破四舊滅菩薩。1965文革前後,因年久失修自然倒塌。

黃岡羅溪朱富赤沙寺:位於澤沁鄉明星村羅溪萊蕪崗阪邊上(始建於唐代)。清嘉慶八年(1803)續建,1999年6月在原址重建。

皇崗府主廟:位於澤沁鄉明星村社公、甘龍鐵路旁,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1994年秋。因國家建設鐵路而搬遷。1997秋遷。

黃岡普英寺:位於澤沁鄉明星村腦幹龍鐵路旁,始建於1994年秋,因國家建設鐵路遷建,於1997年秋遷建。宗典證字(贛)F070650053

羅溪寺:位於羅溪寺後岬下,現澤沁衛生院岬下。建於明末清初,1915年(B年)毀於洪水。曾以道士自居,修習道教,有觀音菩薩、齋僧等。神每年都會慶祝農歷三月十九日。1958在資本主義破局的時候被拆了。

後繼祠:位於後繼老屋村小組楊氏宗祠旁,建於清代中後期,70年代初拆除。

廟腳朱富廟:位於廟腳村水口,建於清末,70年代初拆除。

石水龍頸蒲平廟:位於澤沁鄉石水村棗子排東南的龍井坑蒲平廟路邊。建於清中葉,1987後建成。7月19日,這壹天是獻給觀音和其他齋戒神的。

石水洲坊福樹寺:位於金澤沁鄉石水村綿江畔。建於明朝天啟元年,心有歲時(1621),由當地市民邱敬堂捐建,供奉唐將軍馮祥興三兄弟,稱:朱富寺。清康熙四十六年,徐兵(1706)在洪水中失守。乾隆七年,年號任旭(1742)。邱仁福、秋艷、秋石、邱中奇等人主張公姓,重建社會檀香於左,其山田根基為邱姓所賜。清同治《瑞金縣誌》載。1958,“四舊”破的時候都拆了。

石水徐天後宮:位於金澤沁鄉石水村石水許巍北端,始建於清朝順治初年(1644),1982後建成。

石水九村朱富寺:位於澤沁鄉石水圩西南,建於清代中後期。當時的舊村是指上牛尾壩、黃泥塘、徐、朱砂塘、劉坑、下劉坑、上新屋、倉下、。會期從正月初三到16初六,八月初五到四月初五。

石水陳祠:位於澤沁鄉石水村陳霞府,西依小河,為陳慶福後裔所建。

石水朱軾寺:位於澤沁鄉安福村楊梅崗南岸,由朱本建後人所建。

豐田瑞蓮山寺:位於上豐田瑞蓮山。始建於清末,原名瑞雲山寺。民國時期,被燒毀。1989後,當地群眾集資捐建。供奉者和菩薩種類繁多,後改名瑞蓮山寺。

布泉石鎮坑水口寺:位於澤沁鄉布泉村石鎮坑水口壹側,建於清末,1989後建成,民國時期倒塌。

布泉崗下、靈仙寺:位於關九間甲崗腳下,建於清代中後期,供奉龔、劉、楊三仙,供奉齋戒果。持續時間為每年正月初壹至正月十五,10月18日舉行元宵節。民國時期倒塌,1990後修建。

茶寮府主廟:位於家坑口,建於清代中後期,民國時期倒塌,建於1989。菩薩有很多種,比如肉神,素食神。

澤沁鰻口永隆福主廟:位於澤沁鄉澤沁村鰻口,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歲),信眾種類繁多。神:五月初壹賀妙神,八月初七羅宮神。從民國到建國初期幾經修繕,1987後陸續修復。

澤沁若別凹後龍宮寺:位於若別凹後,建於清道光二十壹年(1841),供奉者多種多樣,有龔、陸、楊三仙等。第壹個月從13持續到15。從民國到建國初期幾經修繕,駐紮在紅林大隊和綿江林場水運隊。之後因年久失修於2005年自然倒塌。

朱富寺:(舊稱龍廷寺),位於安知前。長巷的陶陽關,明代叫夏佳,清代叫南區的安子鄉。丁友創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由賴、黃、、賴體雲、胡、賴定西、賴、、鄧尚昭、鄧迪佐、顧啟維、邱、高士元、胡為善、胡彩臣等組成。每年五月奉茶,是主廟傅的神。民國時期為安子鄉政府所在地,安知暴動舊址。建國初期是中支鄉黨委和安支鄉政府所在地。

安知鵝公仙紫雲寺:位於澤沁鄉安知村山窩鵝公仙點。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戊申年),鹹豐八年(1858,戊午年),被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焚毀。十年後,何方貴族得以重建。它的地基是胡在山上打下的。清同治《瑞金縣誌》載。民國時期修的。1985後陸續修復。還有龔、陸、楊三仙等各種吃素神菩薩。

西平滴水村觀音寺:位於澤沁鄉西平村天坑滴水村。建於清初,鹹豐十年重修。祭拜者有羅公、、陸、楊三仙等多種。廟會:正月初六至初九,八月初壹至十五,1982後修建。宗典證字(贛)F070650045

龍山寺:位於半工社左側,建於明末清初。有許多種肉神和菩薩,如侯豐朱富,他在農歷五月中旬攜帶水稻幼苗到農田,並在65438年至0969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拆毀它們。

鮮卑寺:位於大田下陽山路口,建於清中葉,供奉者有龔、陸、楊三仙等多種。1969文革期間,資本主義被摧毀。

藍田菩薩巖翠華寺:位於澤沁鄉藍沖村丘屋5公裏處,始建於明朝初年,後建於1982。有龔、陸、楊三仙等各種拜佛,廟會:農歷八月初壹、十月十五。宗典證字(贛)F07065140

山重慶鳳山寺:位於彰武與交界處的天安山上,建於清末,供奉的有龔、陸、楊三仙等多種。1987之後陸續建成。

慈雲山寺:位於澤沁鄉山沖村陳坑,建於清末,供奉有龔、陸、楊三仙等多種神佛菩薩。1995重建。朱軾寶塔:位於金澤沁鄉石水村與安福村交界處(楊梅崗對面),為明代鄭德年間朱本建後人所建(1517)。五層六面中空,混凝土結構,塔頂被雷電摧毀。

陳寶塔:位於金澤沁鄉石水村與石廓村交界處(下陳屋對面,於風亭上側),為明代鄭德時期陳清福後裔所建(1517)。五層六面中空,下面四層為混凝土,第五層為青磚。塔高11米。

這兩座古塔,既是風水塔,又是風景塔,是由上下兩壩的“排狀”房屋捆綁而成。據說他們可以幫丁賺錢。

新中古塔:塔子洞,位於澤沁鄉新中村竹盆屋後面。它創建於清光緒六年,陳海玲50歲(1880)。混凝土結構,由於年久失修,塔頂已經坍塌了壹半。

石拱橋:位於澤沁鄉安誌村、西平村門前。7個來自連續的村莊。5公裏。該橋建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670),橋長十尺,寬壹尺,高二尺,中間有三個石拱和兩個橋墩。兩端都有護岸,全部由200多公斤的石頭砌成,像三條橫跨安枝河的“飛虹”。宏偉。這座橋是瑞金東南部的古建築之壹。它是從縣城到長汀樓子壩的重要橋梁。這座橋連同寺廟建築。和周圍的草坪。它是歷代政府駐紮的地方,是雙方交戰的地方,也是當地人民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活動的中心。近二十年來,石拱橋年久失修,被洪水沖毀,交通中斷。

安字前石拱橋:位於安子千福寺側,城南十裏,是瑞金南部的古建築之壹,也是古代省道的重要橋梁。建於清乾隆三十六年新茂(1771),原名“金闕橋”,由魏、鄧迪佐等人修建。羅林在北端建造了壹座拱門。三工古橋長十尺,寬壹尺三尺,高二尺四尺,兩端有長坡護岸。有條不紊的記錄著,詩詞散文都有記錄。1927年9月7日,賀龍、葉挺率南昌八壹起義部隊路過此橋。1930年4月3日,鄧西平率部發動安誌農民暴動,在此橋樹立了全縣武裝鬥爭的第壹面旗幟。1937年,國民黨的維和部隊在橋頭修築了堅固的堡壘,增加了橋身的壓力。1958年《橋頭序》和詩文題詞被“破四舊”破壞。上世紀70年代,綿江林場水路運輸木材撞碼頭。1987由於年久失修,1987和2009兩次被洪水沖下,至今未修復。

楚米什:位於澤沁鄉蘭沖村秋烏村民小組5公裏處,距相繼的幾個村約25公裏,靠近江西、福建兩省邊界。這塊石頭是天然的石頭,呈不規則的長方形,裏面有壹條裂縫。根據歷史傳說,在那之後,每天會有半斤大米出來,就像普通的大米壹樣,可以讓壹個從紙槽裏過來挑紙的搬運工吃很久。後來,壹個貪心的和尚發現了,就用鑿子鑿石頭縫隙,希望能有更多的米。裂縫被切開後,壹米也沒出來。這個故事壹直在民間流傳,它說明了壹個哲理:“人不能貪”。這塊石頭有沒有米只是傳說,但這塊奇怪的石頭至今確實存在,並不是造假。據筆者實地測量,石長4。1米,寬4米,厚1米。6米,3米高。6米,而且石頭很硬。

石鎮石:位於澤沁鄉布泉村石鎮坑村群房對面的山腳下。距離相鄰村莊15km。這塊石頭是天然的石頭,長方形的石條中間有壹個凹的形狀。它自然生長在山腳下,水通過石坑流入農田灌溉2米,至今仍起作用。自古以來,它使這片土地免受幹旱和洪水的影響,從未使用竹管或樹槽來引水。這個村子用這種天然石頭,取名石鎮坑。

洛溪石拱橋:位於澤沁鄉洛溪段與秋嶴段交界處,南北走向,橫跨洛溪河。是瑞金南部的古建築之壹,古代當地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全鄉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橋梁。辛四歲(1341)人殷樹清,始建於元朝至正元年,先建橋,後由知縣鄭儀建三墩。明嘉靖年間,省祭李赤(字洛溪)集資重修。這座橋長三英尺六英尺,寬壹英尺兩英尺,高壹英尺兩英尺。這兩個洞是用鑿過的石頭、混凝土和沙子做成的。石橋兩邊都有護欄。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大水、雲龍、洛溪二橋於四月十八日建成。李鐸,定茂(1667)縣人,明朝隆慶元年,在馬道上建石墩。辛未年(1571年)楊勝森捐款重建。後面的木橋被破壞了。到了明朝,楊勝森、賴和劉師傅修了壹個四尺高的碼頭,還蓋了壹個房子蓋在上面。清順治八年,辛卯(1651)為縣令潛江,經清橋協勸恢復。康熙十壹年,壬子(1672)碼頭坍塌,縣令陳讓(官,衡山背人)勸說清橋社集資重修。雍正年間,李長勝首次捐銀三十兩。說服劉基美重建石梁的工作還沒有結束。常勝、美人死後,的兒子顏叉捐銀壹百兩,而劉基美的兒子也在同壹天死了,而這個督學也就完成了。清鹹豐十年(1860)六月十三日至十九日,雷雨冰雹相伴,縣內多處南山崩塌,沖毀田地、房屋,洛溪大橋、各鄉上下湖堰坍塌,多處石拱橋受損。民國三十八年(1949)六月洛溪大橋被洪水沖毀,良田被淹,拱橋變成了平橋。6月7-8日,1952,連續暴雨再次沖毀洛溪大橋後,木材由綿江林場運輸,橋墩影響筏道,於是拆除中間橋墩,兩端用長杉樹搭建平橋,鋪上厚厚的沙石層供人通行。1979新羅溪大橋在舊橋下遊30米處改建。

下洛溪橋:即洛口橋,位於澤沁鄉福田段與木嶺崗交界處,南北向跨越洛溪河下遊。是古代瑞金雲龍橋-藍坡坳-石洲灣-福建桂龍山省際古道(石碣路)必經的主要橋梁。在老獨木橋上,學生楊的母親謝捐建了三個橋墩,並在上面架上了木梁。清順治四年,定海(1647)山河泛濫,縣令陳讓(知州之官,衡山後主)將石墩擡高四尺,放在上面。有時橋上的居民羅世威、王威廉、彭文國和曾美良也來幫忙幹活。清康熙四十五年,徐兵(1706)被淹而崩。次年(1707),陳讓之子由祁(橫山背知縣)等人捐資重修石橋,石橋由鑿石、混凝土、碎石組成,橋面兩側修築護欄。5月1933日,5月17日,毛澤東主席赴舞陽舉行“春耕生產運動”授旗大會時,代表團壹行路過此橋。1968、2004年用鋼筋混凝土就地修復,現已通車。

上羅溪大橋:位於下湖北下300米處,今南華電站入口處。它建於清朝初期。民國四年(1915毛毅年),毀於特大洪水。1959,鋪木橋,1984,建水泥平橋。有兩個洞的橋墩現在可以讓車輛通行了。

上三壩橋:位於澤沁鄉石水河上第三座大壩的綿江上,大壩下到尚湖方向。清康熙十九年(1754)獲朱本建朝廷支持,跨地三畝以上,其子姓等。,* * *開渡口會修,多次被洪水沖走,聚朝廷捐建。20世紀60年代以後,建造了大石。

回龍橋:位於長巷陶陽愛安子前,公路通往福建。老木橋是木頭做的,但是每年破了景觀就被沖走了。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老(公元1717)。、楊次金、楊等人捐資修建了壹座石橋。鋪屋頂瓦大約要花1000美元。於風亭:位於福祥李思,金澤沁鄉石水村三壩對面的山溝上。明鄭德十二年,丁醜由朱本建(1517)修建,丁卯由朱廷宣、朱邦傑等人於清乾隆十二年重修。清鹹豐八年(1858),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將軍石達開路過,駐紮在雨亭。落後到會昌和新豐。1933 5月18日,毛澤東主席壹行赴舞陽舉行“春耕生產運動”授旗大會,路過此亭。

新中亭:位於李思,壹個漂浮的鄉鎮,在澤沁鄉新中村的低處。該縣居民賴慈展捐贈了5英尺多來建造這個亭子。清乾隆年間,新中村陳第壹個聯合朱、賴、秋、劉、李等人捐資修館。因地處新中關,故名新中亭。300多年來,它倒塌過幾次,附近的人也多次捐款重建。1972年,石水至新中、豐田高速公路修建時,茶亭被拆除,後由綿江林場在此修建朱穆檢查站。

賴婆坳亭(古稱竹泉庵茶亭):位於尖嶺山下福祥鄉李思,公路通往會昌縣城。它位於今天澤沁鄉五龍村的石水村道山麓,是附近的人們自願捐款修建的。清朝乾隆年間,先建茶亭者的功勛被鐫刻如下:楊、賴炳春、商、鄒壹山、鐘應社、、楊次金、楊繼穗、楊道南、廖醜子、郭依群、商、賴訓山、張等共同建茶亭,置田二十余畝。每年都看茶亭。幾百年來,老茶亭修過幾次,每次都是附近群眾自願修的。5月1933、17日,毛澤東主席壹行前往舞陽舉行“春耕生產運動”授旗大會,路過此亭。瑞巴公路1968在此開通,老茶亭被拆。

南坑亭:南坑岬位於福祥李思,今澤沁鄉光輝村南坑岬。清乾隆年間,劉家為寨主,李、楊、陳、胡、鄧等捐資建亭,因位於南坑海角,故名南坑亭。由於年久失修,1958把四棟老樓打壞了,沒修就塌了。1973修建南坑東路,舊茶亭通過其所在位置被拆除。2007年5月,由李德全、王、黃、李等人牽頭,30余人捐資在原址壹側重建茶亭,以水泥紅磚砌成,四周水泥漆成桔黃色供行人通行,名曰“安康亭”。

淩霄館:位於關外五裏,城南,竹園嶺省際古道上。今日,澤沁鄉安誌村路岬,胡翔鎮水晶嶺夏達路岬(石碣路)上坡。清道光十四年(1834),知縣梁家主張捐資勸人建茶亭。因其位於淩霄風景區,鵬圖塔對面的筆架上,故名“淩霄亭”。內部有序記錄、藝術記錄和功勛牌列表。亭北墻上有兩扇龍眼般的圓窗,可直視清代瑞金縣衙門,視為吉祥。由於年久失修,建國初期就倒塌了。1995年,安誌原鄉長羅主張先捐,30余人捐款在原址重建。

桃源閣:位於五裏五仙岬與柴溝岬之間,關外,城南,澤沁鄉西平村,胡翔鎮水晶嶺下關坑尾山。清末民初,當地人捐資修建茶亭。因此,這條路直接通往陶陽海角,它位於陶陽山口竹園嶺的後面,因此得名“桃園亭”。建於淩霄亭之後,又稱新茶亭。1987年7月,、顧誌敏、曾榮、謝存賢、曾照明、鄧等20余人捐款重修桃園亭。亭子裏有壹座功德碑,周圍是水泥畫的橘子,供行人使用。

陶陽亭:位於澤沁鄉陶陽亭中段下嶺坑路邊(左邊可去山沖木溫坑,右邊可去長汀榮坑)。清中葉,當地人捐資建茶亭。因此,該亭建在陶陽海角,故名陶陽亭。1960自然崩了。

觀音閣:位於澤沁鄉陶陽洞與福建交界的江西觀音洞內,建於明代中後期,由當地民眾捐贈。因位於觀音洞,故名觀音閣。1960自然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