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想請教壹篇關於道教對中國旅遊影響的論文!或相關材料。

想請教壹篇關於道教對中國旅遊影響的論文!或相關材料。

首先,簡要回顧中國旅遊業的發展。

(壹)從“商務型”向“工業型”轉變

中國旅遊業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有產業的雛形,並不完全屬於產業範疇。1978轉換機制,發展工業旅遊。65438年至0984年,中央提出了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和個人共同努力,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資共同努力的旅遊建設方針,拉開了旅遊業全面發展的序幕。1986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後來,中國中央政府提出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將旅遊業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壹位。1998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家計委將旅遊項目列為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通了數百趟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發展階段看,1980之前,旅遊業整體規模較小;“六五”期間,入境旅遊有了很大的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期間,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大發展。“八五”期間,入境旅遊大發展,國內旅遊迅速崛起,是發展最快的時期。“九五”期間,工業基礎紮實,穩步發展;受2001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影響,中國旅遊業繼續在困難中前進,但增速有所回落;2002年,中國旅遊業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見表1)。

表1中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五十年》,人數和收入數據均為期間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2001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2002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

總之,在改革開放的助推下,中國旅遊業20多年來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日益壯大,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最快的行業之壹。

(二)從旅遊小國走向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壹。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人數(1.8萬)僅為全球的0.7%,世界排名41;2002年接待海外遊客達9791萬人次,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勝地和亞洲第壹大旅遊國。從65438到0978,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占世界的0.038%,排名世界第47位。2002年增加到204億美元,占世界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人數達1660.23萬人,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引人註目的新興旅遊輸出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增長最快、最具潛力的國內旅遊市場。

中國旅遊業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全國共有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星級飯店8018家;旅行社10000多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達7000億元,旅遊企事業單位26萬家。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2980萬人;* * *提供旅遊教育的機構1152個,學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和關聯性特征越來越充分地顯現出來,在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擴大內需、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02年,中國旅遊業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於國民經濟整體增速3個多百分點。旅遊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占第三產業的比重超過16%,旅遊外匯收入占全國服務貿易創匯的壹半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和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壹。2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余省(市)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第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和前景。

發展機會

首先,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將推動旅遊業邁上新臺階。20世紀前265438+10年,中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率將保持在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壹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其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機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口將走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對旅遊的需求必然增加,旅遊消費將成為小康社會的標誌和特征之壹。中國的“小康社會還是壹個低水平的、不完整的、不平衡的小康社會”,但正是在這個小康水平上,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增長最快的海外旅遊市場。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許多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將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中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形成中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入世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進壹步優化發展環境,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家。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世界旅遊業下滑,但由於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行政當局實施的壹系列重大措施,中國作為最安全旅遊目的地的形象得到了加強。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申辦世博會成功,杭州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會成功,2003年6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舉行,這表明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對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2)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在供需雙向互動下,中國旅遊業大有可為。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們財富的提高,休閑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將促進國內旅遊需求以更高的速度增長。中國是世界上第壹人口大國,擁有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2002年,65,438+03名中國人中有8人進行了旅行。我國從1995 5月1開始實行40小時工作周末制,從1999開始實行五壹、十壹、春節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可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總數為114,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裕。與此同時,消費結構正由溫飽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轉變,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從1995年的49.9%和58.6%下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步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體的旅遊需求將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會呈現大眾化的趨勢,成為生活的要素之壹。到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果每個人壹年旅遊兩次,國內旅遊人數將高達30億。

2.旅遊資源獨特。

中國幅員遼闊,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民族眾多,悠久的歷史和遼闊的疆域形成了無比豐富的旅遊資源。據研究,中國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數量居世界首位,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我國共有旅遊景區(點)15000余處,涵蓋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其中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65438處+0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65438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69個,博物館2000多個。獨特的風土人情、多彩的城市風光、宏偉的建築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礎。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根據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的基本思路,到2020年,我國境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萬人,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達到20400億元以上。旅遊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以上,相當於GDP的8%。國內外學者都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機構都認為,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壹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總產出占GDP的8.64%,旅遊消費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占總投資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 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的《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2020》,1997。第三,進壹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

(壹)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到2020年我國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邁上新臺階,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取得重大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幅提高。這個歷史過程會和旅遊在各方面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而旅遊業可以在這三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宏觀上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比。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好的出口行業,出口當地的風景,有交換成本低的優勢。國家實施了多項刺激內需的政策,如實施西部大開發、提高公務員工資、增加基礎設施支出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我們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促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制定了相應的計劃和政策,推動了從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變。可以大膽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因此,必須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的誤解,清理壹些限制性消費政策和壹系列歧視、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優勢產業的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在拉動內需中的作用。

200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擴大內需是壹項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八項重點工作的建議,其中第壹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內需,進壹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業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大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是壹個蓬勃發展的行業,它包括六個要素:交通、旅遊、住房、食品、購物和娛樂。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行業相關,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子行業多達100個。相對於住房、汽車的消費水平,旅遊消費的價格區間從幾元的旅遊紀念品到幾萬甚至上萬元的旅遊線路不等,產品極具生產性和消耗性。2001年,我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與11%的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遠,發展國內旅遊仍有很大空間。

因此,在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的同時,要把國內旅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國內旅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要進壹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國內旅遊消費,落實帶薪休假制度。要積極引導旅遊新產品的策劃和開發,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三)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旅遊業是壹個產業關聯度比較高的行業,有利於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升級。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經濟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基本指標,它的發展預示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方向。根據“十五”計劃的要求,服務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速度要適當快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的33.2%提高到36%。進壹步加快旅遊業的發展,對於保持整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非常重要。要把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和影響產業,打破各種思想障礙,進壹步擴大產業範圍,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

加快旅遊業的發展是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壹個重要方面。要有意識地把旅遊業的發展融入宏觀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在促進其他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培育旅遊業自身的增長點。要加強旅遊業與第壹、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結合,大力發展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教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和都市旅遊。對於壹些發展旅遊業條件較好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可以把旅遊業作為經濟轉型中的接續產業來發展,比如焦作市。對於壹些老工業企業,可以發展工業旅遊,安置下崗職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宣傳企業產品和形象,擴大影響,增強員工榮譽感等。對於壹些過去依靠毀林、種植、畜牧業的地區,自從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禁伐”、“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措施後,經濟發展需要尋找新的出路,發展生態旅遊是壹個很好的替代方案;農村可以通過發展農業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加強城鄉居民交流,開闊農民視野,對解決三農問題也能起到壹定的作用;旅遊業的發展還可以為其他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場和空間,如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信息、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總之,旅遊業可以起到“壯大第壹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的作用,也可以聯動第三產業。

因此,應盡快出臺國家旅遊產業政策,明確支持旅遊產業的方針政策。同時,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對旅遊業的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旅遊資源保護,積極支持旅遊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進壹步加大開放力度,加強部門合作。

(四)充分發揮旅遊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主導作用。

旅遊資源是西部突出的優勢資源,旅遊業是西部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西部原始古樸的自然環境、瑰麗獨特的自然景觀、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和不同民族風情,符合世界旅遊業對新奇、新奇、知識、愉悅的需求趨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西部大開發的五大重點方向與旅遊業的發展密切相關,相互促進。

旅遊業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啟動經濟和高度相關的輻射帶動功能。這對於旅遊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突出的西部經濟的起步,進而直接和間接全面帶動產業鏈上的相關產業,最終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繁榮,具有“突破性”的意義。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提高西部地區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水平,改變地方財政的“輸血經濟”模式,加強西部地區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聯系與合作,吸引投資。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導致客流、人才流、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長,從而擴大外來流入人口的購買力。它還將促進餐飲業、旅館業和商業的發展,促進交通和通訊設施的改善。這些都是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部資金必須做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遊業應成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突破口,在有條件的地區實施“旅遊帶動發展戰略”。

(五)充分挖掘旅遊就業潛力。

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旅遊就業具有增長快、容量大、潛力大的特點。2001年,我國旅遊業間接就業人數為2980萬人,旅遊業就業總人數達到3578萬人。20世紀最後10年,中國第三產業新增就業7740萬人中,旅遊業占38%,達到2940萬人。中國直接就業遊客人數從1989年的52萬人增長到2006年的598萬人,增長了12倍。

旅遊業帶動就業的容量大,機會多,而且很多旅遊崗位門檻低,對各個層次的勞動力需求都很大。大部分工作對文化素質和年齡要求不苛刻,特別適合國企下崗職工再就業。旅遊業已經成為創造城市就業和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渠道。

從增長潛力來看,2001年我國旅遊業直接就業人數占比僅為0.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增長潛力仍然很大。根據國家旅遊局和國家計委聯合提出的《關於發展旅遊業擴大就業的若幹意見》,未來10年,我國旅遊業將繼續保持適度快於GDP的增長速度,新增就業約4000萬人,年均增加直接就業約70萬人,間接就業約350萬人。到2010年,我國旅遊業直接就業比重約為1.7%,世界平均水平為3.3%,旅遊就業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因此,當前應充分挖掘旅遊就業潛力,在產業規模擴大的基礎上實現旅遊就業的大增長;著力加大旅遊產品開發,廣泛形成擴大就業的增長點;以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實現就業人數和企業素質的雙提升。

(6)充分發揮旅遊業的扶貧功能。

我國許多貧困地區旅遊資源豐富,旅遊資源的豐富程度與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有很高的重合度。到2001,全國592個重點貧困縣有100多個國家森林公園,僅西部307個重點貧困縣就有78個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34個縣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中國目前的財政狀況和貧困地區的現實,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靠強力投資來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因此,如何用有限的投資激活當地經濟發展的活力,成為開發式扶貧的關鍵。找到壹個與當地資源聯系緊密、投入低、影響廣、效益大的產業,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旅遊資源豐富、具備壹定市場條件的貧困地區,旅遊業無疑成為首選產業。在這方面,很多地方都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積極探索旅遊扶貧新模式,在旅遊潛力大的貧困地區設立和培育壹批國家級旅遊扶貧實驗(示範)區,並給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

開源節流技術用水

當前,世界淡水危機的警鐘已經敲響,“如何應對水的威脅”已經突出地擺在了全世界人民的面前。西亞國家以色列通過開源節流,充分合理利用水資源,其經驗值得各國借鑒。

以色列是壹個幹旱缺水的國家。人均可利用水資源只有271立方米,沙漠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7%,年蒸發量2500毫米..然而,由於他們先進的節水技術,“不毛之地”變成了“糧果之地”。這個國家的水資源利用有什麽獨特之處?

第壹,管道引水,形成網絡

太巴列湖是以色列的重要水源,位於約旦河上遊的敘以邊境。湖泊面積1.66平方公裏,庫容42.4億立方米。為了充分發揮其效用,以色列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投資數億美元,修建了長達440多公裏的引水管道工程。他們將太巴列湖抽到360米的高度,然後通過直徑2.74米的鋼筋混凝土管道將水送到中部和南部,依靠北高南低的地形,形成了覆蓋全國60%的“國家渡槽”地下網絡。

該工程年引水總量為9.9億立方米。由於采用管道引水,減少了滲漏和蒸發,線損很小。它的建成使以色列核心區沙龍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糧果基地,並在內蓋夫沙漠打造了5.7萬公頃的綠洲,也緩解了耶路撒冷的缺水狀況。

第二,海水淡化,多方集水

微鹹水、生活汙水、暴雨洪水稱為邊緣水,是未來人類的新水源。以色列長期重視邊緣水的利用,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微鹹水的國家之壹。國家通過先進技術,將地下鹹水淡化成Cl-在400 mg/L以下的微鹹水,探索出壹套成功利用微鹹水灌溉的途徑。他們采用先進的噴灌、滴灌、夜灌措施,輪作棉花、小麥、苜蓿等對土壤鹽分要求不同的作物,修建排水系統,利用雨季降水沖刷鹽分,使土壤鹽分保持年度平衡,防止次生鹽漬化。

為了利用暴雨洪水,防止棄水,國家在北方丘陵地區年降水量200毫米~ 400毫米的每個小流域都修建了小型水庫,用於當地灌溉。在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幹旱農區,地面噴灑化學物質,防止水分下滲,增加小雨地表徑流,使有限的降水流入農田。在田間,他們還進行作物殘茬集水,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以色列在利用苦鹹水的同時,還在南部內蓋夫沙漠修建了海水淡化廠,利用閃蒸獲得淡水,同時在蒸發海水的同時發電,壹舉兩得。

三、電腦微灌,系統控制

以色列的電腦微灌技術給農業灌溉帶來了新的理念,為世界幹旱地區的農業發展樹立了榜樣。這個國家的微灌設備由控制中樞、管道部分和灌溉系統三部分組成。農業專家根據氣象條件、土壤含水量、作物需水量等參數,編制了程序,由太陽能驅動的電腦控制,利用塑料管灌溉系統密封輸水,適時將含有肥料和藥物的水緩慢均勻地輸送到植物根部或噴灑在莖葉上。與大型畦灌相比,該技術可節水90%,節能50%,平均增產30%。以色列農業用水量大大減少,可以騰出更多的水用於工業和環保。

第四,嚴格管理和回收

以色列非常重視“開源”和“節流”,對水資源管理非常嚴格。它明確規定了各部門的用水定額:每年居民20%,農田環保40%,工業用水40%,任何部門都不能突破。全民節水意識也很強。生活汙水在用於農田灌溉之前應進行集中處理,大多數工業廢水已被回收利用。以色列是世界上淡水利用率最高的國家。

開源節流,技術用水,使以色列95%的糧食都是自己生產的,每年生產的大量蔬菜水果花卉出口歐洲,為其躋身世界經濟最發達的12個國家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