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惠安古城歷史?

惠安古城歷史?

崇 武 古 城 圖片崇武古城風景區是壹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壹體的特色旅遊風景區。歷來被世人稱之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我國僅存的壹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也是我國海防史上壹個比較完整的史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古城位於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臺灣海峽,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隆慶元年(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視師崇武,北城門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所書。清順治八年(1651年)鄭成功駐此抗清,傳有"馬蹄石"遺留。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 崇武古城內外,有20多處分別始建於宋、明、清,後經修葺延續至今的宮庵廟堂等古建築遺存,與古城構成了可供參觀稽古的古跡群。尤其是城外3公裏處的大岞山“岞山八景”之壹“龍喉曉煙”有惠安第壹勝景的美譽,又有記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詩家摩崖石刻,“獅石晚照”的獅石臺曾經是戚繼光操練水兵的指揮臺又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城外半月海灣,著名畫家洪世清創作的大地巖雕——“魚龍窟”,以及著名書藝大師朱屺瞻、錢君陶、劉海栗等人的篆刻書法精品鐫刻在奇石怪礁上。古城下還建有現代石雕博覽園及省級海邊森林公園。登臨古城,足可探古覽勝。

崇武古城海灘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備。據說宋朝時,這裏就稱為崇武鄉守節裏。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縣後,在這裏設小兜巡檢寨。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動在朝鮮和我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壹倭寇突然登陸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禦倭寇入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壹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當年,泉州設永寧衛,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設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祟武城為五城之壹,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壹個千戶所,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 崇武古城海岸風景

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崗巖壘成,城墻***長2457米,城基高5米,墻高7米,並設有兩層跑馬道。墻上有墻碟1304個,箭窗1300個,窩鋪26座,四面設城門,在城內蓮花山制高點,還設有瞭望臺,四面城邊有窩鋪、月城、墩臺和通外涵溝,構成我國壹套完整的軍事防禦工程體系。區內長達28.8公裏的曲折海岸線上,12個沙灣處處沙質細膩、嫵媚綺麗,4大巖群叠峰壘石、磊落萬狀。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明代丁字型石砌古城池──崇武古城就聳立在景區的正東方,其建築工藝之獨特合理被稱為“古代系統工程的案例”。位於古城南側的“中華石雕工藝博覽園”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壹處薈萃石雕精品的主題公園。該園區占地9公頃,***收藏有不同藝術風格的石雕藝術精品500余件,與古城、大海渾然壹體,獨具匠心。景區內全國最大的巖雕藝術作品──大地藝術,是由著名的畫家洪世清老先生花費數年心血創作而成的,其作品取材於海礁巖崖的原始形態,依形取勢,循石造型,創作出形神兼備的各種藝術形象170余件,甚稱石雕藝術壹大奇觀。而位於崇武大乍的東山,豎起了20米高的惠女雕塑,惠女民俗村建設已拉開帷幕。目前,該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區和全省優秀旅遊景區,被福建省財政廳、旅遊局列為全省旅遊重點建設項目,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風景名勝區,年接待遊客量近百萬人次。

· 古城門   城內有四個城門,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兩道城門,外加築月城,上建城樓,城門上各設烽火臺壹座,南城門則外加設壹照墻。相傳當年倭寇炮轟城池,城內關帝廟的關雲長把青龍偃月刀壹揮,炮彈被撥落在城墻旁,再壹揮,炮彈射回賊船,於是船沈寇亡。我想,這就是關帝廟香火鼎盛的緣故吧。

西門的兩道城門如今依舊完好地保留下來。蔭涼的城門下擺有幾個小攤子,攤主相互拉著家常,手不忘揮動自制的撣子趕著飛過的蠅蚊。新枝、野花在城門墻頭留下春的影子,陳年古榕的須根垂下,默默感受著古城的壹切。

經西門往東,而北,終到南門,城內的十字大街聯結著四個城門,太陽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投下長長的影子。在不大的城裏留下三十多座宋、明、清歷朝所修建的寺廟庵堂,有了這些古建築,古城的滄桑中更添幾多古樸。

· 古城墻   對於崇武來說,石頭就是小城的靈魂。周長2567米的花崗巖古城墻承載著小城的歷史,見證了小城的從前以來,把歷史的記憶壹直留到了今天。

踏著石砌的臺階,緩緩地走上城墻。跑馬道上遍布的野草,泛著幹凈的綠。斑駁的城墻就是古城的典籍,徐徐的風吹過,翻過壹頁頁史冊:抗倭名將戚繼光親臨崇武,指揮剿倭,平定倭亂;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復祖國寶島臺灣;崇武軍民隨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祖國南大門廈門島;1956年周總理親自指揮崇武海戰,擊沈擊傷入侵的美蔣“永泰”、“永昌”號軍艦。幾百年來,古城幾代軍民憑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鬥詩篇。這裏的“崇報祠”、“元飼宮”等,都是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 ·古民居   順著城門壹直向裏走,外邊的嘈雜似乎隔於城門外,老街出奇地靜。老街兩旁是樸素的民居,石房子、紅磚厝、木結構房子都沒有太多的裝飾。這些不同年代的建築透出歲月的斑跡,沈澱的光芒還在。

壹條條小巷藏於壹座座民居之間。走在狹窄的石巷道,老房子的門終日敞著,人們不急不緩地過著悠閑的日子。院子裏的婦女坐在裝滿帶殼海蠣的大桶,熟練地撬開蠔殼,不壹會兒,腳邊的蠔殼已堆成小山。她的服飾就是被風趣稱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 頭戴黃鬥笠,披著白底小碎花頭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藍色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腰間佩有銀腰鏈,下穿寬大飄逸的低腰黑褲。這種全國獨具壹格的服飾在崇武不時會跑進妳的視線,因為惠女們勤勞的身影隨處可見。 從逼仄的小巷走出壹位老人,晃著矯健舒緩的步子。 這不禁令人猜想他們的祖上會是哪位駐守老城的官兵呢?又是屬於“百家姓,萬人丁”中的哪個支脈?

崇武半島在我國古代的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為防備海盜倭寇,江夏侯周德興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築時,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寇攻城六晝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財產遭到嚴重損失,鑒此教訓,勸募大修。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四月,福建總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屯兵在此,興修城防,演武練兵,建立起壹套完整的軍事制度和城防設施。清代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這時全城周長2567米,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基寬5米,墻高7米,有窩鋪26座,城堞1304個,箭窗1300個。四面設門,東西二門築有月城,城墻上有烽火臺、瞭望臺和這放銃炮的虛臺。城墻有二至三層的跑馬道四城邊各有壹潭、壹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溝。城內原建有捍寨、墩臺、館驛、軍營和演武廳等,構成壹套比較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此後,城防已失去軍事上的作用,又因長期廢棄,城墻失修倒塌。1983年,由國家撥款進行全面修復。歷史上曾經為國立下不朽功績的古城,又屹立於崇武半島上。1987年舉行“崇武古城創建六百周年紀念活動”及學術討論會,引起了中外學者的巨大興趣,它是民族的驕傲,歷史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