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湖北應城發展如何,人口多少,經濟狀況如何?

湖北應城發展如何,人口多少,經濟狀況如何?

應城市位於湖北省中部東部,江漢平原與鄂中丘陵的過渡地帶,江漢平原北部,東與漳水、酉源水、雲夢縣接壤,東北與安陸市接壤,西接天門、京山,南接漢川市,東西寬43km,南北長45km,跨度113 60。南與江漢的漢宜公路穿境而過,漢坦、長荊鐵路橫貫東西,地處武漢、襄樊、荊州、宜昌三角經濟區的中心,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境內以丘陵、丘陵、平原與河湖相間為特征,海拔25-110米,大部分為41-8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8℃。全市現轄5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1個種子場,417個村,3246個村民小組,共有15.99萬戶,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67萬,漢族占99%以上,每平方公裏人口密度595人。土地面積1103平方公裏,耕地57.2萬畝。應城是壹座新興的工礦城市,資源豐富,素有“石膏之都鹽海”之稱。石膏、巖鹽、溫泉並稱為“應城三寶”,名揚天下。石膏儲量達到654.38+0.3億噸,開采歷史超過400年。纖維石膏儲量和產量居全國首位,壹級纖維石膏占全國儲量的82%以上,被譽為“亞洲纖維石膏王國”,巖鹽儲量大、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巖鹽儲量280億噸,品位高,埋藏淺,易開采。湯池溫泉是全省五大高溫溫泉之壹,地熱儲量大,水溫高,水質好。全年水溫70℃以上,富含鈣、鎂、鉀等20多種礦物質。適宜發展旅遊、醫療、科研和特種水產養殖,是旅遊勝地和休閑勝地。應城地勢平坦,河湖密布,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應城是國家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商品糧大縣(市)、國家重點農業綜合開發區之壹。

應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它是姑婆娑的故鄉,因“因地處戰略要地,應城而守”而得名。自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元年)以來,門灣、四龍河等新時代遺址的發掘和發掘,展示了應城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歷史。在大量出土文物中,有上古時期的動植物化石、新石器時代的大象和乳牙化石、石斧和陶輪、商代青銅器、周代銅鼎和銅戈、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和玉器等。西河古渡、宋代孔廟、玉女溫泉、義馬文峰是應城古文明的歷史見證。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唐代大詩人李白留下了壹句美麗的句子:“神女隱居,湯池流入大江。”李白、歐陽修等歷史文化名人在這裏留下了許多名句。、彭、、賀龍、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在這片革命熱土上留下了光輝足跡。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1986年國務院批準應城市撤縣建市以來,應城市人民以悠久的歷史文化,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堅持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為動力,揚長避短,抓住機遇,突出特色,紮實工作,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年來,應城市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堅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重點,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保持優勢和特色,保持全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0年、2008年,全市綜合經濟實力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壹”。2001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681萬元,財政收入達到301.72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6億元。。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應城工業形成了鹽化工、機械制造、石膏建材、食品飼料、紡織塑料五大支柱產業的特色工業經濟體系,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純堿生產、石膏開采加工和摩托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也是全省最大的鹽化工和摩托車生產基地。培育了“金鷹”摩托車、“華中”系列啤酒、“白玉”面條、“壹馬河”黃壇醬油、“玉蘭”膏粉、“熊貓”、“牡丹”碘鹽等壹批名牌產品,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純堿和摩托車配件生產基地。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集約化水平提高。以浩豐大米、三姐豆皮、白湖蓮藕、仁和菱角等為代表的特色農副產品生產規模和市場覆蓋面。壹直在不斷擴大;改革開放成效顯著,招商引資勢頭強勁,外資企業和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穩步提高,發展潛力持續增強;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城市功能日益增強,城鄉壹體化初具規模,城鄉面貌煥然壹新。農業主要生產糧食、棉花、油料、雞蛋、生豬和水產品。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江漢平原農業綜合開發重點城市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