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彩陶之鄉”看彩陶

“彩陶之鄉”看彩陶

幸福

五壹前夕,臨夏州第十屆旅遊宣傳月活動暨臨夏市第二屆河州牡丹文化節下午,參觀臨夏馬家窯文化彩陶博物館,在人群中碰到了臨夏作家詩人、《河州》雜誌編輯馬萍。我們隨觀眾邊走邊看,她忽然問我:“幸福,妳喜歡彩陶吧?”我想了想,對她說:“喜歡。”除了回答“喜歡”,我真的不知該怎麽回答。接著我說自己真實的感受,“生活在臨夏,尤其臨夏人,應該有所了解彩陶。外地朋友來了,或者跟我們問起彩陶,究竟是怎樣的,我們能闊幾句,不壹定非得是考古專業,但至少應該比較了解。”

馬萍聽了以後沒有吭聲。她心裏對彩陶的感受我無從得知,不知道她是不是也跟我壹樣,對臨夏彩陶懷有這樣景仰的心情。令我煩躁不安的是線頭繁瑣的彩陶,就這樣讓我開始對彩陶上心,並開始留意起,它塑造的外觀與造型樣式,以及所包涵的特定年代具有文化類型。然而,壹切都仿佛這個世界的回聲,此時我站在遙遠的千裏開外,立在它的門前,懵懵懂懂地久久凝視,聽瓦釜齊鳴的流露,臨夏彩陶靜默無語,始終大言稀聲,佇立在櫥窗的世界裏,恍惚定格在千年的星移鬥轉,等待著壹如既往的默默無語,永遠只在乎給人的壹種無言的提示。

彩陶,其實並不是彩色的。那是什麽原因讓它被人叫做彩陶的呢?

我對彩陶的理解是從臨夏州博物館彩陶展開始的。以前在紅園的臨夏州博物館,館藏文物門類系統完整,浩若繁星的彩陶展品,數量規模,等級價值等項位居全國之首。成為臨夏州彩陶博物館“鎮館之寶”的便是彩陶文物,還有壹座出土於臨夏南龍的金代墓葬等。在這座發掘的南宋時期的墓葬中,考古學家們驚喜地發現,壹塊石碑上雕著牡丹的圖案,它的出土,如同壹塊敲門磚,使臨夏人文歷史的研究訇然洞開,它將河州牡丹栽培歷史,河州磚雕藝術的歷史,推前到了八百多年前。或許還會比這更早,現存在僅有的實物只把人們的視線就帶到了這裏。

再往前,線索斷了。

最初聽臨夏州博物館講解員馬玲給遊客講彩陶,到她參加全州首屆導遊講解員大賽時,依然用彩陶選題參賽開場,已是多年過後,她的彩陶講解雖沒有道具,面對在場聽眾和評委,臉上帶著微笑,好像她不是來參賽的,確是在彩陶館裏,自信而熟練地給遊客的又壹次講解,那些關於彩陶的故事感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第三屆全州導遊講解員大賽時,臨夏市旅遊局有三位參賽選手,她們先後以彩陶講解為題,在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彩陶歷久彌新的奧秘,在於它包涵的歷史文化演變過程,千百年來吸引著世人的目光,那些已知與未知的部分,敞開的命題正如它的塑造,至今包裹在甕中的秘密,仍然等待著後來者解讀。十多年來的發展過程,臨夏旅遊產業漸成規模,旅遊產品不斷完善豐富,臨夏彩陶隨著在學術研究領域的深入,它正在揭開神秘的面紗。

東鄉族自治縣博物館彩陶館裏有壹幅油畫,描繪著幾千年前古人制作彩陶的模擬圖,那是今人根據想象而描摹復制的勞動場景,山川河流,郁郁蔥蔥,草棚田園,溫馨怡人的世外桃源,勾勒出舊石器時代男耕女織的火熱大生產中,在畫面中的營地周邊,壹群制作彩陶的人,多為婦女和她們身邊的孩子。各司其職的部落勞動分工,男子們負責外出狩獵或砍伐拓荒耕作重體力活,由於勞動工具簡單有限,很多勞動需要人們壹起協作完成。還是母系社會時期,母親是壹家之主,看家護院,哺育後代的間隙做彩陶,或許今天我們看到的彩陶很多就出自於母親之手,她們心靈手巧。

彩陶手工藝主要有盤築法和條築法兩種。在沒有模具和校準儀的情況下,純手工制作陶罐,顯示出制作者的高超技藝,精湛的美學思想。那天我跟壹批外地遊客參觀馬家窯文化彩陶館,聽講解員介紹,有三個信息點概括了彩陶文化的發展來龍去脈。壹個是“逐水草而居”的顯著特點,很能說明花華夏文明發源地的特征,在黃河上遊以及中下遊形成的壹條文化生態鏈。如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發現出土的遺存中,世界上歷史最早的壹碗面條,以及散落的彩陶文物,齊家文化的陶罐,與廣河縣出土的齊家文化遙相對應。壹個是造型變化和紋飾變化,記載著古人對大自然的無限敬畏的思想情感,寄托著人們的對未知生命崇拜的圖騰,由無花紋素凈的闊腹細瓶頸到敞口盆,從手繪的波浪紋到網格紋,再到神娃紋、神人紋,到從表面突兀而出的立體紋理的變遷。壹個是新石器時期的崛起,漸次過渡到父系社會,彩陶退化過程,新石器時代到取而代之的青銅器在黃河流域中下遊,特別是在渭河流域的振興,彩陶文明逐漸式微,隨後迎來了瓷器時代的到來,在元明清時期達到了輝煌巔峰。

在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陳列著部分仰韶文化類型的彩陶,而較多的展品還是唐三彩,器宇軒昂的馬匹車輛,恭敬肅立的侍者,體態飽滿的仕女釉面粗瓷器從塑型到燒制,標誌著瓷器在當時的水平。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有名的人面魚紋陶盆。那天去看兵馬俑的路上,出租車司機說到陜西旅遊,“在陜西能看見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北京旅遊看得見五百年的歷史,在上海能看見壹百年的歷史。”——他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我坐在旁邊能感受到他的自信與幸福感。並由此感覺到了壹座城池給予壹個人的文化營養,相同地壹個人傳輸給壹座城市的躉交疊加的無限榮光。讓壹個人內心獲得更多的滿足感,擁有實在的獲得感,有足夠的理由和文化自信,愛上他所生活的城市。

今年五壹,我隨臨夏作家王國俊漫步在大夏河畔,我們徜徉在灑滿明媚陽光的十裏牡丹長廊。走到途中,他放下手機,突然問我:“幸福,妳說,什麽是幸福感,看這波光瀲灩的河水,岸邊流光溢彩的櫻花,柳條隨風飄舞,我們眼前所見的景象,這就是了!”他激動地說,山水臨夏,生態臨夏,給臨夏人除了自信,還有點石成金的文化營造,煥發出蘊藏於民的心智,將智慧和自然合力完成的創作。聽他詩意盎然的感慨,讓我為之深深感動。

萬能的造物主,無吝慈憫與垂顧,上蒼待河州不薄。在旱魃貧瘠之地的賜予,給予臨夏人幹事創業的膽識與魄力,給予臨夏這塊熱土的人文靈感。在臨夏,極其完整的彩陶文明博物館,實際上不相上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地方。臨夏州彩陶館陳列的彩陶,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半山類型——邊家嶺類型,東鄉縣、廣河縣、康樂縣、積石山縣博物館,在和政縣古動物化石館,仿佛用考古遺址連接的人文長廊,置身山川形勝組成的地質走廊,仿佛穿越千年的是壹道時光隧道。

彩陶,好看,但在當時卻不是裝飾品。它的主要用途是什麽呢?

當初我以為是壹種祭祀的禮器。因為它們很多是在墓葬中被後來發現的,它給人的感覺是古人的陪葬品。就像蔔辭中的骨殖及龜板上的甲骨文,青銅鑄造的鼎,演奏樂器編鐘,在陶罐中發現了碳化的菽粟谷米顆粒。可以看出它用來倉儲食物,或用來盛水,也用作燒水做飯。之所以多在墓葬群發現出土,只是在墓葬它們保存得更為集中更完整。積石山縣安集鄉三坪村農民戚永仁,有壹次路中看見的壹處水光,在幹旱的土隘發光,他走近前去,用手扒開覆蓋表面的黃土層,現出了壹只完整的瓦甕,裏面盛著積存的半罐雨水。這次偶然間冥冥中的相遇,讓農民戚永仁成為“彩陶王”的發現者。在當地流傳著彩陶的種種傳說,裝在陶罐中的幹糧,夏季裏的三伏天壹個禮拜後新鮮如初,不發黴,不長毛,不變質。彩陶貯藏的原理,保鮮作用跟紫砂壺類似。積石山縣委文明辦魏文忠告訴我說,戚永仁是他嶽父,對彩陶王的故事耳熟能詳。他曾多次陪同記者到三坪村采訪過老人發現彩陶王的前後經歷。那天我們準備去看安集鄉三坪村遺址,第二天壹大早忽然大雨滂沱,去三坪村正在修路,對面告知村路泥濘車進不去,我們只好作罷。

壺中天地寬,罐內日月長。彩陶文明,問鼎河州,充滿魅力的臨夏,未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