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廣西郭頂喀斯特貧困縣扶貧打井項目簡介

廣西郭頂喀斯特貧困縣扶貧打井項目簡介

1前言

廣西是中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區,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桂林峰林地貌和都安大化峰叢地貌。但同時,喀斯特山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大量村莊旱季往往嚴重缺水,可達三個月至六個月,農田季節性幹旱。199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開始進行扶貧抗旱攻堅戰,決定首先對全區國家級貧困縣500人以上的村進行供水水源示範和扶貧打井(見圖1)。

圖1廣西壯族自治區1997貧困縣扶貧井分布示意圖

根據自治區政府和國土資源部(原地質礦產部)的安排,此項工作對分散在全區28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近500個村的供水水源進行了論證,提出了分類解決人畜飲水的建議。經自治區批準,19個具備打井條件的喀斯特縣130多個村開展了扶貧打井。通過采用先進的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推廣多流程空氣鉆井技術,鉆井速度大幅提高。全年鉆井207口,進尺約20000米,完成井127口,探明水量54392.1.6m 3/d,可解決1.44萬人和1.05438+0.75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實現了找水計劃。

這項工作開創了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水解決我國巖溶石質山區人畜飲水問題的先河。說明只要進行科學調查,精心組織,在巖溶石山幹旱區找水方案是可以成功的。這不僅是為了解決山區農田幹旱和人畜飲水的需要,也是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在我國西南巖溶地區,具有很大的推廣意義。

2廣西巖溶幹旱區的自然地質背景和水文地質條件

2.1氣象學和水文學

廣西地處低緯度地帶,北回歸線貫穿中部,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長冬短,雨量充沛,日照長,夏秋炎熱多雨,偶有極寒冬季,幹濕季節明顯。

該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7 ~ 22℃。氣溫由北向南逐漸變化。山谷平原高於鄰近的丘陵和山脈。左江流域的崇左、龍州、寧明,右江流域的百色,浦北、博白以南沿海地區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資源、金秀、樂業縣氣溫相對較低,年平均氣溫65438±07℃。最高氣溫在7月,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27 ~ 29℃。最低氣溫在2月,從北到南平均氣溫為5.5 ~ 15℃。

廣西年降雨量大部分在1250 ~ 1750 mm,但地區間差異很大,分布不均勻。根據降雨強度,明確劃分為六個多雨區和六個少雨區。多雨區分布在九萬大山至嶽城嶺、大瑤山、十萬大山、大明山、雲開山、榮達山等非碳酸鹽區,年最大降雨量1.925 ~ 3.499毫米,少雨區主要分布在恭城-平樂、來賓-象州、崇左-扶綏、百色-田東、龍江河谷、雲貴邊緣,降雨量1027壹般4 ~ 9月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總降雨量的60% ~ 90%。枯水期為65438+2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僅占全年降雨量的6% ~ 15%。

廣西旱澇災害十分嚴重,並有逐漸加重的趨勢。據中國科學院西南資源調查隊數據,1954 ~ 1986期間,幹旱發生頻率非常頻繁,除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等市外,幹旱發生頻率達到70%以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氣候異常增多,旱災頻發,給我區特別是喀斯特幹旱地區的農村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困難,增加了抗旱工作的緊迫感。

廣西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654.38+0.88億m3,產水模數79.6萬m3/a·km2,全國水量第五,產水模數第六。

廣西河流徑流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屬於雨源型。年徑流量變化的總趨勢是由沿海向內陸遞減。年平均徑流深795.7毫米,最大2400毫米,最小300毫米。河流的汛期占全年的70% ~ 80%,左右河流的個別河段占85% ~ 95%。

主要水系是西江(珠江)和長江。西江水系分布在廣西中南部,有紅水河、郁江、柳江、桂江、賀江等支流,流域面積202,427km2,占廣西總面積的84.7%,年徑流深751 mm,年徑流量1538.7億m3,占廣西地表徑流總量的81.87%

長江水系分布在廣西東北部,流域面積8283 km2,占廣西的3.5%。另外還有幾條獨立入海的小河流,總面積23111 km2,占總面積的10.2%,主要分布在欽州-防城壹帶。

上述主要河流,特別是喀斯特地區水系穿山而過,沿河平原面積不大,特別是桂西貧困地區,人口分散在遠離河流的峰叢窪地和峰叢谷地,將這些地區豐富的地表水與人口和土地隔開,不利於地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這也是廣西貧困地區的重要致貧因素。

2.2地質背景和水文地質條件

廣西喀斯特貧困縣,主要位於自治區中西部地區,也是全國喀斯特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之壹。它們的地貌以喀斯特峰叢窪地、峰叢谷地和喀斯特峰林平原為特征。它們位於中國中東部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的南端,是著名的裸露半覆蓋巖溶分布區。地質上,它位於華南加裏東褶皺系和揚子準地臺。加裏東末期,廣西運動後,廣西大部分地區由地槽轉變為準地臺,與揚子地臺相連,形成以淺海碳酸鹽巖為主的準地臺沈積。因此,雖然我國從上古生界到新生代地層出露完整,但以上古生界到中生代三疊系碳酸鹽巖為主,總厚度超過萬米,碳酸鹽巖具有大面積連片分布、層厚純的特點,總面積9.6萬km2,約占總面積的41%。主要巖層特征見表1。

區內廣泛分布的碳酸鹽巖通過內外地質作用,形成了廣西著名的熱帶巖溶景觀和獨特的巖溶水文地質條件,對廣西巖溶水資源的開發產生了重要影響。簡單地說,廣西巖溶地下水的分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地下水的賦存受巖溶含水巖層控制。廣西巖溶含水巖組有三種類型,石灰巖含水巖組是最重要的類型,分布廣泛,約占總面積的72%。地下水賦存於溶洞和溶蝕管道中,地下水豐富但分布不均。白雲巖含水巖組,分布面積約占總面積的6.0%,地下水存在於溶隙、孔洞、溶洞中,富水性好,分布相對均勻;不純灰巖含水巖組分布面積占總面積的近22%,地下水的賦存介於兩者之間,但富水性較差。

(2)地下水的富集受補給條件和地質構造控制。補給範圍越大,地下水越豐富;同時,褶皺、斷層破碎帶等地質構造往往控制著地下巖溶的發育,成為地下水埋藏和運移的主要控制因素。

(3)地下水埋深受地形和侵蝕基準面控制。在巖溶河谷和平原地區,地下水埋深較淺,壹般為10 ~ 30 m,在峰叢窪地和河谷地區可達30 ~ 80 m甚至更深。

(4)巖溶地下河和大泉十分發育。有435條長2公裏、低流量100 L/s的地下河,736條低流量大於100 L/s的巖溶泉,前者總長大於10000km,平均分布密度為0.1 km/km2。但不同地區差異很大,尤其是桂西、桂西南地區,地下河最發達。

(5)地下水分布具有不均勻性。由於地下水儲存在溶洞的裂隙中,所以在平面上或剖面上分布不均,往往集中在地層構造控制的某壹帶或剖面上的某些剖面上。地下河越發達,地下水分布越不均勻。

(6)巖溶地下水動態變化大。在壹般喀斯特峽谷和平原,水位年變化約為10 ~ 30 m,在峰叢窪地可達30 ~ 50 m甚至更高。因此,在地形變化的位置往往形成較大的水力梯度,這是修建地下水庫的有利位置。

表1廣西主要巖石地層單位匯總表

3.扶貧打井部署及成效

根據廣西喀斯特貧困地區的條件和自治區人民政府解決貧困山區人口相對集中的村莊人畜飲水問題的決心,我們向自治區領導建議,這項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壹階段,即初步論證階段,我局先組織隊伍,以相當於1∶10000的精度,對缺水村供水水文地質進行論證。由水利廳負責引水工程建設,具備供水勘探條件的轉入二期,由地礦廳實施打井工程,方案經自治區領導批準。從65438到0997年初的三個月裏,我們組織了近50個水文地質調查隊,對水利廳提供的近500個缺水村進行了論證,確認其中1/3以上具備引水條件,1/3具備打井條件,其余1/3只能通過修建水箱才能實現。

從4月初1997轉入打井階段。為了保證這項找水扶貧工程的順利實施,我們在初選的基礎上,進壹步在每個村部署了1 ∶ 1萬多種物探方法,進壹步確定供水遠景,選擇勘探目標區。這樣,經過物探,在160多個初級村中,有137個村被列為本次扶貧項目村,分布在廣西中西部的19個喀斯特貧困縣,如南丹、羅城、靖西、天等、德保、淩雲、金秀、龍州、田東等。

起初,許多人對在流行的喀斯特山區打井找水的成功持觀望態度。因為有1/3個村被認定為打井村,供水水文地質條件很差,或無水無通路,或巖溶地質條件復雜,少數打井隊進出過幾次。為確保本次打井示範工程的成功,該局組織成立了由局領導任組長、各部門專家參加的領導小組,並召開了總體動員會,要求參建單位派出精兵強將,並有專家指導,要求各單位確保水文地質與水文地質的密切配合,盡可能采用先進實用的物探方法, 推廣先進的多流程空氣鉆井技術,實現高效率、低成本的投資,圓滿完成自治區和國土資源部交給的這項重要任務。

近壹年時間,10余家參建單位最高時出動鉆機50余臺,施工鉆孔207個,進尺20000余米,完成井127口,探明水量54392.16 m3/d,相當於壹個大型水源地。單井出水量壹般為10 ~ 100t/h,其中出水量最大的新城花紅村水源地,已建成兩口井,總出水量200m3/h,在無國界醫生的支持下,建成了廣西農村最標準的自來水廠,可解決1個鄉鎮,4個村。

表2各縣水井分布統計

本次打井工程,10個村未果,村內探水成功率90%,打井完成率近60%。應該說,對於條件非常復雜的喀斯特山區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其直接結果是解決了160多個自然村65438+多萬人、近65438+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更重要的是,這項工作不僅開創了我國巖溶石質山區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水解決人畜飲水問題的先河,而且解決了壹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和爭論,即找水計劃在巖溶缺水山區能否成功,答案是肯定的。關鍵是要尊重科學,精心組織。從更深層次看,為喀斯特貧困山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貧困的喀斯特山區,水利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只有科學地開發利用當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才能真正邁出治理幹旱和貧困的第壹步。

4.解決貧困山區人畜飲水的指導思想(改水)

廣西從1997到1998開展人畜飲水扶貧工作後,山區人口相對集中的村莊人畜飲水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或緩解。基於這項工作和以往水利工程的經驗教訓,我們認為,今後農村人畜飲水工作:①應與缺水村、村的農田綜合抗旱相結合,壹舉兩得,減少抗旱投入,因機井供水保障程度高,往往是其他地表水源所不及的;(2)人畜飲水應提倡因地制宜的方針。喀斯特貧困山區所處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質條件不同,供水方式不應壹刀切,方式的選擇應本著需要與可能相結合的原則;(3)在經濟可行的基礎上,如有可能打井,宜加大打井強度。這是因為西南巖溶地區大氣降水豐富,水資源供給程度高,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很低。同時,其水質良好,壹般能達到飲用水源水的標準,這也是蓄水工程難以達到的;(4)加強科學論證,實行分層指導,減少盲目性。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越來越要求我們對人畜飲水(改水)采取科學的態度,對不同情況采取分級指導的方針。所以壹定要先花少量的錢,多做前期的論證,讓後期的工作建立在更科學的基礎上,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5結論

西南喀斯特地區降雨和地表水資源豐富,但大面積分布的喀斯特造就了復雜的地形地貌,降水時空分布不均使水土資源與人口聚居地分離,導致境內旱澇災害嚴重,成為該地區貧困的主要因素之壹。充分利用當地地下水資源,積極推進勘探鉆井工程,是今後當地水利工作的重要內容,應積極提倡。這不僅是當地抗旱扶貧的需要,也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