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進化鎮的歷史文化

進化鎮的歷史文化

1.進化鎮的發展目標

進化鎮黨委 *** 在制訂“十壹五”規劃期間,提出了全面實施生態鎮建設,並將建設目標重點鎖定在四個方面。

壹是以循環經濟為基礎,加快生態經濟建設。實施以“生態農業立鎮、生態工業強鎮、生態旅遊興鎮、生態人居旺鎮”的生態經濟發展戰略,充分挖掘資源和自然優勢,以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為基礎,以旅遊、休閑、房產等第三產業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抓住發展機遇,依托產業整合開發,加快生態經濟建設步伐,促進進化成為蕭山特色經濟強鎮、生態文化名鎮、休閑旅遊旺鎮。

二是以生態家園為目標,加大人居環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整合村、鎮功能布局,完善村、鎮公***基礎設施,以鎮區為重點,深化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村、鎮人居環境建設,並加大硬件與軟件的投入力度,切實改善居住和投資環境,促進全鎮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三是以生態安全為保障,加強生態環保建設。以保護山林水系、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汙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實現資源有序開發和永久利用。統壹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領域和區域的生態環境建設,加強綜合協調和管理,全面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等穩健發展。

四是以歷史文化為底蘊,加深生態文化建設。以科技與體制創新為基礎,以“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和提升進化創業精神、培育和延伸綠色生態觀念”為中心,建設以人為本的生態文化。

通過生態宣傳教育、生態實踐,推行綠色文明生活方式,繼承和發展進化歷史文化遺產,培育先進文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提高群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為生態鎮建設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

2.進化鎮的歷史名人

浙江都督 湯壽潛湯壽潛,進化鎮大湯塢人。

清光緒十四年(1888)中舉,光緒十八年(1892)中進士。光緒十六年(1890),所著《危言》壹書刊世,呼籲變法維新。

光緒二十九年(1905),浙江紳商公推湯壽潛為浙江鐵路公司總理,湯壽潛與江蘇方面的張謇等聯手領導了保路築路運動,捍衛了鐵路 *** 。宣統元年(1909)8月,這條全國最長的民用資金修築的滬杭鐵路全線通車。

宣統三年(1911)十壹月,湯壽潛被舉為浙江都督。民國元年(1912)1月,被委為南京臨時 *** 交通總長,其婉辭。

晚年回鄉,仍為家鄉建設奔走,如改建麻溪壩為橋。當地 *** 和人民為其在村南山上建立湯壽潛紀念碑,1998年,進化鎮村兩級集資建蟄先亭,開辟紀念公園,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族英雄 葛雲飛葛雲飛, 字鵬起,又字淩召,號雨田,漢族,清代山陰天樂鄉(今屬杭州蕭山進化)人,是中國統率壹軍、鎮守壹方的武將,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葛雲飛出生在下級軍官家庭,七歲進私塾,同時習武。

嘉慶十九年(1814)應試,補本學武生。嘉慶二十四年(1819)考中武舉人。

道光三年(1823),中武進士。歷任千總、守備、遊擊、參將、副將、總兵。

先後在寧波、黃巖、溫州、乍浦、瑞安、定海、以及福建烽火門等地水師營任職,鎮守東南海疆16年。官至定海總兵。

清道光二十壹年(1841年)10月1日,在著名的定海保衛中壯烈犧牲。殉國後,謚“壯節”,誥授振威將軍,追贈太子少保。

同治十年(1871),加贈提督、建威將軍。 。

3.進化鎮祝家村是哪個歷史人物的後代

祝家村緊鄰淳安縣西部中心--汾口鎮,村莊主體結構已與城鎮渾然壹體,是典型的城郊村。

全行政村由四個自然村組成,229戶、785人。有耕地384畝,山林2800余畝,行政區域面積1.54平方公裏。

祝家村地處汾口鎮中部,東面連接集鎮,地理條件優越,村內擁有、汾口工業園區、茶葉市場、雙錠公園及整齊劃壹的商品樓房等,風景優美,產業壯大,人居環境極佳。全村擁有常住人口795人,外出打工者178人,留守兒童30余人。

祝家村緊臨汾口鎮城區,交通條件便捷,自然環境十分優越。全村由4個自然村組成,地域面積廣闊,其中祝家、陀源,有著900百多年的歷史。

村莊四周青山環抱,壹條被稱為"清環玉帶"的小溪繞村而過,構造了壹幅"青山腳下樓前水,綠水岸邊樓後山"的幽雅畫廊。

4.倉前鎮的歷史文化

倉前古鎮原名靈源,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官方在街北建臨安便民倉,古以南為前,遂稱倉前街,距今已有874年歷史,雖隸屬關系和建置幾經變遷,但倉前之名壹直沿用。全鎮行政區域面積52平方公裏,轄10個建制村,1個社區,人口3.512萬人。境內余杭塘河橫穿全境,東苕溪緊貼其西。西南邊緣有宋家山、萬金山丘陵,東北角寡山、吳山孤峙,與平原隔水相望,形成山水相嵌的優美景色。倉前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是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的故鄉。清水絲綿明清時期就聞名遐邇,早竹筍以肉厚質嫩味鮮馳名省內外,龍泉寺小白蠶豆因特具的美味列為貢品;鎮南面有白虎山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存,鎮中心有歷史上著名的南宋臨安倉遺址,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故居,老街上曾因清末楊乃武壹案的錢愛仁堂藥店。

5.哪有民族英雄葛雲飛的故居

被列為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葛氏宗祠,位於進化鎮山頭埠村,是葛雲飛小時候讀書習武的地方。據史料記載,該建築建於清代(公元1644年前後),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結構為兩進兩廳。

保護和修復葛氏宗祠,是進化鎮打造歷史文化名鎮的重要舉措之壹。工程由蕭山園林建築設計院設計,分兩期建設,總投資51萬元。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區文物管理部門及進化鎮的努力下,所需資金已基本到位。工程預計在年底前完工。

民族英雄葛雲飛,生於1789年,進化鎮山頭埠村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中武進士,先後在寧波、溫州、定海和福建的烽火門水師營任職,因緝捕“海盜”屢立軍功,後升任定海總兵。道光二十壹年八月(1841年8月),第壹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侵犯定海,時任定海總兵的葛雲飛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奮戰六晝夜,壯烈犧牲。死時,其“手擎刀殺敵狀,屍直立不仆,左目霍霍如生”,表現出寧死不屈、反抗侵略的民族氣節。 (田何興 汪少壹 20040301)

6.南昌縣的歷史文化

黃河陣黃河陣在南昌縣蔣巷鎮北望、白岸等地,流傳著壹個古老的習俗,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初六,在村落邊的河灘沙地上,擺上據說從上古流傳下來的黃河陣。

燈陣由1.3長的竹竿構成,大約每間隔壹米就豎著壹根或紅或綠的竹竿,竹竿上面則有壹盞蓮花底座的油燈。據當地傳說,黃河陣由通天教主金簫、銀簫、碧簫三姐妹所創。

千百年來,三簫娘娘被視為平安、幸福的庇護神,所以黃河燈也叫幸福燈、平安燈。燈陣由99個彎,壹直走完別回頭,象征著壹帆風順、幸福平安。

還有人說,九曲黃河陣是因其路線三回九轉,寓意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而得名。南昌采茶戲南昌采茶戲,江西地方戲曲劇種之壹,俗稱“燈戲”、“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縣塔城鄉鳳崗村劉蜀陡等人合辦崗下劉家戲班,編排大戲演出,演員行當由二旦(青衣、花旦)和小醜,增加了小生、老生、大花、小花彩旦等行當,壹直沿用至今。1927年南昌采茶戲從鄉村進入南昌市,1953年,被正式命名為南昌采茶戲。

2008年被列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塘南賀郎歌塘南賀郎歌流傳於南昌地區鄉村,是舉辦婚慶禮儀、洞房花燭之夜必備的壹種藝術表演形式。

其曲目眾多,歌詞文采飛揚,表現形式豐富、氣氛熱烈。既有壹人獨唱部形式,也有眾人***同喝彩環節,是南昌縣地區婚慶喜事中壹種不可或缺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

塘南賀郎歌多為壹人領歌,眾人喝彩,並有嗩吶伴奏。以唱兩首賀郎歌吹奏兩首嗩吶伴奏音樂交替進行為表演形式。

賀郎歌的曲調固定,但是歌詞卻千變萬化,豐富多彩。這些優美歡快的曲調都是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智慧財富和知識結晶,是壹份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三江擡故事三江擡故事自唐末宋初便流傳於三江鎮 *** ,每年正月十三和農歷八月十八是三江鎮 *** 蔡家舉行擡故事的日子,至今已流傳近千年之久。擡故事,用故事架(壹張四方的桌面,面積約130cm*130cm,四個桌腿很短,約20cm高;四周圍了壹圈矮矮的鐵柵欄,約10cm-15cm高;桌面中間豎有壹到兩根木樁,用來固定站在桌面上的演員,使其保持站立姿勢不滑到;故事臺左右兩邊套有麻繩,供扁擔穿過)擡起來。

擡故事的內容取材於歷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古典戲曲及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節,是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壹種傳統習俗表演。南昌燈棍節南昌燈棍節最早起源於清乾隆年間,是村裏祭祀祖先、傳承祖業、祈求平安的壹個傳統習俗。

每年的正月十二下午兩點,村裏的男丁紛紛聚集到村前廣場,用魚叉把直徑1.5尺、長約36米的燈棍平地叉起,樹立在村前廣場。燈棍***分三節,頂端壹節為竹子,寓意竹保平安,來年節節高;燈棍豎起後,底部四周綁上硬木棍,用木槌夯實,最後掛上燈籠。

整個儀式大約十分鐘。儀式結束後,村裏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並請來戲班唱戲三天,以示慶祝。

正月十六零時,放下燈棍,意思是春節已經過完,人們又要開始為壹年的美好生活忙碌起來。鑼鼓十八番鑼鼓十八番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打擊樂器表現形式,南昌縣八壹鄉胡華村、塔城鄉鳳崗村、岡上鎮黃臺村等地都有鑼鼓十八番。

流傳至今已經有300年歷史了。其曲牌眾多,打法多樣,氣氛熱烈,表現豐富,形式多樣。

即可單獨表演,也可為民間舞蹈伴奏,是南昌縣地區歡慶節日、婚慶喜事中的壹種藝術表演形式。板燈龍 南昌縣塔城鄉北洲村板燈龍歷史源遠流長,從明代以前壹直流傳至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板燈龍全長800-1000m(420-500板),每板2m,4盞燈籠,演出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初七晚上,***有600多人參與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