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平涼這座“不知名的城市”到底隱藏了多少值得稱道的“秘密”?

平涼這座“不知名的城市”到底隱藏了多少值得稱道的“秘密”?

平涼,甘肅境內最危險的“瘦骨嶙峋”,位於陜甘寧三省交界處。

是、蘭、銀地理三角的中心,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曾是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要塞。

和中國無數不知名的城市壹樣,她低調卻超級有內涵。

平涼穿越千年,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萌芽,從蹣跚學步到百花齊放。漢與匈奴,唐與吐蕃,宋與西夏...平涼見過太多的碰撞和回應。

平涼沒有Xi安、敦煌那麽明顯,但它在無數的“小景觀”中隱藏著幾十萬年的歷史。在黃土高原的山谷裏,妳可以遇見人,遇見神。

1.關中門戶,戰爭與和平

在平涼自駕遊,就是在高原的高處和低處之間上上下下。億萬年來,由於涇河水系、渭河水系的長期切割和嚴重的水土流失,黃土高原在這裏形成了溝、梁、岬、谷等諸多地貌奇觀。

中國人的童年故事就在這些奇觀中。

黃土高原的歷史遠遠長於人類活動的歷史,人類歷史的最遠端在平涼觸手可及。

60萬年前,這裏就有人類存在的痕跡。70年代發現的“京川人”頭骨距今3-5萬年,與著名的穴居人相同。

黃土高原由來已久的禮物。凜冽的冬風,裹挾著西北的黃沙,壹頭撞向綿延於此的六盤山脈,停滯不前,層層沈積,深達百米。此時的中國先民還不知道什麽是銅和鐵,風形成的黃土層疏松細膩,在他們眼裏是真正的禮物。另外,極厚的土層消除了對土壤肥料流失的擔憂,文明的雛形在這裏誕生,也就順理成章了。

平涼靈臺縣可以說是平涼悠久歷史的首席“見證者”。在那些日子裏,靈臺是古代秘密王國的首都,是周文王的眼中釘。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攻占此地後,周文王在此築臺祭天,故名靈臺。歷史的背影遙不可及,但這裏出土的無數青銅器卻向世人揭示了時間留給世人的輝煌。

在自古地處交通要沖的平涼的故事裏,戰爭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就連“平涼”這個名字也源於戰爭——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即成功統壹北方,但在淝水之戰中敗給謝安的苻堅)滅前涼,取“平定涼國”之意,設平涼郡,轄崆峒區和華亭大部分地區。

其中之壹的涇川,自古以來就是關中門戶,被稱為“西長安第壹城”。清代學者顧祖禹《讀史地劄記》評價荊州(荊川舊稱):“亦為外攔河、龍口之制,下巴涼,吉煒輔之,關中穩。"

歷史上,來自沙漠草原的政權經常越過寧夏的平涼,在南下的路上向關中挺進。來自西北部落的無數威脅也導致了無數的反擊。刀兵相見,周穆王討伐西戎,在涇川與西王母相會的浪漫故事也能誕生。

因為這個傳統,平涼在歷史上當然有名:“飛將軍”李光,鎮壓黃巾起義的黃福松,抗金的吳軍、吳麟、柳永...也許正是因為那種熱血,崆峒武術在這裏誕生,激勵著無數平涼人強身健體,保家衛國。

戰爭之路除了留下壹個平涼的名字,還留下了壹個文化符號——左公劉,是左任陜甘總督、西征時,在陜甘新長征路上種下的壹株柳樹。最後在黃沙飛揚的西行路上,形成了“綠了千裏”的塞外奇觀。今天,在平涼的劉虎公園,可以看到當年種植的數百棵左公柳。

2.平涼人:我家住黃土高原。

平涼人之所以糾結於黃土高原,無非是因為這裏曾經既是文明的核心,也是文明的邊界。由於黃土高原的天賦,平涼人從未輸在起跑線上。然而,更早的人類活動意味著更長的消耗。無休止的砍伐、開墾和混亂無時無刻不在侵蝕著黃土高原。黃土高原不時以壹種稀缺的姿態再次面對平涼人。

平涼人喜歡吃小麥,充分體現了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文化基因。完全壹樣的意大利面。在平涼人的餐桌上,面食絕不是簡單的面條。靈臺龍面,靈臺爐齒饅頭,釀皮,崇信酥盒,漿面.....都足以誘惑和殺死面食愛好者胃裏的饕餮。

長期以來,平涼的飲食習俗以食物為主,肉、蛋、菜的調劑不多,造就了平涼人嗜酸嗜辣的口味。長期以來,用調味來提高食譜的豐富性,是中國人對生活最機敏的反應。

但是,正宗的平涼風味,要在壹碗羊肉泡饃裏才能找到。羊肉是遊牧民族的最愛,選擇它來搭配外面酥脆的面包和裏面神秘的面包。兩種文明的象征,就這樣在碗裏,被熱氣騰騰的湯燙出了和諧的默契。

平涼人也愛莊浪暖鍋,富貴節儉,好吃。最正宗的暖鍋是以農家的土砂鍋為容器,肉丸、排骨、土豬肉提供最直接的滿足感和沖擊力。底層的配菜,蘿蔔片,豆芽,土豆粉,老豆腐,化油膩為無形。各種食材浸雞湯,炭火慢。四溢的香氣足以讓人心甘情願做壹個吃肉喝酒的普通人。

中國是最世俗的國家,衣食住行,笑與罵永遠是同壹個主題。平涼人未能免俗。千百年來,農耕與遊牧碰撞交融,平涼人在這種環境中生生不息。

3.黃土高原上的仙境佛教

世俗到極致的平涼人,骨子裏有著西北人的歡樂和外向,接近於熱鬧。皮影戲的唱腔洪亮刺激,需要壹定的能量才能穿透鼓膜,唱出壹段關於現在和現在的傳奇,仿佛要打破時空對情感的束縛。

還有壹個笑話。笑著丟了臉,用最不經意的方式說出、唱出最嚴肅、最簡單的道理。平涼人對生活有自己的理解,也樂於在誇張中警醒。

這些民間戲曲大多寄托著中國人對世俗生活的美好憧憬,但現實中總有壹些不如意。這些牽絆往往會驅使人們去尋求另壹種精神寄托。對於中國人來說,出生是他們無法忍受世俗生活之後的第二件好事。

平涼雖然靠近繁華的關中,但對於避世的人來說,還是個好地方。原因在於道教名山崆峒山。崆峒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勢起伏奇特。這座山終日隱藏在綠色植被中,不時有雲。

平涼是壹片神話傳說的沃土。相傳,黃帝曾請1200歲的老人廣去崆峒山。相傳華胥氏踩著巨大的腳印,生下了伏羲。文明的童年,就像人的童年壹樣,總會有壹些奇思妙想。但也印證了古代的平涼因為文明的萌芽而興盛的早。

自從黃帝問的古老傳說產生以來,秦煌和吳晗相繼來到這裏尋找長生不老的蹤跡。這群人聚集在壹起修行佛教,在山上建造道觀,創造了精美的古拙。乍壹看,它們好像是自己生長在山上的。實際上,崆峒山的相對高度只有不到700米,真是“山不高,有仙則名”。

平涼除了“土特產”道教,還有“外來者”佛教。

崆峒山以其道教名山和佛教寺廟而聞名。然而,讓人屏息的是,涇河兩岸有綿延數百裏的佛教石窟。其驚人的規模和古樸莊重的風格,足以震撼每壹個對歷史心存敬畏的人。

平涼是涇河流域的重要節點,涇川縣是平涼與涇河關系最密切的城鎮,所以這裏的石窟最為密集。大小石窟822個,像銀河壹樣散布在涇河兩岸的巖石上,這壹切都證明佛光照耀這裏不僅僅是壹個形容詞。

涇川縣西部灰中山腳下的王牧宮石窟是以王太後的名字命名的,但它是隴東最早的佛教石窟之壹。頑石在能工巧匠的千錘百煉下,壹點壹點轉化為佛菩薩的莊顏寶像。中央塔柱石窟是雕刻藝術的傑作,也見證了平涼人對信仰的堅持。

涇河流域的石窟具有河西石窟的風格結構,也可以看到雲岡石窟前後期過渡的藝術軌跡。但是,平涼人並不盲目追隨和模仿石窟,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南石窟寺就是最好的例子。

南石窟寺開鑿於北魏,是罕見的“七佛同穴”形制的石窟。另外,據專家考證,南石窟寺是從洞頂的浮雕開始,壹點點往下刻的。石窟與石像渾然天成,仿佛工匠不是在雕刻,只是輕輕拂去石像上的泥土,讓它們重見天日。

看來,金川石窟的魅力,應該是在那些空蕩的洞窟裏找到的。早期佛教有壹個教條,就是不要立雕像。在涇川的800多個石窟中,只有35個有雕像。除了風化侵蝕,其他空無壹物的洞穴更多的是僧人修行苦修的地方。或許,恰恰相反,它的空寂與冰冷,更能道出這裏的虔誠與滄桑。

不得不說,這座“不知名”的城市,有壹種說不出的吸引力。走在平涼,妳會發現這座城市有壹種“看慣了秋月和春風”的悠閑姿態。遍布全城的古跡是這座城市悠久歷史的最好註腳。

站在崆峒山上,放眼望去,歷史用悲憫的溫柔姿態撫摸過這裏的每壹寸土地,從未改變。

參考

1王蒙平涼歷史故事選

2劉萬民《平涼史》

3《中國國家地理》,第664&頁;6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