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張家界為什麽叫“張”家界

張家界為什麽叫“張”家界

本人贊同因張氏居住而得名。

近年來,在學術界、旅遊界和政界,“張家界”這個地名概念的內涵逐漸減少、外延逐漸增多,張家界所指範圍逐漸擴大。張家界這個地名概念的外延包含“古今所有的張家界”:

第壹、明清時期的張家界是無事溪與金鞭溪分水之界。歷史上,張家界壹帶很早就有土家祖先生息。漢代隸屬武陵郡零陽縣,後屬澧州慈利縣。明代崇禎年間以前,張家界原名“索溪界”,因地處索溪上遊而得名。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鑼鼓塔發現的明代天啟年間周氏墓碑刻有“慈利縣十二都索溪羅葡塔(即今鑼鼓塔)安葬”等字。張家界因明代張姓居民居住而得名,不是因漢代張良居住而得名。清代《光緒永定縣鄉土誌》記載:“張聰,明成化時,以指揮(使)自南昌豐樂(縣)官永定衛,遂著族焉。”永定衛大庸所指揮張聰第六代孫張再昌在《崇禎張氏族譜》中寫道:“吾祖(張)聰公,大明成化時,奉旨實授指揮至(大庸)所鎮戍,即慈姑州永定衛大庸所也……大明弘治間,見我祖(張)聰公鎮守多載,忠膽報國,將(永定)衛城西關外鷂鷹坡直至龍鳳庵壹帶山林之地恩賜給我祖聰公,為功績之典。”這些史料證實永定衛大庸所指揮張聰在明代弘治年間得到(張家界)龍鳳庵壹帶封地以後,帶著全家人搬遷定居,雇傭當地土家先民開墾山林之地,張家界壹帶遂為張聰所有並且開發,張聰成為張家界始遷祖。張聰母親黃氏死後,葬於張家界峰頂南側。為了祭祀其母,修建清平寺兼作墓廬,內供明代張聰之母黃氏婆婆塑像,故得名“黃氏寨”。張聰死後也葬在張家界,張聰的墳墓至今仍在張家界居委會廟灣組張家老屋背後祖山。明代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張聰第六代孫張再弘因設“團官衙署”於索溪界而更名為張家界。張家界之名始見於明代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張再昌所撰《崇禎張氏族譜》序言。《崇禎張氏族譜》記載了張家界地名演變過程:“大明崇禎三年……兄(張)再弘蒙恩賜團官,故索溪界即張家界是也。東六房崗、朝陽灣,西白羊山、楠竹院、中坪等地系兄(張再弘)團官衙署。感先祖蔭襲之德,蒙敕旨建造之。” 現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村的張自明、張新明等張姓居民均說是其祖先永定衛指揮張聰後代。經查有關史誌,張家界、朝天山、青巖山等風景區自古並非壹地,亦無統壹地名。從沙堤朝陽以上的磨子峪至鑼鼓塌老磨灣壹帶稱張家界,從黃石寨至朝天觀壹帶稱朝天山(又名馬鬃嶺),從黃石寨至百丈峽壹帶稱青巖山。陳光前在第壹部記載張家界風景區的《明代萬歷慈利縣誌》中寫道:“三女崖與天門山對峙,石狀如三女,俗呼三姊妹。”清代《道光永定縣誌》記載:“青巖山,縣西北八十裏,上產石耳。”清代《同治直隸澧州誌》亦載:“黃絲寨在城北八十裏,近源頭。四周絕壁,壹徑可上。”明清時期張氏居住的張家界是指今磨子峪水庫至鑼鼓塌的壹道狹長山峪。張姓後裔在張家界繁衍了十七代,至今已近千人。清代《道光永定縣誌》曾載:“無事溪(今沙堤溪)發源於張家界。”清代王先謙編輯的《湖南全省掌故備考》也載:“無事溪(今沙堤溪)源出永定縣張家界。”《民國慈利縣誌》又載:“索溪上源(今金鞭溪)出大庸張家界。”可見,張家界之“界”原為水界,是無事溪北源與金鞭溪南源的分水之界。無事溪源頭與金鞭溪源頭分界之處鑼鼓塌南側山嶺張家界是明清時期的張家界,即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居委會。

第二、狹義的張家界是指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及其所轄張家界、袁家界和鑼鼓塌三個居委會。中華人民***和國以後,進行土地改革,建立了張家界鄉。1956年,張家界鄉改為大庸縣沙堤鄉張家界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元月,沙堤鄉負責人向大庸縣人委會呈報了《大庸縣沙堤鄉張家界擬建林場報告書》,縣人委會將此報告呈報湖南省人委會。元月30日,湖南省林業廳[1958]林字第62號文件發出《關於大庸縣建立林場問題的答復》。3月,湘西自治州人委會電示大庸縣人委會,準予建立“國營張家界林場”。4月,國營張家界林場正式動工,由分出來的中湖鄉袁家界農業社、協和鄉龍尾巴農業社、禹溪鄉十八山農業社和沙堤鄉張家界農業社所屬的部分山地朝天觀、龍尾巴等地組成林場。由於林場場址設在張家界農業社老磨灣,而且征用張家界農業社山地面積最大,因此林場冠以“張家界”之名。1958年秋公社化時,張家界農業社改為張家界生產大隊,隸屬火箭公社。1961年,張家界生產大隊改屬沙堤公社。1982年,國務院委托國家計委發文批準建立湖南省“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1983年,張家界生產大隊更名為張家界村。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代管張家界、袁家界村和原禹溪鄉十八山村卸甲峪組。後來,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管轄張家界、袁家界和鑼鼓塌三個居委會,總面積為71389畝。

第三、廣義的張家界是指湖南省張家界市。1988年5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77號文件作出《關於湖南省大庸市實行市管縣體制的批復》,同意大庸市升為地級市。1991年,大庸市人大舉行第五次會議,到會的兩百多名市人大代表就更改市名問題展開討論,並且達成***識。1991年12月,市政府呈報了《關於要求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的請示》。1994年4月,國務院以國辦函[1994]25號文件批復同意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張家界市總面積為9516平方公裏,管轄永定區、武陵源區和慈利縣、桑植縣。

(張家界市民族事務委員會 戴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