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博客、播客和鄰居的區別

博客、播客和鄰居的區別

“播客”,又稱“會說話的博客”,是Podcast的中文直譯。用戶可以使用“播客”將自己的“廣播節目”上傳到互聯網上,與廣大網民分享。

它是壹種數字廣播技術,最初是通過將壹個名為“iPodder”的軟件與壹些便攜式播放器相結合來實現的。播客是壹種錄制的自助廣播或網絡廣播,用戶可以將這種廣播節目下載到他們的iPod或其他MP3播放器上,與他們壹起收聽。

Podcast,中文翻譯還沒有統壹,但最常見的是翻譯成“播客”。它是壹種數字廣播技術,早期是通過壹個叫“iPodder”的軟件和壹些便攜式播放器結合起來實現的。播客記錄網絡廣播或類似的網絡音頻節目。網民可以將在線廣播節目下載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或其他便攜式數字音頻播放器上,隨身收聽,而不必坐在電腦前或實時收聽,隨時隨地享受自由。更重要的是,妳還可以自己制作聲音節目,上傳到網上與廣大網友分享。

正如博客顛覆了被動接受書面信息的方式,播客顛覆了被動收聽廣播的方式,讓聽眾成為主動的參與者。有人說,播客可能會像博客壹樣,帶來大眾傳媒的又壹次革命。

目前,播客的定義仍在爭論之中,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

1.播客的發起人Doc Searls給出的定義是:

播客,個人可選數字廣播.播客是自助廣播,是壹種全新的廣播形式。在聽傳統電臺的時候,我們是被動的聽我們可能想聽的節目,而播客是我們選擇聽什麽,什麽時候聽,如何給別人壹個聽的機會。Dave Winer的早咖啡筆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所以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播客。

2.戴夫·舒舍在他的文章《播客的定義》中的定義:

他提出播客必須具備三個要素:

1.它必須是壹個獨立的可下載的媒體文件;

2.該文件的發布格式為RSS2.0 enclosure feed;

3.接收器可以自動接收、下載和傳輸文件到所需位置,並將其放入播放器的節目單中。

他認為可下載的MP3不是播客——這是壹個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能下載固然很好,但自動出現讓妳玩而不用妳看管才是關鍵。這就是播客。”

三。維基百科的定義:

維基的定義是開放和動態的。直到2004年6月65438+2月65438+3月才被定義為:播客起源於iPod,既指廣播,也指網絡直播。播客類似於TiVo,只是播客用於音頻節目,目前是免費的。但需要註意的是,這項技術可以“拉取”任何文件,包括軟件更新、照片和視頻。(作者:鄭·)

“博客”這個詞是從英語單詞Blog翻譯過來的。BLog是WebLog的縮寫,Weblog是Web和log兩個英文單詞的組合。網絡日誌是在網絡上發布和閱讀的運行記錄,通常簡稱“Weblog”或“blog”。

博客作者是寫博客的人。Blogger經常被翻譯成“博客”這個詞,寫博客的行為有時也被翻譯成“博客”。所以,中文的“博客”這個詞可以作為名詞來分別指代兩個意思,Blog和Blogger,也可以作為動詞,表示寫博客的行為,只是在不同的場合表示不同的意思。

博客(Blog)是壹個網頁,通常由簡短且頻繁更新的帖子組成(post,作為動詞,表示發帖的意思,作為名稱,指發布的文章)。這些帖子壹般是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的。作為博客的內容,可以是妳純個人的想法和經歷,包括妳個人對時事和國家大事的看法,也可以是妳對壹日三餐和著裝的精心烹調等等。,也可以是壹群人基於某個主題或某個領域集體創作的內容。它和“網絡日記”不壹樣。作為網絡博客,它具有明顯的私人性,而博客是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有效結合。它不僅僅是純粹的個人思想的表達和瑣事的記錄,而且它提供的內容可以用於交流和對他人的幫助,包容了整個互聯網,具有極高的* * *精神和價值。

簡而言之,博客就是以網絡為載體,簡單、快捷、方便地發布自己的經歷,及時、有效、輕松地與他人交流,然後融合豐富多彩、個性化展示的綜合性平臺。

BLOGGER的概念被解釋為web發布、出版和張貼文章(Post這個詞——當用作名詞時,指張貼的文章),這是壹種迅速增長的網絡活動,現在甚至有了壹個專有名詞——weBlog,或Blog,用來指代這種Web發布和發表文章。

博客是壹個網頁,通常由簡短且頻繁更新的帖子組成;這些張貼的文章是按年份和日期排列的。博客的內容和目的非常不同,從到其他網站的超鏈接和評論、關於公司、個人和想法的新聞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出版或張貼。

許多博客是人們所想的出版物,而另壹些則是壹群人基於特定主題或相同興趣的集體創作。博客似乎是網絡的實時信息。博客作者這些博客被稱為博客作者。

在互聯網上發表博客的想法始於1998,但真正流行起來是在2000年。2000年,博客開始進入中國,發展迅速,但表現平平。直到2004年木子美事件,中國人才開始了解博客並使用博客。2005年,國內門戶網站,如新浪、搜狐等,不看好博客業務,也加入博客陣營,開始進入博客春秋戰國時代。起初,博主們把自己每天瀏覽網站的經歷和看法記錄下來,並公之於眾,供他人參考和效仿。但是隨著博客的迅速擴張,它的目的已經與最初相去甚遠。目前,互聯網上有成千上萬的博主出於不同的目的發布和張貼博客。然而,由於溝通比電子郵件和討論組更簡單和容易,博客已經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中越來越受歡迎的溝通工具,因為它逐漸應用於內部網。目前BSP商家風起雲湧,大型博客網站數十家。

也可以說Blog是weBlog的簡稱,有兩層含義:壹是Blog,即日記/日誌,是每天記錄的日記/日誌,其寫作是在時間上進行的,按照時間的順序,包括我們寫的任何東西;第二,博客是以Web的形式展示和發布的。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人們可以相互分享他們的經歷、想法和感受,從而形成壹種新型的虛擬社區和人際交往。

對外,博客是壹個獨立的網站,相當於個人主頁,但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使用,不需要學習任何技術軟件,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筆記本開始寫作壹樣簡單。

博客的出現取代了以前的個人網站。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風格,記錄自己的生活瑣事或工作經歷,而不需要了解網頁設計與制作的技術...並得到更多人的關註。這也是博客發展迅速的原因之壹。

博客?

2004年最熱門的網絡詞匯之壹——博客及其發展歷史

(網絡營銷教學網站www.wm23.com 2005-01-03)

“什麽是博客”成為2004年各大搜索引擎最熱門的搜索關鍵詞之壹(相關搜索關鍵詞包括“什麽是博客”、“博客意味著什麽”、“博客中國”等。),而博客也被很多機構和媒體評為2004年最熱的互聯網現象。博客,網絡日誌的縮寫,簡單來說就是網絡日記。國內外許多媒體和網站都將博客視為2004年最熱門的詞匯。網上有很多關於博客的文章。下面是壹些介紹的簡要摘錄。

相關概念:什麽是博客營銷(馮瑛劍對博客營銷的定義)

相關研究:博客與網絡營銷專題研究(網絡營銷新觀察)

以下節選自中國博客創始人、“博客”中文譯名創始人方興東博士關於博客發展的簡史和基本史實。如果有興趣進壹步了解,可以參考壹下。原文的發表日期大約是2002年8月,就在博客中國網站發表之後。

博客發展簡史和基本史實(方興東,www.blogchina.com)

博客之父是誰?

博客的出現只是近幾年的事情,但是要寫博客的歷史卻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史料都要考證為“古董”,存在很多分歧和爭議。比如,誰是“博客之父”?這個問題不可能有明確的答案,因為牽涉到很多名人。

最早的博客原型

首先,最早的博客網站是哪個?很明顯,最早的博客是作為網絡“過濾器”出現的,也就是挑選壹些專門的網站,做壹個簡單的介紹。因此,有人認為瀏覽器發明者馬克·安德裏森(Marc Andreesen)開發的Mosaic的What's New page是最早的博客頁面。賈斯汀·霍爾的黑社會鏈接頁面(/weekly/Gibson 2961014 . html):“用不了多久就會有人替妳瀏覽互聯網,挑選內容,並以此為生。確實有這樣的需求。”

最早的博客

Userland公司CEO戴夫·懷納(Dave Winer)在1997開始運營www.scripting.com,真正開始具備博客的基本和重要特征。而他將這些功能集成到了自由軟件“前沿腳本環境”中。然而,這是否真的是最早的博客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從形式上來說,是Jorn Barger在1997(網上可以看到當時的原貌:/)的結尾確立了今天博客網站的基本面貌。

網絡管理員用log(日誌文件)來指代“系統日誌文件”,所以在幾年前,如果妳用google搜索weblogs,大部分都是Seacloak等網站流量分析軟件,不像今天真正的weblogs。

“網絡日誌”這個詞第壹次被使用。

1997 65438+2月,Jorn Barger運行的“機器人智慧weblog”(/netlit/index . html)首次使用了weblog的官方名稱。直到現在,他仍然是博客領域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Jorn Barger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形式上。他把日誌的意義從接近航海日誌的非個人化的、準客觀的、機械的寫法,變成了接近旅行日誌的自由寫法。馬特·豪伊(Matt Haughey)發起的社區博客網站Metafilter雖然廣受詬病,但確實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比其他博客網站更有趣。

“博客”這個詞第壹次被使用。

目前最流行的“博客”壹詞,壹般公認是由彼得·默霍茲(/Archives/00000205.html)在1999中命名的。2002年5月17日,Peter Merholz在壹篇題為《詞匯遊戲》的帖子中回憶道:

我壹直很喜歡詞匯,每當遇到生詞就喜歡去查字典。我喜歡詞匯遊戲,詞源更有趣。沒想到這個愛好會有影響。1999(具體時間記不清了)四五月份,我在主頁上發了壹個帖子:“我決定把weblog wee'- blog發音,或者縮寫為' blog '”。我也沒多想,就在帖子裏用了這個詞,後來大家也開始用郵件了。基思·道森把博客歸入“行話查詢”。但是,如果Pyra沒有在8月份發布Blogger,1999,這個詞可能就白說了。

Peter Merholz因此將blog變成了壹個動詞,後來他又衍生出了blog、blogger或ibolog、Blogsphere等說法。

博客軟件工具

1999也是博客開始高速增長的壹年,主要是因為互聯網上出現了很多自動發布的免費軟件,比如Blogger、Pita、Greymatter、Manila、Diaryland、Big Blog Tool等,它們往往會提供免費的服務器空間。有了這些,博客可以零成本發布、更新和維護自己的網站。其中Pyra公司8月1999出品的Blogger是最受歡迎和影響的工具。

壹位博主寫道:“當我第壹次使用blogger的服務時,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整個界面可以這麽好用,公布的結果同樣感人。如果妳開始使用Radio Userland並有壹定的經驗,眼淚會直接掉在鍵盤上。有點像當年emacs給我的感覺:無所不能,容易上手。我會主要歸因(或鼓勵)這些軟件和服務嗎?)CSS和CMS的發展。前者為內容和布局提供了獨立的基礎,而後者促使程序員開始思考,並提供壹個使更新網頁更容易的界面。”

當時Pyra有壹個網絡出版軟件的“夢之隊”。然而,這種成功並沒有給公司帶來利潤。甚至迫於資金壓力,公司在2001年10月裁員,壹口氣裁到極限:只有壹個全職員工,伊萬·威廉姆斯,是創始人之壹。夢之隊也分崩離析,另壹位創始人是新英格蘭人梅格·侯瑞漢(Meg Hourihan)。然而到了2003年,Blogger.com被谷歌收購,終於是苦不堪言了。

博客到底是什麽?

最後,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麽是博客?它和個人網站、社區、網絡出版物、微門戶、新聞網頁等有什麽區別?因為博客形式本身就是各種原創網絡表達的結合體,所以嚴格定義這個“混合體”是不現實的,也不應該過於形式主義。隨著發展,博客的形式會越來越多樣化。有人寫道:“博客中確實存在這種現象。許多新聞媒體(例如《華盛頓郵報》)經常以blogger.com的用戶數量(目前為75萬)作為指南來強調博客的驚人崛起,而不管其內容特征是否符合博客。事實上,我們很容易認為,使用weblog工具,如可移動類型,灰色物質,b2,blogger,pmachine等。都是博客。在這壹點上,博客有沒有特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麽軟件或者服務。我甚至認為,說這些軟件或服務助長了博客的瘋狂,基本上是真的,但實際上,整個數字和大眾因為這些軟件和服務,把所有類似的活動(不管妳是否符合博客的任何特征)都吸收到了博客的黑洞裏,越過了那些試圖分類的界限。”

因為博客不是純粹的技術創新,而是逐漸進化的網絡應用。博客天然的草根性也決定了我們很難認定壹個正宗的博客始祖,也無法正式認定誰是“博客之父”。現在,沒人敢戴這頂帽子了。否則,妳會被打死。

博客的簡單編年史

1993年6月:最古老的博客原型——NCSA的“有什麽新內容”頁面(根據他自己的記錄)。

1998 9月15: Memepool發表,最早的鏈接是關於“Alex Chiu的永生裝置”。

1999:彼得·梅爾霍爾茨用“博客”這個縮寫來命名博客,成為了今天最常用的術語。

1999年5月28日,Cam在他的個人博客網站Camworld中寫道:“Dave Winer創辦了最早的博客網站,Camworld表現出無需隱瞞自己是模特,並遵循腳本新聞。”

2000年4月12日:Blogs Egroups的郵件列表被終止,Jorn Barger和Dave Winer的創始人之間的爭論開始公開化。

2000年8月22日:Wine在FoRK的郵件列表上發帖,爆發了壹場爭論。

2000年6月5438日+10月:雅各布·尼爾森說:“...普通博客網站都不願意看。”

10 2000年6月14日:Dave Winer暗示他的腳本新聞是最早的博客網站,然後他優雅地將這壹榮譽歸功於他尊敬的前任——WWW . com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

165438+2000年10月:然而,Winer很快為自己找到了另壹個王冠。腳本新聞把網站口號改成:互聯網上運行時間最長的博客網站,1997年4月1起。

65438+2000年2月17:UserLand發布SuperOpenDirectory,希望成為目錄創建的事實工具。

2001 9月11:世貿中心遭到恐怖襲擊,博客成為重要信息和災難個人經歷的重要來源。從此,博客正式進入主流社會。

博客發展的三個階段(史前階段、初級階段和成長階段)

綜上所述,準確的說,博客的歷史和萬維網(WWW,或Web)壹樣“悠久”。最早的博客應該是萬維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他的第壹個網站的前身)。這是壹家小軟件公司。為了開發壹個復雜的“群件”產品,三位創始人編寫了壹個小軟件,通過博客來保持彼此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後來他們覺得這個簡單的小玩意對別人也很有用,於是在8月,1999,博主軟件在網上免費發布。之前能算博主的只有幾十個人。於是乎,就像幹柴遇到火壹樣,很多人把這個軟件作為進入博客團隊的武器。博客團隊開始迅速增加。Pyra也因為這個壹點都不在乎的小軟件而出名。總之,這個舞臺主要是壹群IT愛好者,網站設計者,新聞愛好者,無意識,無理論體系。還沒有形成某個群體,也不具備某個現象的社會影響力。在悄無聲息的演變過程中,也有壹些事件和人物起到了非常關鍵的啟蒙和引領作用。為博客革命做準備。

第二階段(2000-2006年前後):初級階段,或者說上升期。

到2000年,博客開始成千上萬地出現,並成為壹個熱門概念。在博客發展史上,911事件是壹個重要的時刻。正是這次恐怖襲擊,讓人們對生命的脆弱,對人與人之間信息傳遞的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有了新的認識。因此,壹個重要的博客類別----鳴鳥博客蓬勃發展。可以說,對911事件最真實、最生動的描述,不在《紐約時報》,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誌裏。對事物最深刻的反思和探討,不是來自任何壹個著名的記者,而是來自很多普通的博客。

據不完全統計,時至今日,全球自覺實踐的博客數量已達50萬至654.38+0萬。雖然與3億多網民相比,還是微不足道。但是,這些博客的影響力早已超出了他原本作為個人,甚至作為自己所在行業的範疇。開始引起主流媒體的強烈關註,明顯感受到博客的興起對傳統媒體的沖擊。與此同時,“雨後春筍”等各種專業領域的博客也相繼浮出水面,成為本專業的焦點。除了美國,英國、匈牙利、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博客也形成了勢頭。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也開始感受到博客的脈搏。據估計,在最近壹兩年內,博客將成為互聯網蕭條時期最重要的新現象之壹,引起了全社會的關註。

第三階段(2006-):成長階段,或稱發展階段。

預測未來永遠是壹件愚蠢的事情,尤其是預測互聯網。對於博客的未來,現在下結論真的太早了!而且爭議很大。然而,根據我們的研究和判斷,我們仍然冒險同意這樣大膽的判斷:

到2006年,作為壹種新的媒體現象,博客的影響力可能會超過傳統媒體。

博客作為專業領域的知識傳播模式,將成為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壹;

博客作為壹種社交工具,將超越電子郵件、BBS和ICQ(IM),成為人與人之間更重要的交流方式。

顯然,以上主要是對全球(以美國為中心)博客發展階段的簡單劃分。在中國,它和所有的網絡革命壹樣,繼續保持著壹定的“滯後性”。博客也不例外。中國的發展階段基本上落後壹個階段。換句話說,博客在中國的發展才剛剛進入啟蒙期,可能還需要2-3年才能進入真正的初級階段,也就是上升期。

然而,壹直對網絡發展保持最密切關註的“數字論壇”成員從2000年左右就意識到了這壹點,並給予了極大的關註。2002年,它開始在中國充當推廣和倡導“博客思想”的先鋒。“博客中國”(www.blogchina.com)網站就是這樣壹個產品。

雖然“博客”被正式起了壹個中文名字,但它在2002年才剛剛完成。然而,在中國,關註、追蹤並系統闡述“博客”想象的卻是壹直在研究新媒體的孫建華。在1998年和1999年的許多文章中,他開始處理許多博客現象,2002年8月完成的《博客理論》是國內第壹篇系統全面闡述博客革命的文章。

日前,壹家名為“鄰裏網”的公司在此間宣布,將把壹項名為“鄰裏網”的全新網絡概念服務引入中國。這項服務的內容簡單來說就是為人們發送邀請,但邀請的對象不是特定的個人,而是相對不確定的群體;神奇的是,它能保證邀請只發送到距離會場1500m到2000m範圍內用戶朋友的手機上。通過“鄰裏網”的服務,接收信息的人可以避免點對點發送短信帶來的響應壓力,可以以輕松的心態選擇是否聚會。

據介紹,該服務是壹個基於地理位置的無線社交服務平臺,將網絡平臺、無線手機和地理信息系統緊密結合,從而實現線上好友的線下定位。網絡平臺作為壹個聚集用戶的平臺,允許用戶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活動計劃和喜歡的聚集點等。“鄰裏網”在後臺結合地理信息系統的算法計算出各個聚集點的相關距離,然後將用戶發送的會場信息發送到鄰居朋友的手機上。

目前,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壹種“客文化”在現實生活中已經蔚然成風。2005年,被稱為“博客元年”。2006年,“播客”從壹個概念變成了被網民廣泛接受的網絡工具。現在,“鄰居”接踵而至,闖入每個人的生活。

與前兩者側重於用戶的在線表達和交流不同,“鄰家”更註重用戶的在線定位和通過短信的交流。它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生活體驗。人們可以在腦海中想象出壹個城市的地圖,每壹個鄰居都是壹個移動的亮點,代表著朋友的位置。這樣整個社交生活就變得隨心所欲,不用認真地提前計劃。

目前,“鄰裏網”已在上海、北京、深圳、南京、寧波、杭州等六個城市開通服務。業內人士指出,人口密度越大,這項服務的商業價值就越大。在紐約、倫敦等歐美大都市,“鄰裏”服務已經非常普及,如美國的Metrospark、英國的Dodgeball和Playtxt公司都是這壹服務的成功供應商,Dodgeball因其龐大的用戶規模和可觀的盈利前景而被谷歌收購。而中國有31個2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所以“鄰客”服務在中國有著巨大的市場基礎和廣闊的商業前景。

2006-07/26/content_7620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