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海南經濟特區的發展成就

海南經濟特區的發展成就

壹、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的突破

(壹)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大關放量擴展。2007年,全省生產總值(GDP)在2006年突破千億元大關的基礎上,放量由建省辦經濟特區前1987年的57.28億元擴張達到1229.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6倍,年均遞增11.4%,快於全國同期增長水平1.6個百分點。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382.8億元,增長4.1倍,年均遞增8.5%;第二產業增加值363.8億元,增長15.8倍,年均遞增15.1%;第三產業增加值483.0億元,增長9.0倍,年均遞增12.2%。

(二)從低收入地區壹躍跨入中等收入地區行列。以常住人口計算,2007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GDP)達14631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87年增長5.4倍,年均遞增9.7%;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生產總值已由1987年的249美元提高到1909美元。依據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海南已由低收入地區步入了中等收入地區的行列,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穩健邁進。

(三)自我發展財力顯著增強。2007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在上年突破百億元大關的基礎上,由1987年的2.96億元增加到152.42億元,增長50.5倍,年均遞增21.8%;地方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由1987年的5.2%上升到12.4%,上升7.2個百分點,支撐自我發展財力顯著增強。

二、特色產業結構逐步形成

(壹)三次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由1987年的50.0∶19.0∶31.0轉變為2007年的31.1∶29.6∶39.3,其中第壹產業所占比重下降18.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提高10.6和8.3個百分點,經濟結構逐步趨於合理。

(二)“壹省兩地”特色產業基本形成。

新興工業省雛形日益凸顯。200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工業增加值達到278.4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87年增長16.9倍,年均遞增15.5%;工業占GDP比重由1987年的13.5%提高到22.6%,工業化水平提高了9.1個百分點,初步形成了油氣化工、汽車、林漿紙壹體化、汽車等壹批支撐海南長遠發展的新型工業體系,成為支撐海南經濟的增長點。

熱帶高效農業基地不斷壯大。2007年,全省農業實現增加值比1987年增長4.1倍,年均遞增8.5%。漁業、畜牧業、瓜菜、水果、花卉、熱帶作物、種子種苗等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2007年,全省水產品產量183.0萬噸,比1987年增長15.3倍;水果產量221.76萬噸,增長14.1倍;肉類總產量73.47萬噸,增長4.7倍;瓜菜產量414.65萬噸,增長6.9倍,實現了生豬、瓜菜、水果等農產品由凈調入到大批量調出的重大轉變,2007年生豬從建省初期年調入120多萬頭轉為調出72.6萬頭,家禽出島2150萬只,瓜菜、水果出島量達449.31萬噸。文昌雞、東山羊等傳統名品牌農產品銷往港澳地區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旅遊度假勝地已經形成。2007年,全省接待旅遊過夜人數1845.51萬人次,比1987年增長23.6倍,年均遞增17.4%,其中,接待海外旅遊者75.31萬人次,增長3.4倍,年均遞增7.6%;旅遊收入171.37億元,增長149.3倍,年均增長28.5%,其中,國際旅遊收入3.02億美元,增長26.2倍,年均遞增17.7%。海南已逐漸成為新的國際旅遊度假勝地。

三、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

融入世界競爭與合作取得重大突破。20年來,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程度,先後設立了洋浦開發區、海口保稅區、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等,積極融入世界經濟的競爭與合作,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開放型經濟的重大轉變。著力於國際旅遊島的建設,從對日本、泰國、韓國等21個國家旅遊入境居留15天免簽證到面向全球的落地簽證,率先實行了落地簽證政策。從開放第三、四、五航權到“南面開口,北面開放”的航路調整,成為全國第壹個航權開放的試點省份。以博鰲亞洲論壇為平臺,加強與亞洲和世界各國的合作,境外大財團、大企業來瓊投資日益增多。獲準設立洋浦保稅港區,成為全國第四個、華南地區唯壹的保稅港區,海南建設開放型經濟已進入新的階段。1988—2007年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155.84億美元。進出口總額73.58億美元,比1987年增長24.2倍,年平均增長17.5%。其中,出口18.38億美元,增長15.0倍,年平均增長14.9%。

多項重大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率先在洋浦試行土地成片承包開發模式。率先在全國進行“小政府、大社會”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了政府職能,強化了政府的服務功能。率先在全國實行由省直接管轄市、縣的行政體制。第壹個在全國明確提出要在壹切經濟成份的企業中實現平等競爭,通過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率先在全國實行交通規費“四費合壹”、取消壹切收費站的燃油附加費改革,實現“壹腳油門踩到底”。積極推動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農業稅、特產稅全部取消,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推動壹批國企改制、關閉、破產、重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國有企業和財政、金融等領域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四、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20年來,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累計達4085.94億元,是建省辦經濟特區前38年投資總和的34.8倍,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大規模開發海南營造了良好的硬環境。

“三縱四橫”公路網絡貫穿全島。先後建成投產環島高速公路和海文高速公路,改建、擴建國道、省道的道路,形成了密布全省的“三縱四橫”公路網絡。2007年,海南全省公路通車裏程達17794公裏,公路網密度達52.49公裏/百平方公裏,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626公裏,占全省公路通車總裏程的3.5%;公路貨物周轉量達82.20億噸公裏,比1987年增長5.9倍,年均遞增10.2%;公路旅客周轉量133.15億人公裏,增長2.6倍,年均遞增6.6%,實現了全省所有鄉鎮和部分行政村通水泥路、柏油路和村村通公路。

結束海南與大陸不通火車的歷史。建成、投入運營西環鐵路和粵海鐵路,東環城市快速鐵路正在加緊建設,結束了海南島與大陸不通火車的歷史,實現了海南人民坐火車跨越瓊州海峽的百年夢想,打破了人員和物資進出島的運輸瓶頸。2007年,鐵路營運裏程由1987年的214公裏增加到579公裏,鐵路貨物周轉量達15.20億噸公裏,比1987年增長5.4倍,年均遞增9.7%;鐵路旅客周轉量2.47億人公裏,增長2.7倍,年均遞增6.7%。

航空運輸實現歷史性跨越。在全國率先開放第三、第四、第五航權,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三亞鳳凰國際機場開通民用航線由1987年的5條增加到474條,旅客吞吐量在全國148個機場中分別位居第17位和20位,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國四大航空公司之壹。2007年,民航旅客周轉量180.33億人公裏,比1987年增長256.6倍,年均遞增32.0%;民航貨物周轉量3.19億噸公裏,增長530.7倍,年均遞增36.9%。

現代港口體系基本建成。全省有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亞港、海口新港等大小港口24個,萬噸級泊位由1987年的3個增至2007年的31個;專營和兼營海洋運輸的公司100多家,各類船舶712艘,總噸位達75.31萬噸,其中遠洋貨輪10余艘。2007年,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由1987年的770萬噸增至4511萬噸,增長4.9倍,年均遞增9.2%,

缺電省的歷史壹去不返。20年來,先後建成投產海口火電廠、大廣壩水電站、洋浦電廠、南山電廠、清瀾電廠等,全省電力裝機容量由1987年的20.39萬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256.5萬千瓦,建成了220KV環島電網、110KV電網覆蓋全省各市縣及開發區、35KV線路延伸到每個鄉鎮的電力覆蓋網。2007年發電量達108.02億千瓦小時,比1987年增長13.0倍,年均遞增13.7%,壹舉摘掉了缺電省的帽子。

通信業迅猛發展。以光纜通信為主,數字微波和衛星通信為輔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立體通信傳輸網和相應的業務網、支撐網,形成了光纜、衛星、微波多手段且自愈功能極強的傳輸保障系統。全省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28.4部/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38.4部/百人。2007年,電信業務總量103.21億元,比1987年增長573.4倍,年均遞增37.7%。

五、新型市場體系初步形成

2007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1.97億元,比1987年增長16.5倍,年均增長15.4%,消費結構隨著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後加快升級,汽車、住房、通訊、教育、文化、衛生、旅遊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國美、家樂福、大潤發等壹批著名的流通、零售大型企業相繼落戶海南,多渠道、少環節和城鄉壹體化的流通網絡基本形成。

六、城市面貌煥然壹新

2007年,全省城鎮總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由1987年的16.6%上升到47.2%,城鎮化水平提高了30.6個百分點。先後建成了壹批公園和景觀帶,綠地率大幅度提高,綠化、美化了城鎮環境。海口市從壹個濱海小城發展成為壹個初步現代化外向型的中等省會城市,三亞由壹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變成了初具規模的國際化熱帶濱海旅遊城市,加積、那大、文城等壹批城鎮建成區面積迅速擴大,田獨鎮、鳳凰鎮、博鰲鎮、靈山鎮、老城鎮等壹批環境優美、生機勃勃的小城鎮正在崛起。

七、城鄉居民總體步入小康社會

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7元,比1987年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2.8%;農民人均純收入3791元,增長6.6倍,年均遞增10.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293元,增長了8.0倍,年均遞增長11.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32元,增長4.6倍,年均增長9.0%。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比重由59.9%和61.0%降至了42.8%和55.9%,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2.4%,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分貧富標準,海南已總體進入了小康社會。

八、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20年來,高度重視社會建設,不斷增加社會事業投入,切實把“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作為改善民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協調進步。

1,全面完成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在全國率先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實行“兩免壹補”;完善家庭經濟貧困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建立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等多種助學方式;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創建桂林洋大學城,進壹步擴大高校辦學規模;完成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和海南大學的兩校合並,推動創建國家“211工程”大學。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10.81萬人,比1987年增長16.7倍;普通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在校學生8.58萬人,增長12.8倍;普通中學在校學生62.11萬人,增長90.7%;適齡少年入學率達83.5%,毛入學率達98.1%;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全省6歲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90年的5.6年增加到2007年8.3年。

2,大力推動公***衛生體系建設,初步建立了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醫療救治體系,鄉鎮衛生院“壹無三配套”改造基本完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比國家要求提前兩年覆蓋全省所有的鄉鎮和行政村,200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1.3%,城鎮“三不靠”居民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07年末***有衛生機構(含診所、衛生室)2319個,病床位2.08萬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3.26萬人,比1987年增長16.6%。

3,著力創建和完善城鄉公***文化服務體系,培育和加強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能力,不斷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文化需求,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海南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2007年全省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6.43%和95.39%;出版報紙25006萬份,出版雜誌1135萬冊。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村達到6523個,占全省自然村總數接近三分之壹。

4,切實加大科技投入。2007年,全省科技經費支出達16億元,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8項,是1987年的20.1倍。2007年***申請專利564項,其中獲得專利授權265項。創建農業科技服務110成效顯著。自2002年創建以來,向500多萬人次提供農業科技110服務。

5,大力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積極扶持再就業,全面啟動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努力實現全民充分就業。2007年全省就業人員401.22萬人,比1987年增加121.61萬人;全省城鎮就業人數達136.88萬人,比1987年增加29.9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壹直控制在4%以下。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2007年全省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不含離退休人員)達到141.56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含退休人員)達到104.01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76.33萬人,生育保險人數達到47.03萬人,農村低保人數達17.63萬人。

九、生態省建設成效顯著

2007年,全省75.8%的監測河段、82.4%的監測湖庫水質達到或優於可作為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近岸海域壹、二類海水占84.4%,絕大部分監測海域水質處於清潔狀態,86.7%的監測海域水質符合水環境管理目標要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優良,基本保持國家壹級水平。城市(鎮)噪聲略有控制。森林、植被覆蓋度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達到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