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泉州大開元寺導遊詞

泉州大開元寺導遊詞

泉州大開元寺導遊詞

作為壹個有良心的導遊,可以使用導遊詞,導遊詞其實是對旅遊景點進行歷史、文化、審美解讀的壹種風格。寫導遊詞要註意哪些格式?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泉州大開元寺導遊詞,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泉州大開元寺導字1分為五級。祭壇頂層供奉明代盧舍那佛木雕像。它所坐的蓮花座上有壹片蓮花花瓣,每片荷葉上雕刻著壹尊6厘米的佛像,十分精美。在魯舍那周圍,有金剛鉤、金剛鎖、金剛鈴、金剛鎖四大菩薩,以及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韋陀將軍等24尊佛像。其中以大金剛八尊為最。他們怒目而視,赤足赤膊,看起來極其威嚴。在祭壇的腰部周圍,有64張保護三皈依和五戒的各種神的王牌。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秘而莊嚴的氣氛,能讓人心生敬畏,摧毀壹切思想,全心皈依。據說這種戒壇全國罕見。俗話說,物以稀為貴,人皆有好時光。

退出神壇後便是藏經閣,素有“寶庫”之稱。這裏曾是壹座佛寺,是元代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高僧劉建壹所建。元明時期多次重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僧元瀛改建成水泥仿木結構二層樓閣。樓下現在是和尚念經拜佛的地方,樓上有3700多卷各種版本的經書。五代開閩王偶然登上皇位,統治福建、新疆。所以當了福建皇後,就與佛結緣,獲得了極大的信心,發了極大的願,皈依了心,達到了心理平衡。他先後捐了數百萬美元修建廳堂等建築,收了壹萬兩金銀,磨成泥。他請開元寺壹英法師寫了兩部金銀大藏經,二樓還有殘頁。此外,還有元朝根據法師的刺血而寫的《火焰經》和泰米爾語的《貝葉經》。它們是中國珍貴的佛教經典。此外,藏經閣還保存了從盛唐到民國的歷史文物。其中玉、銅、瓷、木佛像、菩薩、羅漢、天王、天神共32尊。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和現代高僧弘毅大師的書法和木對聯也珍藏於此。壹樓大堂還有南宋以來的12方鐘。其中,鹿港城郊道光十七年(公元65,438+0837)的鐵鐘上鑄有鹿港城郊與泉州貿易的46家商號的銘文,是研究泉州經濟史的珍貴資料。

在中軸線的兩側,也有壹些建築:在東部,有譚躍廟,由珈藍神殿廟改建,以紀念捐贈者黃守恭。黃思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子孫和海外紫雲家族都以此為榮。有準提禪林,俗稱小開元寺,原為供奉天臺宗準提菩薩。西面有尊聖院,部分已開放為弘毅大師紀念館,並有水陸兩棲寺廟供僧人居住。

泉州大開元寺的導字二與五方佛石柱前的梁衡連成壹片,對面兩排24位身材豐滿、紋飾華麗、羽翼艷麗的女神,稱為梵文八哥(即苗銀鳥)。據佛經記載,這種鳥有著嬌嫩的嗓音和優雅的仙音,即使是歌神緊那羅也不及她。他們曾是佛祖的侍者,但能工巧匠把下半身嵌在柱榫裏,爪子和腳露在翅膀下,上半身前伸,昂首挺胸,上衣半裸,手臂伸開,手腕用鐲子馴服,雙手是文房四寶,瓜果是點心,翩翩起舞,像仙女壹樣。它們不僅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還取代了鬥拱,依托粗大的珩梁,減小了其過大的跨度,巧妙地將宗教、藝術和建築融為壹體,令人嘆為觀止。

白竹寺西側有壹棵據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桑樹,即“桑蓬碑”。看到它老態龍鐘的樣子,大家都相信它已經1000多歲了,大多數人都忽略了它是否曾經開過白蓮花。然而,在老桑樹下,有壹塊古老的石碑,似乎是真的。1925年的壹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劈成三段,其中壹段技能落地,於是僧人用壹塊花崗巖將其托起,並題寫對聯為壹對蓮花掛拱兩年,使老桑樹奇跡般地存活下來,枝繁葉茂,青春煥發。幾年前,大風把樹從支撐的石頭上刮了下來,但當人們再次支撐它時,它就生根了。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就像壹朵盛開的花,向東西南北三個方向延伸,壹年四季都是綠色的。

大殿後面的嗎哪環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級臺階上。據說唐朝時,這裏經常有甘露落下,於是壹個叫趙幸的和尚就在這裏挖了壹口甘露井。北來天津第三年(公元1019年),井上建壇,故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高僧敦英認為譚潔不達標,按《南山圖經》重修為五層,期間對高度和寬度有嚴格限制。經過元明兩代多次重修,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修的四檐八角結構。祭壇中間沈箱采用如意鬥拱,折疊收攏,如蛛網,似回文錦,結構復雜精巧。在祭壇周圍,柱拱和工作間裏有24個飛翔的音樂家。他們系著彩帶,手持琵琶、兩弦、洞簫和響板,輕歌曼舞,自由飛翔。它們不僅是建築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南音、南溪的珍貴影像資料,就像白竹堂裏的排架壹樣。

泉州大開元寺導遊詞3女士們先生們,妳們好!我們現在來到了泉州的開元寺,這是福建省最大的寺廟。開元寺占地78000平方米。它規模宏大,建築壯觀,風景優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原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朝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命全國各州建開元寺,改名。

人們常說自古名僧多,其實是冤枉了和尚。與世無爭的和尚,藏在高山上。他們的初衷是修心養性,卻往往成為受人尊敬的僧人。因此,山以其名而聞名。泉州開元寺位於鯉城區平原西街,與世隔絕只靠山前象征性的屏障——紫雲坪,無形中縮短了世人與佛教的距離。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在於,少了名山大川的襯托,卻多了壹份好男女的親密。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十大風景名勝之壹。也許妳想知道開元寺為什麽聞名中外。那就讓我們慢慢享受,細細品味。

眼前這座獨特的建築就是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堂。它是唐朝武則天三年(公元687年)所建,前後幾經大火毀壞重建。現存建築建於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請先看這個石柱:上下兩端略細,中間部分較粗,呈梭形。學名是穿梭柱。據考證是唐代的石柱樣式,已經很古老了。石柱上還掛著壹副木對聯。這個地方叫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南宋大理學者朱和近代高僧大師所作。是泉州這座宗教文化色彩濃厚的古城的真實寫照。天王殿兩側坐著的是密宗金剛和梵天王,按照佛教密宗的規定排列。他們怒目而視,挺胸擡頭,神情十分凝重,與壹般寺廟的四大金剛雕塑大相徑庭。有人戲稱他們為“哼哈二將”。

過山門到拜亭。站在這裏,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寶塔和兩側對稱布置的寬敞明亮的東西回廊,而我們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中國1000多年,在中國開花結果,與中國文化交融。開元寺的布局突出了中國古建築南崇、中軸線主導的特點。

拜亭前的大石庭,是古今官民祭祀和活動的“寸草不生”的拜庭。農歷二十六,這裏人山人海,有白凡之聲,是全南佛教的壹景。石庭兩旁有八棵200至800年樹齡的大榕樹,掩映在陽光下,相互交織,增添了開元寺的靜謐肅穆之氣。樹下有11古代經典建築,小佛塔,兩棵形態各異的唐宋明細長樹。庭中還有壹座3米高的石雕燒絲爐。爐身四周雕有蓋鈕和龍、祥雲、蓮瓣、蔓草。造型美觀,雕刻精美。後來,在燒絲爐的兩側,還有南宋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翔劉三娘捐贈的兩座方形石塔,塔上刻著薩哈默王子舍命餵虎的故事,這是南宋印度教留下的痕跡。

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是我們面前的大會堂。因相傳建寺時紫雲蓋地,故又稱紫雲殿。正殿上方,這塊巨大的牌匾上寫著“桑蓮法界”四個渭北式的大亨,以回應桑凱安百裏的說法。早在初唐時期,泉州就盛產絲綢。這塊地原是財主黃守恭的桑園,後捐贈給匡湖大師建廟。關於這件事有壹個很感人的傳說:有壹天,黃守恭夢見壹個和尚讓他籌地建廟,他說要在白蓮花桑樹開了以後供地結緣。幾天後,園中的桑樹全在白蓮花開了,黃守恭被這無邊無際的佛理深深打動,於是捐建了這座桑園。其實黃守恭本來就是壹個慈善家,開桑蓮的說法是人們敬奉佛祖所為,但這個神奇的傳說被泉州人津津樂道,代代相傳,所以開元寺也得到了“桑蓮佛法”的美譽。

泉州大開元寺的導語4大雄寶殿建於唐二年(公元686年)。它在唐、南宋、元、明幾代都受到過幾次影響和重建。現存建築為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跡。正殿高20米,寬九間,深六間,面積1387.75平方米。正殿拱門深遠,外觀宏偉,保存了唐代宏偉的建築風格。

大雄寶殿中央是毗盧真納佛,是帝國政府賜予的佛,翻譯成中文就是密宗的最高神。兩側是五代鑾修大雄寶殿時塑的四尊大佛,其後是東方香界的阿城佛、南面的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北面的蓮花佛,合稱,又稱五智如來。這五尊巨佛金光閃閃,衣紋分明,面容慈祥,法度莊嚴,雙手用於陳述、布施、受施、禪定,工藝精湛,令人驚嘆。五方佛的威脅有文殊、普賢、阿難、葉佳、觀音、史鷙、韋陀、關羽、梵天王、地師,還有10法神。正殿後正中有密宗六觀音第壹聖觀音,還有十八羅漢善才、龍女、異翼。開元寺的住持們在歷代皈依了不同的教派,包括法香宗、法家、凈土宗、密宗、禪宗。但正廳能保持這種難得的規定,既值得誇耀,也值得學習。

大雄寶殿裏還有壹個百珠殿。整個寺廟原計劃設置100根柱子。後來因為要放置佛像,騰出空間給佛教徒朝拜,所以把梁加長,把柱減少,成為壹座100柱的寺廟,有86根柱子。“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右翼政事兼按察使曾瑛、連長鄭誌龍重修開元寺紫雲殿,將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白竹寺的柱子豐富多彩,有海棠形柱,有宋、元、明時期的圓柱、方柱等。穿梭柱、龍柱等。尤其是殿後遊廊間的那對16棱角分明的輝綠巖柱,雕刻著流傳於古印度和錫蘭的印度教古神克裏希納的24個故事和花卉圖案,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它連同72個輝綠巖獅身人面像和廟前平臺上住友腰部的獅子浮雕,是在元代修復寺廟時從被毀的主銀角寺移走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繁榮的海外交通和中外友好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泉州大開元寺的‘準則五’矗立在白亭兩側的廣場上,相隔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木結構石塔是泉州東溪塔,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雄偉的塔身、奇妙的造型、精美的建築和精美的雕刻聞名於世,自宋代以來吸引了無數中外學者和遊客前來參觀、觀賞、玩味和研究。

東塔是壹個著名的城鎮,國家寶塔。鹹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創始人文卓禪師建造了壹座五層木塔。經過幾次破壞和重建,很容易把木頭變成磚塊。直到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弘法師才化磚為石,後來由法全法師和天璽法師合建,歷時十年才完成。東塔高48.24米,塔平面分為回廊、外墻、塔內回廊、塔中心八角柱四部分。這座塔是框架結構。塔的中柱直通各層,是整個塔的支撐。石梁安裝在每層塔心柱的八個角上,與2米厚的塔壁和斜柱相連,頂柱的護鬥逐層吊出拱架,減少了石梁的跨度。石梁與梁托猶如鑿榫接合,使塔芯與塔壁的受力連接成為壹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由花崗巖加工雕刻而成,縱橫交錯疊放,計算精確,施工細致。堅實的地基和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固塔芯,讓這座重達萬余噸的建築歷經700多年的風霜雨露依然屹立不倒。公元1604年的8級地震也動搖不了它的根基。這座石塔不僅堅固,而且造型精美。塔檐呈弧形向外延伸,檐高,使塔身有在空中飛翔的感覺,顯得輕盈。每層四門四龕,層層互換。這不僅可以均勻地分散重力,還可以使塔更加生動美觀。每座塔的屋檐上各系著壹對青銅雙聯。微風吹過,二重奏1叮當作響,悅耳動聽。塔頂有八根大鏈子,將八個角與剎頂連接起來,看起來氣勢磅礴,紫紅色。每座塔壁上還刻有16幅浮雕,分別刻有人騎天、聽感、菩薩騎、佛騎,人物雕像80尊,形象逼真。刀工精湛,線條流暢,工藝絕妙。1997年,東塔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堪稱石塔之王。

西塔叫仁壽塔。五代梁三年(公元917),王從福州泛海木來到泉州,建此塔,原名無量壽塔。北來正四年(公元1114),稱仁壽塔。前後多次破壞重建,木頭換成了磚。宋少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自證法師變磚為石。西塔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規模與東塔相差無幾。只有雄髯觀音和行者浮雕引起了遊客和學者的廣泛興趣。

泉州開元寺石塔是中國古代石建築的瑰寶。從建築規模、造型、技藝等方面來看,這座石塔可以說是精美絕倫。充分體現了宋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巨大創造力。它不僅是中國最好的石塔,在世界上也是首屈壹指的。它不僅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標誌。現在,東西塔的皮影雕塑已經成為我市最高領導人送給各位貴賓的珍貴禮物。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經成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的驕傲,也是海外華人向往的故鄉影子。就連沒去過泉州的人也常說:做人,站得像東西塔,臥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分量。

哪裏有著名的寺廟,哪裏就有著名的和尚。歷代出家人,或以佛著、詩、文聞名,或以大道成名,或以入世為業,取而代之的是高僧:唐代開山祖師匡祜大師、五代宗師釋弘澤大師、凈土宗欽、南禪釋展、釋波橋、禪宗第壹任方丈釋妙恩、溫嶺佛學大師釋戒煥、愛依師大師。

開元寺的許多高僧也出國弘法。比如清朝順治年間,慕安禪師漂洋過海,名揚日本,成為日本柏柏爾教的第二代傳人;新中國成立後,他出家為老僧,足跡遍布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居道元的道元大師也被邀請到巴西弘法,禪風遠播。

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法規、精巧的建築、珍貴的文物、優美的藝術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侶和十來名遊客前來朝拜和參觀。

女士們,先生們,參觀完泉州的開元寺後,妳是否感到很高興妳來了?妳對泉州這個宗教歷史博物館有更深的了解嗎?希望主城區泉州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能在妳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