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装修公司 - 中科院的壹個女博士,猜猜她有多大了

中科院的壹個女博士,猜猜她有多大了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軼事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壹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壹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壹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壹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沈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壹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妳猜壹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陳景潤:小時候,教授送我壹顆明珠

20多年前,壹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猜想》,使得壹位數學奇才壹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壹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跡甚至還推動了壹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早日到來。他的名字叫做陳景潤。

不善言談,他曾是壹個“醜小鴨”。通常,壹個先天的聾子目光會特別犀利,壹個先天的盲人聽覺會十分敏銳,而壹個從小不被人註意、不受人歡迎的“醜小鴨”式的人物,常常也會身不由己或者說百般無奈之下窮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萬物間重新去尋求壹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的潛能潛質。妳可以說這是被逼的,但這麽壹“逼”往往也就“逼”出來不少偉人。比如童年時代的陳景潤。陳景潤年出生在壹個郵局職員的家庭,剛滿4歲,戰爭開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煙燒至他的家鄉福建,全家人倉皇逃入山區,孩子們進了山區學校。父親疲於奔波謀生,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母親是壹個勞碌終身的舊式家庭婦女,先後育有12個子女,但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6個。陳景潤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國的老話,“中間小囡軋扁頭“,加上他長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歡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學校,沈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處境也好不到哪裏去。不受歡迎、遭人欺負,時時無端挨人打罵。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強,從不曲意討饒,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壹種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人總是需要交流的,特別是孩子。稟賦壹般的孩子面對這種困境可能就此變成了行為乖張的木訥之人,但陳景潤沒有。對數字、符那種天生的熱情,使得他忘卻了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煩惱,壹門心思地鉆進了知識的寶塔,他要尋求突破,要到那裏面去覓取人生的快樂。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通過壹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每壹個學生創造壹個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得到發展的空間。

小小陳景潤,自己對自己因材施教著。

壹生大幸,小學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除了埋頭書卷,他還需要面對面、手把手的引導。畢竟,能給孩子帶來最大、最直接和最鮮活的靈感和歡樂的,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靈上迸射出輝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觸。所幸,後來隨著家人回到福州,陳景潤遇到了他自謂是終身獲益匪淺的沈元。

沈元是中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界的泰鬥。他本是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清華大學系主任,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戰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華中學暫時任教,而陳景潤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個班上的學生。

大學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與眾不同、出手不凡的壹招。針對教學對象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沈元上課,常常結合教學內容,用講故事的方法,深入淺出地介紹名題名解,輕而易舉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學童循循誘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學世界,激起他們向往科學、學習科學的巨大熱情。比如這壹天,沈元教授就興致勃勃地為學生們講述了壹個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

師手遺“珠“,照亮少年奮鬥的前程

“我們都知道,在正整數中,2、4、6、8、10......,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數叫偶數;1、3、5、7、9,等等,則被叫做奇數。還有壹種數,它們只能被1和它們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數整除,這種數叫素數。“

像往常壹樣,整個教室裏,寂靜地連壹根繡花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只有沈教授沈穩渾厚的嗓音在回響。

“二百多年前,壹位名叫哥德的德國中學教師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復復的,哥德對許許多多的偶數做了成功的測試,由此猜想每壹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沈教授說到這裏,教室裏壹陣騷動,有趣的數學故事已經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

“但是,猜想畢竟是猜想,不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就永遠只能是猜想。”這下子輪到小陳景潤壹陣騷動了。不過是在心裏。

該怎樣科學論證呢?我長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後來,哥德寫了壹封信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歐勒。歐勒接到信十分來勁兒,幾乎是立刻投入到這個有趣的論證過程中去。但是,很可惜,盡管歐勒為此幾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卻壹直到死也沒能為這個猜想作出證明。從此,哥德猜想成了壹道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二百多年來,曾令許許多多的學界才俊、數壇英傑為之前赴後繼,競相折腰。教室裏已是壹片沸騰,孩子們的好奇心、想像力壹下全給調動起來。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而這位皇後頭上的皇冠,則是數論,我剛才講到的哥德猜想,就是皇後皇冠上的壹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啊!”

沈元壹氣呵成地講完了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同學們議論紛紛,很是熱鬧,內向的陳景潤卻壹聲不出,整個人都“癡”了。這個沈靜、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講述帶進了壹個色彩斑斕的神奇世界。在別的同學嘖嘖贊嘆、但贊嘆完了也就完了的時候,他卻在壹遍壹遍暗自跟自己講:

“妳行嗎?妳能摘下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嗎?”

壹個是大學教授,壹個是黃口小兒。雖然這堂課他們之間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交流、甚至連交談都沒有,但又的確算得上壹次心神之交,因為它奠就了小陳景潤壹個美麗的理想,壹個奮鬥的目標,並讓他願意為之奮鬥壹輩子!多年以後,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幾年後,被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慧眼識中,伯樂相馬,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自此,在華羅庚的帶領下,陳景潤日以繼夜地投入到對哥德猜想的漫長而卓絕的論證過程之中。

年,中國數學界升起壹顆耀眼的新星,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通報》上告知世人,他證明了(1+2)!

年2月,從““浩劫中奮身站起的陳景潤再度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其所證明的壹條定理震動了國際數學界,被命名為“陳氏定理”。不知道後來沈元教授還能否記得自己當年對這幫孩子們都說了些什麽,但陳景潤卻壹直記得,壹輩子都那樣清晰。

名人成長路

陳景潤(-),當代著名數學家。年,僅以高二學歷考入廈門大學,年畢業留校任教。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任研究員。年發表論文《大偶數表為壹個素數及壹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積》。年,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問世。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女數學家王貞儀(-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壹卷、《重訂策算證訛》壹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壹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壹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算子,是壹種棒狀的計算工具。壹般是竹制或木制的壹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制成的,不用時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裏,使用時在特制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壹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壹種算籌計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壹直使用中國籌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年。

數學會女前輩高揚芝

高揚芝(-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為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誌。”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壹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從事數學(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復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著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著數學的美。它像壹座迷宮,只要妳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壹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妳興奮不已,妳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裏,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鉆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壹。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成立大會,***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壹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為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壹次全國,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壹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為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第壹位數學女博士徐瑞雲

徐瑞雲,年6月15日生於上海,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的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前壹屆兩個班學生***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的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壹堂課後就不住地贊嘆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麽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的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年2月,26歲的徐瑞雲與28歲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的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的數學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的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紮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的關門。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的熱傳導問題的傅裏葉的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的熱門之壹,在中國還是壹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采,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裏。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壹位女數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的傅裏葉展開”,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的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的大後方培養人才的講臺。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創的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壹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的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贊道:“妳們這裏是東方的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的勤奮工作。她這時教的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年,31歲的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的創建數學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壹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壹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為全國同行的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的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松的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華羅庚,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金壇縣,父親以開雜貨鋪為生。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呆子”。他進入金壇縣立初中後,其數學才能被老師王維克發現,並盡心盡力予以培養。初中畢業後,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故壹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每天達10個小時以上。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20歲時,他以壹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從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壹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在國外上發表了三篇論文後,被破格任用為助教。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贊賞。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在昆明郊外壹間牛棚似的小閣樓裏,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年3月,他應邀訪問蘇聯,回國後不顧反動當局的限制,在昆明為青年作“訪蘇三月記”的報告。年9月,華羅庚應紐約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去美國講學,並於年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不久,妻子帶著三個兒子來到美國與其團聚。

年,華羅庚毅然放棄優裕生活攜全家返回祖國。年3月,他到達,隨後擔任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中科院數學所所長等職。50年代,他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空氣下著述頗豐,還發現和培養了王元、陳景潤等數學人才。年,他著手籌建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年,他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數學系主任。從年起,華羅庚開始在工農業生產中推廣統籌法和優選法,足跡遍及27個省自治區,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經濟效益。年3月,他被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並於翌年入黨。

晚年的華羅庚不顧年老體衰,仍然奔波在建設第壹線。他還多次應邀赴歐美及香港地區講學,先後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依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還於年以全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年6月12日,他在日本東京作學術報告時,因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享年74歲

回答者:lionel_future - 兵卒 壹級 7-20 10:13

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

他的家庭,從曾祖父起,大都對天文、歷法和數學很有研究。祖沖之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和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親自觀察天象,進行推算,終於使他成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在漢以前,中國壹般用三作為圓周率數值,即...

中國古代數學家-墨子 科學家小時候勤奮學習故事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

教育故事>>名人故事:中國科學家 中國古代數學家-墨子 中國古代數學家-墨子 中國基礎教育網 墨子[公元前-年] ,名翟,戰國時期魯國人,他是中國古代壹位著名的學者。他創立了墨家學派,倡兼愛學說,《墨經》並非墨子壹人所著,但書...

中國古代數學家-劉徽

劉徽(生於公元年左右),是中國數學史上壹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占有傑出的地位.他的傑作《九章...劉徽在割圓術中提出的&uot;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uot;,這可視為中國古代...

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的軼事

華羅庚(——)出生於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因出生時被父親華老祥放於籮筐以圖吉利,“進籮避邪,同庚百歲“,故取名羅庚。

華羅庚從小便貪玩,也喜歡湊熱鬧,只是功課平平,有時還不及格。勉強上完小學,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但仍貪玩,字又寫得歪歪扭扭,做數學作業時倒時滿認真地畫來畫去,但像塗鴉壹般,所以上初中時的華羅庚仍不被老師喜歡的學生而且還常常挨戒尺。

金壇中學的壹位名叫王維克的教員卻獨有慧眼,他研究了華羅庚塗鴉的本子才發現這許多塗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壹次王維克老師給學生講[孫子算經]出了這樣壹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其二,五五數剩其三,七七數剩其二,問物幾何?“正在大家沈默之際,有個學生站起來,大家壹看,原來是向來為人瞧不起的華羅庚,當時他才十四歲,妳猜壹猜華羅庚他說出是多少?

陳景潤:小時候,教授送我壹顆明珠

20多年前,壹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猜想》,使得壹位數學奇才壹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壹定程度上,這個人的事跡甚至還推動了壹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偉大時代早日到來。他的名字叫做陳景潤。

不善言談,他曾是壹個“醜小鴨”。通常,壹個先天的聾子目光會特別犀利,壹個先天的盲人聽覺會十分敏銳,而壹個從小不被人註意、不受人歡迎的“醜小鴨”式的人物,常常也會身不由己或者說百般無奈之下窮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萬物間重新去尋求壹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發展自己的潛能潛質。妳可以說這是被逼的,但這麽壹“逼”往往也就“逼”出來不少偉人。比如童年時代的陳景潤。陳景潤年出生在壹個郵局職員的家庭,剛滿4歲,戰爭開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煙燒至他的家鄉福建,全家人倉皇逃入山區,孩子們進了山區學校。父親疲於奔波謀生,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母親是壹個勞碌終身的舊式家庭婦女,先後育有12個子女,但最後存活下來的只有6個。陳景潤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國的老話,“中間小囡軋扁頭“,加上他長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歡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學校,沈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處境也好不到哪裏去。不受歡迎、遭人欺負,時時無端挨人打罵。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強,從不曲意討饒,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壹種自我封閉的內向性格。人總是需要交流的,特別是孩子。稟賦壹般的孩子面對這種困境可能就此變成了行為乖張的木訥之人,但陳景潤沒有。對數字、符那種天生的熱情,使得他忘卻了人生的艱難和生活的煩惱,壹門心思地鉆進了知識的寶塔,他要尋求突破,要到那裏面去覓取人生的快樂。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通過壹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每壹個學生創造壹個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得到發展的空間。

小小陳景潤,自己對自己因材施教著。

壹生大幸,小學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除了埋頭書卷,他還需要面對面、手把手的引導。畢竟,能給孩子帶來最大、最直接和最鮮活的靈感和歡樂的,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靈上迸射出輝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觸。所幸,後來隨著家人回到福州,陳景潤遇到了他自謂是終身獲益匪淺的沈元。

沈元是中國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界的泰鬥。他本是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清華大學系主任,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戰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華中學暫時任教,而陳景潤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個班上的學生。

大學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與眾不同、出手不凡的壹招。針對教學對象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沈元上課,常常結合教學內容,用講故事的方法,深入淺出地介紹名題名解,輕而易舉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學童循循誘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學世界,激起他們向往科學、學習科學的巨大熱情。比如這壹天,沈元教授就興致勃勃地為學生們講述了壹個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

師手遺“珠“,照亮少年奮鬥的前程

“我們都知道,在正整數中,2、4、6、8、10......,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數叫偶數;1、3、5、7、9,等等,則被叫做奇數。還有壹種數,它們只能被1和它們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數整除,這種數叫素數。“

像往常壹樣,整個教室裏,寂靜地連壹根繡花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只有沈教授沈穩渾厚的嗓音在回響。

“二百多年前,壹位名叫哥德的德國中學教師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復復的,哥德對許許多多的偶數做了成功的測試,由此猜想每壹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沈教授說到這裏,教室裏壹陣騷動,有趣的數學故事已經引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

“但是,猜想畢竟是猜想,不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就永遠只能是猜想。”這下子輪到小陳景潤壹陣騷動了。不過是在心裏。

該怎樣科學論證呢?我長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後來,哥德寫了壹封信給當時著名的數學家歐勒。歐勒接到信十分來勁兒,幾乎是立刻投入到這個有趣的論證過程中去。但是,很可惜,盡管歐勒為此幾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卻壹直到死也沒能為這個猜想作出證明。從此,哥德猜想成了壹道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二百多年來,曾令許許多多的學界才俊、數壇英傑為之前赴後繼,競相折腰。教室裏已是壹片沸騰,孩子們的好奇心、想像力壹下全給調動起來。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而這位皇後頭上的皇冠,則是數論,我剛才講到的哥德猜想,就是皇後皇冠上的壹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啊!”

沈元壹氣呵成地講完了關於哥德猜想的故事。同學們議論紛紛,很是熱鬧,內向的陳景潤卻壹聲不出,整個人都“癡”了。這個沈靜、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講述帶進了壹個色彩斑斕的神奇世界。在別的同學嘖嘖贊嘆、但贊嘆完了也就完了的時候,他卻在壹遍壹遍暗自跟自己講:

“妳行嗎?妳能摘下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嗎?”

壹個是大學教授,壹個是黃口小兒。雖然這堂課他們之間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交流、甚至連交談都沒有,但又的確算得上壹次心神之交,因為它奠就了小陳景潤壹個美麗的理想,壹個奮鬥的目標,並讓他願意為之奮鬥壹輩子!多年以後,陳景潤從廈門大學畢業,幾年後,被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慧眼識中,伯樂相馬,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自此,在華羅庚的帶領下,陳景潤日以繼夜地投入到對哥德猜想的漫長而卓絕的論證過程之中。

年,中國數學界升起壹顆耀眼的新星,陳景潤在中國《科學通報》上告知世人,他證明了(1+2)!

年2月,從““浩劫中奮身站起的陳景潤再度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其所證明的壹條定理震動了國際數學界,被命名為“陳氏定理”。不知道後來沈元教授還能否記得自己當年對這幫孩子們都說了些什麽,但陳景潤卻壹直記得,壹輩子都那樣清晰。

名人成長路

陳景潤(-),當代著名數學家。年,僅以高二學歷考入廈門大學,年畢業留校任教。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後任研究員。年發表論文《大偶數表為壹個素數及壹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積》。年,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問世。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